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专家提醒:小寒逢三九 是该进补?还是该清热?

2016-01-08|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626 |原作者: 杨超|来自: 燕赵中医网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的特点就是天寒地冻。民间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与自然界的寒冷相反,人体在此时节却最易生“内火”。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的特点就是天寒地冻。民间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与自然界的寒冷相反,人体在此时节却最易生“内火”。很多人会出现口腔溃疡,脸上长疙瘩等内热表现... 问题究竟处在何处?为此,唐山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王清贤特针对此节气的特点,给出了很好的调养建议。

  保护阳气,正确“进补”
  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寒主收引,寒易伤人体阳气。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应该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收藏敛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起居要保暖,关注头和脚
  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小寒气候寒冷,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同时患中风者也会增多,此时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头为诸阳之会,这个节气外出,头部特别容易受寒,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注意头部保暖不仅是要适当戴帽子那么简单。三九天里,出门前、睡前别洗头等生活细节也是很重要的。同时,大家还要特别注意脚部保暖,要当心“寒从脚下生”。不要认为足部保暖是局部保暖,实际上,足部保暖是身体整体抗寒防病的一种保护,保护好足部又能增加内脏的功能。王清贤主任说“我在临床中发现,很多病人都有脚凉的特点。”在生活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然后再用力揉搓足心。中国自古就有“要长寿,头凉脚热八分饱”之说,晚上睡觉前热水泡脚然后揉搓脚心,这样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
  寒冷冬天,养肾多叩齿
  不同的季节需要重点保养的脏腑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四季养生原则是: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那么冬季则应当以保养肾脏为主。
  在寒冷的冬天经常叩齿,就有益肾、健肾之功。叩齿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种较常见的牙齿保健方法,叩齿可于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齿数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异,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中医认为齿为肾之标,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而常做叩齿动作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另外,肾在液为唾,叩齿能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同样起到健肾的作用。
  小寒节气进补,谨防内热发生
  人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于是小寒前后,很多人都认为是到了“进补”的最佳时期。据王清贤介绍说,在门诊,有很多病人专门来找她,希望我能给开一个适合冬天进补的方子。但问患者究竟需要补什么的时候,他们大都说要医生哪都给自己补补。患者要求哪都给补补,这样的情景很多中医大夫应该都遇到过,因为在中国社会,很多人大都好补,所以市场上补品保健品等都是很受欢迎的,甚至很多中国人已经不满足于中国市场的补品保健品了,开始纷纷到国外抢购去了,然后拿着瓶瓶罐罐带着洋文说明书的保健品开始狂吃。很多的大夫为了迎合大众对补药的需求,就纷纷给病人开具了一些所谓的补药,而具体到现在很多人所服用的补药,大多都可以归类于补肾壮阳或者是滋补肝肾的药物。但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补药真得就起到作用了吗?或者说就起到积极作用了吗?诚如以上所述,病人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身体状态,就盲目跟风要求给补一补,如果医生再不明白,也糊糊涂涂地就给开了一堆补药,又是让泡酒又是让炖鸡的,结果反而是害了病人。
  所以,用药不是盲目的,更不是一味都需要去补的。用药是通过利用药物的特性或者叫做偏性,来纠正身体中的某些病理之偏,什么样的中药都有他自己的特性,而不是什么病都能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药用对了是治病的,用错了可能就是害人的。比如说长期服用滋补肝肾类的药物,因此类药物大多药性偏滋腻,有碍于脾胃的运化,如果脾胃功能不好的人长期服用这类补药,也许身体没补起来脾胃也给吃坏了。
  那么补是什么?说到补,它的潜台词应该是身体的偏虚,“虚则去补”这才是合拍的,但倘若一个身体根本不虚甚至还是内热的人,你去给他补什么劲呢?要知道补过了,反倒是又有病了,补气补气,要知道“气有余便是火”的道理呀。在冬天,自然界逐渐“阴盛阳衰”,此时很多人开始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甚至每天都是大鱼大肉,我发现很多人在冬天也开始口腔溃疡了,开始脸上长疙瘩了,开始出现了很多内热之象。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个季节里,室内开始供暖,甚至有些人白天在单位的暖气温度像过夏天似的,而外面又很寒冷,于是出去就穿得很严实,体内热气就散发不出去,再加上高热量饮食,更助长了身体的“内火”。
  所以,在冬天我反倒更主张要适宜清内热。比如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而不是要一味的去吃补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是真虚了,就一定要大量的补药猛吃吗?要知道在当今社会有相当一部人虚不受补,稍一补就虚火上炎,这时的补更应该注重的是泻中有补,寒热并用,岂能是一补到底?补药的反义词是泻药,说到泻药,大家不要认为就是那些可以让人拉肚子的药。其实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那些具有攻邪作用的或者是“泻其有余”而非“补其不足”的药物都可以称之为泻药。在具体用药上,其实补药比泻药更难用,补得不对会把人的身体给补坏的,而攻病之药,如果吃起来不对,人就会马上感觉到不舒服,会马上把药停下来。而补药,相对来说不太明显,即使不对路也没有什么大的反应,等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身体就很麻烦了。但世人好补的特性由来已久,古人说“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意思就是说,很多人认为人参就是好药,即便是吃出问题了也不认为是人参的问题。但对于那些好补之人,可能会纠结了,那究竟该怎么补呀?我的答案是:中医是一个个性化的治疗,说到补要看补什么,要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对症调理,有些时候需要用那些补药,有些时候需要泻中带补,而有些时候需要用泻药。针对个体,泻药用到位了,泻也就是补,而不是只吃人参鹿茸才叫补。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在冬天如果内热积的太过,吃点萝卜适当泻下,这也是一种补。夏天阳气外浮,体内相对阴气较重,吃点生姜一可温中二可散寒,这也是一种补。甚至人在累的时候,闭上眼睛养养神也是一种补!
  运动宜在日出后
  冬季除了“食补”也要有适当的体育锻炼。民间有句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也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比如太极拳、散步、慢跑、跳绳、踢毽、做操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可以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的功效。另外《黄帝内经》说冬天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建议大家要把运动的时间安排在日出之后。因为此时自然界阳气渐升,会更符合冬天的养藏之道。不过呢,冬天毕竟属于“闭藏”的季节,所以不建议做过多剧烈大汗出的运动。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0条评论 1626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