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健康有道]教你看懂血常规化验单上的那些数据

2020-07-04|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452 |原作者: 李晓红|来自: 燕赵中医网

血常规检查(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包括RBC计数及其平均值测定、Hb测定、WBC计数及其分类计数(DC)、血小板计数及其均值测定,同时注意观察血涂 ...

本文整理自《健康有道》第326期《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主讲专家:李晓红
河北省中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血常规检查(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包括RBC计数及其平均值测定、Hb测定、WBC计数及其分类计数(DC)、血小板计数及其均值测定,同时注意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及白细胞、血小板形态有无异常,某些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有无异常细胞或寄生虫等。
    一、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成人3.50-9.50×109/L ,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使N暂时性升高。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
    (2)病理性增多:
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因此,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3)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如AML、CML,骨髓增殖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小于1.5×109/L称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称粒缺少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流感、麻诊、风诊、肝炎;细菌:伤寒,严重的细菌感染如粟粒性TB;年老:慢性消耗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伴感染,预后差;②血液系统疾病AA、粒缺、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贫血、PNH;③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核素、毒物、药物;④单核-巨噬C系统功能亢进,脾亢;⑤其它  SLE  过敏性休克
    (二)嗜酸性粒细胞
    生理功能主要为吞噬作用,趋化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诊、药物过敏;②寄生虫病  血吸虫、丝虫、囊虫;③皮肤病:湿诊  剥脱性皮、银屑病④血液病:CML、Lyphoma E白血病⑤某些急性肿瘤: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⑥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嗜酸性粒细胞常减少,唯有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⑦其它,风湿性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⑧高E综合征,少见,这组疾病包括肺浸润和E↑,过敏性肉芽肿,E心内膜炎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较小,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后 
    (三)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也是由骨髓干细胞产生,突出的生理功能为参与超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CML、骨纤、慢性溶血、切脾、B白血病、过敏性疾病、转移癌、糖尿病、某些传染病。
    嗜碱性粒细胞降低  无临床意义
    (四)淋巴细胞Lymphocyte
    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 ,它具有与抗原起特异性反应能力。
    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儿童,出生4-6天的可达50%,4-6岁后逐渐减少
    病理性增多:①感染性疾病,病毒、麻诊、风诊、肝炎、传单②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④组织移植的排斥反应GVH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ATG、放射线、免疫缺陷病等
    异型淋巴细胞:外周血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正常偶见,小于2%,可能由T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异型淋巴细胞增高:①病毒感染,如传单;②药物过敏;③输血、血透后;④其它免疫性疾病,放疗后。
    (五)单核细胞  Monocyte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功能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诱导免疫反应:吞饮或吞噬可溶性和颗粒性抗原,抗原递呈②吞噬和杀灭某些病原体,如病毒、结核菌、病原虫③吞噬红细胞和清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处理衰老及异常RBC、清理炎症反应④抗肿瘤活性:激活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⑤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
    1、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儿童、新生儿可↑,达0.09-0.15或更多
    (2)病理性增多:①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亚细;②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缺恢复期,恶组,淋巴瘤,MDS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2、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出体外。这一切功能主要通过其内所含Hb来完成的。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一般多次检测成年男性红细胞大于6.0×1012/L,血红蛋白> 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大于5.5×1012/L,血红蛋白大于160g/L 。
    相对性增多
    因血浆容量减少使RBC容量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出汗、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 130g/L,成年女性< 115g/L,即可认为有贫血。 
    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Hb低限—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
    病理性减少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将贫血分成三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骨髓造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慢性肾病、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所到的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③ 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低氧亲和性血红蛋白病
    2.红细胞破坏过多:①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缺陷)②红细胞外来因素(获得性因素)
    3.失血急性失血;急性失血后贫血;慢性失血:同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通过血涂片Wright染色观察RBC大小、形态、胞浆的着色及结构方面有无异常改变,对诊断的病因有帮助。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血涂片中见到圆形,大小较一致,直经6-9um,平均7.5um,边缘部厚度约2um,中央约为1um,染色后四周呈浅桔红色,中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苍白区)约占RBC直径的1/3-2/5。
    形态异常:1.大小异常;2.形态异常;3.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高达25-50%有意义;4.染色反应异常;5.结构异常
    三、血小板的测定
    血小板减少:PLT < 100x109/L 称为血小板减少。
    1.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障碍:见于再障、巨幼贫、急性白血病、放射性损伤、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2.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ITP 、SLE 、恶性淋巴瘤、呼吸道感染、风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DIC、T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3.血小板分布异常:见于脾肿大、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计数>400x109/L 为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2.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常<500x109/L.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