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医大师”——何任

2019-07-16|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762 |来自: 燕赵中医网

何任,浙江杭州人。1956年加入中国**党。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后随父学中医。曾开业行医。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 . ...

  何任,浙江杭州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后随父学中医。曾开业行医。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会长。
  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临床长于内科、妇科病的治疗。喜用“金匮方”,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对《金匮要略》的研究,颇见功力,著述甚丰。
人物经历
1921年1月11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0年 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
1947年 创办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
1950—1953年 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委员。
1955—1959年 任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
1959—1979年 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
1978—1983年 任浙江中医学会副会长。
1979—1984年 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
  2009年5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何任先生首届“国医大师”称号,全国仅有三十位名老中医获此殊荣。
  浙江中医药大学老校长、国医大师何任老先生于7:30(2012年2月23日)与世长辞。
人物贡献
  为中医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中医传统的教学是以师带徒方式进行的,这对多培养中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不够的。早在1947年,何任就创办了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将平时读书、临证心得,整理成《实用中医学》、《医摘便览》等函授教材,初步积累了办中医教育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何任在主持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教学工作期间,率先开展中医函授教学,于1957年6月在学校内设立函授教学部,招收在职内科中医师等函授学员400名,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大组座谈,印发学习资料和巡回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全国中医界有较大的影响,对中医函授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的高等中医教育是在实践中摸索、逐渐建立起来的。50年代虽然各地相继建立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学院,但对怎样搞好高等中医教育仍无较完整的经验可供借鉴。从教育计划到教材编写,从教学方法到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安排,都处在摸索中。何任在担任了浙江中医学院的领导职务以后,亲临教学第一线,给学生讲课,批改作业,带学生临床实习。前后讲授的课程就有《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多门。他每上一堂课都认真备课,并十分讲究授课艺术,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条理清楚,说理透彻,深受学生的好评。何任还非常注意按照中医学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善于从实践中找出规律,加以总结提高。他认为,中医学院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相比有它自身的特点。因为中医不少理论常常是取类比象,还有不少问题难以口授,需在实践中体会,掌握。例如脉象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所以学生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就应该注意早临床、多临床。1956年、1964年他分别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对中医进修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中医学院教学工作初探》两篇研究中医教学的论文。
生平介绍
  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个世医家庭。父亲何公旦是杭州颇负盛名的中医,就诊者远及湘、滇、蜀、粤、苏、鲁等地。家庭陶冶,使何任从小就萌发了学医志趣。中小学时,除涉猎《四书》、《史记》、《古文观止》等书外,还熟读了《本草备要》、《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心悟》等医书,这对他以后医学深造,奠定了基础。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将战火烧到浙江,何任一家避难到浙东缙云乡间。1937年7月他考取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二年级插班生。当时的医学院设备简陋,环境艰苦,何任只能住在里弄中一个小亭子间里。他每天除上课之外,便刻苦自学,潜身于图书馆的医书之中,还经常向中医和西医各科老师请教,遂使他对中医理论和诊治疾病的方法逐步有了全面的了解。4年后,何任于新中国医学院毕业。此后不久,其父逝世。当时江浙一带疾病流行,诸如天花、鼠疫、疟疾等烈性、急性传染病随处可见。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中医何任沉着应诊,并不断地总结、摸索诊治温病的规律,使许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1947年,他在杭州开设了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何任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身于人民共和国的中医事业。他先是负责杭州市中医协会工作。1955年负责筹建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并任副校长。1959年该校发展成为浙江中医学院,他担任副院长,1979年被任命为院长。1984年,开始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近40年来,何任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从学校的学制长短、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学生工作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他长期坚持临床医疗,经验丰富,屡起沉疴;在教学、医疗之余,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学术,勤于著述,出版了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等7种,在中国外中医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是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知名专家。在此期间,他还先后担任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改称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学会副会长、会长,浙江省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主任医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何任还是第四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第五、六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起,为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潜心中医教育事业,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等职,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桃李满天下。
潜心研究
  潜心于《金匮要略》的研究 《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因年代久远,文辞晦涩,错讹颇多,亟待整理研究。有感于此,40余年来,何任从理论到临床,孜孜不倦地对该著作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国外研究《金匮要略》的知名专家。50年代,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尚且不多,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何任的第一部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金匮要略通俗讲话》。1960年又出版了他的《金匮要略归纳表》。前者将深奥的《金匮要略》原文,用浅显的白话表达,使其通俗易懂;后者则是他从事《金匮要略》教学的经验体会,将丰富且又琐碎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这两部书的出版,对中医界学习和继承《金匮要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金匮要略通俗讲话》自1958年问世后,前后印刷5次,印数达20万册。《金匮要略归纳表》则广为《金匮要略》教学所使用。1981年、1983年他又在上述基础上,将多年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方剂的经验、体会加以补充、发挥,分别出版了《金匮要略新解》和《金匮要略提要便读》。鉴于何任研究《金匮要略》的造诣,1983年,卫生部委托他主持卫生部科研项目——“《金匮要略》整理研究”,并承担全国《金匮要略》函授教材的编写。在从事“《金匮要略》整理研究”这一科研工作中,何任选择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孤本——元·邓珍刊本为校勘的底本,悉心校勘,补缺正误,剖析疑难,历时4年,三易其稿编成《金匮要略校注》一书,1988年9月通过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审定。专家们称之为当今《金匮要略》的最佳版本。
人物评价
  何任研究《金匮要略》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而且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早在1981年10月北京“日中《伤寒论》学术交流会”上,日本访中团团长、医学博士藤平健就曾赞扬何任的有关《金匮要略》专著是“中医学杰出著作”。1985年12月他应日本东京医药专门学校的邀请,去日本东京作《张仲景方之应用》的讲演,并同时为东洋学术出版社作“《金匮要略》之认识”的学术讲座,深得好评。东京医药专门学校校长、医学博士桑木崇秀先生称何任为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者”。 除《金匮要略》外,何任对《伤寒论》等其他古典医著亦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40多年来,出版的著作有15种,撰写的学术论文近百篇。  数十年来,何任在中医药园地里辛勤耕耘,成绩斐然,深受中医界的同道和师生们的好评。1978年他出席了第六次中国共产党浙江省代表大会。1981年10月8日《浙江日报》第四版以“献身于洁白事业的人”为题,报道了何任的事迹。他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中医教育、医疗、科研战线上。“老年明知夕阳短,无待扬鞭自奋蹄”,是他为浙江中医学院外宾接待室所写的条幅,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2

鲜花
关闭
×

2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2 人)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