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第324期]肠道知识知多少?

2019-05-28| 发布者: zhzh813| 查看: 828 |原作者: 郎晓猛|来自: 燕赵中医网

肠道不健康的后果: 高胆固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面色晦暗,无光泽,易长斑;嘴角溃烂,上火,脸上起痤疮;口臭、体味重、屁多屁臭;腹胀、食欲差、吃饭没味道;容易生病,抵抗力低下;哮喘、易过敏等。大部分 ...

    一 .肠道健康现状
    肠道:人体消化吸收的器官,同时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导致肠道问题的原因:生活压力大、缺乏运动;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生活不规律,三餐不定时,不尊重便意
    肠道问题的特点:隐蔽性强;难于启齿,易忽视;发病率高,趋于年轻化。
    肠道不健康的后果:
    高胆固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面色晦暗,无光泽,易长斑;嘴角溃烂,上火,脸上起痤疮;口臭、体味重、屁多屁臭;腹胀、食欲差、吃饭没味道;容易生病,抵抗力低下;哮喘、易过敏等。大部分的慢性疾病都和肠道的健康密切相关。
    二. 常见肠道疾病
    1.感染性肠炎 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肠炎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临床常见的有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限局性肠炎等。
    病因:遗传因素;免疫力低下;饮食不注意;
    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或粘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腹泻。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慢两类体质较弱的患者可以吃中药调理体质,消炎止泻从而达到康复。
    常见药物:
    (1)细菌感染,消炎止痛:黄连素、元胡止痛片、胃肠灵;
    (2)解痉止痛:阿托品(肌肉注射)、普鲁苯辛;
    (3)止泻:蒙脱石散;
    (4)精神性腹泻:利眠宁或眠安宁;
    (5)中药:肠炎宁、整肠生,固肠止泻丸.
    预防:
    (1)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勿进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内脏。
    (3)肉类、禽类、蛋类等要煮熟后方可食用。
    (4)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洗,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变质及被沙门菌属污染食品不准出售。
    (6)认真注意食品制作卫生,防止食品被污染。
    (7)做好水源保护,饮水管理和消毒。
    2.结肠炎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根据不同病因,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膜性结肠炎等。
    临床表现:
    (1)腹泻 黏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腹痛:轻度患者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涉及全腹痛,排便后缓解的规律。
    (3)便秘: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4)其他症状: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注意事项:
    (1)饮食:
    (2)休息;
    (3)西药治疗:比如: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甲硝唑、地塞米松等。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4)中药治疗:
    (5)锻炼: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常见临床症状为腹泻、粘液脓血便及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本病多见于20-40岁。
    临床表现: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长,呈慢性经过,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
    (1)症状
    消化系统表现: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与腹痛。
    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等。全身表现:中、重型病人活动期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高热多提示有并发症或急性暴发型。重症病人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清蛋白血症,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肠外表现:本病可伴有一系列肠外表现,包括口腔黏膜溃疡、结节性红斑、外周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虹膜睫状体炎等。
    (2)体征 病人呈慢性病容,精神状态差,重者呈消瘦贫血貌。轻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重症者常有明显的腹部压痛和鼓肠。若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等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和肠穿孔等并发症。
    (3)并发症 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大出血、急性肠穿孔、肠梗阻等。
    3.直肠炎
    广义而言,发生在直肠的炎症均可称为直肠炎。常见的直肠炎主要表现为肛门下坠感、腹泻、里急后重;血便、黏液便或黏液血便。直肠炎轻者仅黏膜发炎,重者炎症累及黏膜下层、肌层,甚至直肠周围组织;有时只是部分直肠受累,有时直肠全部甚或累及肛门。急性直肠炎长期不愈,则变为慢。
    临床表现:
    (1)便血
    (2)肛门直肠疼痛
    (3)腹痛,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 治疗:中药治疗、西药治疗、心理治疗、其他治疗
    4.便秘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原因
    (1)久坐不动者
    (2)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者
    (3)饮食中缺少粗纤维病因者
    (4)饮水不足者
    (5)排便习惯不佳者
    (6)肠道有益菌不足病因者
    饮食
    (1)多走动加快肠部蠕动
    (2)每餐少不了一大盘蔬菜
    (3)喝燕麦粥或燕麦豆浆
    (4)吃水果效果快
    (5)多喝白开水
    药物治疗
    (1)容积性泻剂  代表药是硫酸镁
    (2)润滑性泻剂 如开塞露、矿物油或液状石蜡。
    (3)盐类泻剂 如硫酸镁、镁乳,这类药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慎用。
    (4)渗透性泻剂 如乳果糖
    (5)刺激性泻剂 主要有:果导、蓖麻油、大黄、番泻叶等。
    (6)促动力剂 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有促胃肠动力作用,普卢卡比利可选择性作用于结肠,可根据情况选用。
    预防
    (1)避免进食过少或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避免排便习惯受到干扰。
    (3)避免滥用泻药。
    (4)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劳逸结合。
    (5)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6).每天至少喝6杯250毫升的水,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
    5.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但是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症状是与排便异常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临床表现
     (1)腹痛、腹部不适;    (2)腹泻或不成形便;    (3)便秘;    (4)排便过程异常;    (5)黏液便;    (6)腹胀
    调理:
    (1)调整饮食 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高脂肪食物。高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2)心理和行为治疗 对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具体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对于有失眠,焦虑等症状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药物治疗:
    (1)胃肠解痉药 如:匹维溴铵。
    (2)胃肠道动力相关性药物 洛哌丁胺、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等。
    (3)泻药 通常避免使用,但对严重便秘者可短期使用,
    (4)精神药物 对具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适当予以镇静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有一定帮助。
    (5)消除胃肠道胀气 二甲硅油,药用炭(活性炭)具有消气去泡作用,临床常用。
    (6)肠道益生菌 部分腹泻型患者可能有肠道菌群的紊乱,应用肠道益生菌类制剂有帮助。
    (7)其他 
    预防
    (1)保持心情愉悦,尽量避免心情紧张
    (2)坚持慢跑,游泳,改善自身体质
    (3)多喝酸奶和食用改善肠道的益生菌片
    (4)注意饮食,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6.结肠息肉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错构瘤性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或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临床表现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3)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4)肛镜,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
    (5)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腹泻,大便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病因:目前为止,结肠息肉的病因不清,但与下面因素有关:
    (1)长期腹泻 (2)长期便秘 (3)遗传,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4)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现息肉。 
    治疗 
    (1)内镜下切除,取病理检查;
    (2)禁食水,消炎,能量,修复黏膜,对症治疗;
    (3)中医辨证治疗。
    预防 
    (1)坚持体育锻炼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2)生活要有规律   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容易患肠息肉。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弱碱性体质,使细胞增生,突变疾病远离自己。
    (3)饮食卫生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4)如果有严重腹痛、呕吐、便血、发烧等症状,请及时来院就医。取活检的患者,请取得病理结果后于管床医生处咨询。患者痊愈后,应根据情况半年至一年复查肠镜,如有家族性息肉病,应定期复查。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