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本能论说什么》第一讲:从心下痞证、五个泻心汤和三焦气机与功能说起

2022-01-05|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517 |原作者: 胡光庆|来自: 燕赵中医网

《本能论说什么》第一讲:从心下痞证、五个泻心汤和三焦气机与功能说起。

    ——首篇开场白,以心下痞、泻心汤、三焦为切入点,浅谈《系统医学》个人认识。欢迎批评指正。

    (个人《内经》学习笔记中的下面这段话,为本文缘起之切入点:《黄帝内经》,还有《伤寒》《金匮》,诸位每次看到心下,这个心下讲的就是什么,就是胃。要把它下降一个位置,再看《伤寒》《金匮》,就很简单了。那老是看心下,这心下痞,心下脾,我们有泻心汤,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一大堆泻心汤,三黄泻心汤。怎么样?心下就是胃,当初不知道为什么写个心下,误导人看不懂。)
  
    《本能论说什么?》作者:本茶童

    第一讲:从心下痞证、五个泻心汤和三焦气机与功能说起。

    1、“三焦”是人体体腔内、脏腑之间,有功能作用,也有实体组织可察的重要人体器官,六腑之一。关于三焦功能,中医以“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概言其用。

    2、食物(进入口腔之后的非生命物质),经三焦的摄入、消化、吸收、转化、利用、储存,等生命能的作用后,才能变成生命需要的有效“生命物质”——营养;

    在生命能加工利用食物过程中,不能为生命体利用的气、液、固体垃圾,通过(主要是)二便窍口(也包括一定时空环境条件、病势状态下的汗腺、口、鼻),排出体外。

    3、“心下”和“胃家”类似,是经方医圣张仲景,模糊又精准、科学,把握、定位,特指某具体人体部位的专用中医术语。

    实体“心”脏器官“下”的“中脘”腹腔区域内,主要脏器是“胃、肠”不是?

    4、心脏下这个胃脘区域的“痞”症,是不是因三焦功能低落,生命本能的自主调节机能出现障碍,使得所摄入饮食,不能充分消化,而导致不应该出现的重浊气体垃圾在心脏下的胃脘区,乃及整个胃肠通道内虚性“痞”气的积聚、发酵、发热?
    
    进而伤及三焦本自具有、自动进行的食物消化、吸收、代谢——

    分清泌浊能力的顺利发挥?

    而使生命系统本自的自主调节机能,处于恶性循环的障碍状态?

    最终导致生命化学工厂处于紊乱难以自动纠偏,回复正常的工作状态,而无法顺利通畅地,由“下主出”代谢通道:顺利清出上越横膈膜的“重浊气、味”;消化不充分的液态固态混存食糜,滞留、累积在腹腔内。

    而导致——发热,二便不通,不思饮食等的“痞”证症状表现?

    以心下痞名之,何其简单又恰如生命本能所处状态、态势的精准描述和表达! (个人以为,此“痞”用“痹”字儿代,也无不可...)

    5、综上4点,心下痞证——五个泻心汤经方,无论从病位、病证、辩证、诊断、医理、用语的哪个方面上看,

    内经中的古中医原旨真意,在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伤寒经方系统里,郭生白发见的本能中医体系中,其——证、方、药、理、法,在逻辑和系统两个方面,都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呢?!经方之美,尽展无余!

    小结:《黄帝内经》里的三焦、心包,是生命系统,具有关键功用的功能性脏腑。

    时至今日,起码中医经方体系、经络学系统,这两个体系门类之内的所有分支,或者子类,都应该是能接受、也能实际运用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的一致原则,而没有多少大则上的分歧的。但,三焦之用,是否也一定是在生物学、细胞学理论的前提原则之下,有明确可见、举世公认的实体物质基础上,才发生作用的问题。

    医学,或许:比了知三焦之器无形功能、作用,还更为复杂、玄奥。

    唯有生命科学的进一步完善,才能找到解开谜底的答案。

    笔者想:腹膜,以及五脏六腑之间的,等等一系列联系全身内外的微血管、末梢神经、经脉和穴位...,等物质形器的客观存在;以及,从古到今各种具体中医医术和当代西医医学新技术的出现、各说其是的理论诠释,都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正极速发展中的生命科学所确证、融合,再无各说其是、自是他非的相互拮抗。

    而这个问题的根本性结论,就在于能量与物质,特别是生命能和生命物质的关系,是否能取得理论,以及实验科学上的突破性进展!!!

    医学春天,就在眼前。

    关乎生命、健康,以及疾病的一切奥秘,终将大白于天下,惟利无害地利益到每一个有情生命。

    ——2022年1月1日首稿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