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期]带状疱疹的诊断与治疗

2018-08-20| 发布者: zhzh813| 查看: 1351 |原作者: 刘湘|来自: 燕赵中医网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缠腰龙、缠腰疮)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的群集性小水疱为特征,伴明显神经痛,多见于成人。

  一、概念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缠腰龙、缠腰疮)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的群集性小水疱为特征,伴明显神经痛,多见于成人。
  二、发病机制
  本病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婴幼儿)中引起原发感染------水痘。病毒感染后长期潜伏于体内,被某些因素激活后,外发于皮肤------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患原发水痘后能再发带状疱疹----发病后产生不完全免疫。而带状疱疹发生后很少复发-----发病后产生完全持久性免疫。
  三、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局部皮肤先有神经痛。皮损特点:红斑;丘疱疹;水疱(沿周围神经排列呈带状,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颅神经或颈神经节被病毒侵犯后如向上蔓延,可产生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引起头痛,呕吐,惊厥等症状。病毒侵及内脏神经纤维后,可产生相应系统的症状,如胃肠炎,膀胱炎,腹膜炎,胸膜炎等表现。
  本病病程一般约2~3周,泛发或复发者常提示有免疫功能缺陷,应注意潜在免疫缺陷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西医)1、单纯疱疹:常分布于皮肤粘膜交界处,与外周围神经的分布无关,易复发,痛不明显。在带状疱疹前驱期及无疹性带状疱疹,有时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或急腹症等,应予注意。
  2、手足口病:由柯萨奇A16病毒引起,在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数量不等,口腔内水疱易破,形成溃疡。
  3、疱疹性咽峡炎 <http://baike.baidu.com/view/819775.htm>:是由柯萨奇病毒A4引起的一种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局限于口腔后部的成簇小水疱为特征。
  (中医)1、热疮:亦可见红斑、水疱,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不成带状分布,灼热刺痒痛,反复发作。
  2、漆疮:亦可见红斑,严重时有水疱,有接触史,自觉瘙痒,皮疹分布于接触区域。
  五、医嘱
  长期医嘱:饮食;二级护理;中药内服;中频;激光;红外线止痛;疱病清疮;冷热湿敷;针灸;拔罐;放血;药物:更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氨酚待因等。
  临时医嘱:三大常规、免疫、血凝、乙丙梅艾,分泌物培养、心电图、胸片、B超,肿瘤筛查。庆大霉素,清热消肿,达维邦,百多邦。
  六、治疗
  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和局部对症治疗为主。
  内服治疗:抗病毒-更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等;营养神经-维生素B1,甲钴胺等;止痛-氨酚待因片等;物理治疗-中频、激光、红外线照射。
  外用治疗:红斑-炉甘石、雄百洗剂。水、脓、血疱-疱病清疮术、激光、红外线、针灸拔罐,结痂-甘草油清后外涂黄连膏。
  中医治疗:辨证论治:1、肝经郁热证: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2、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大青叶、连翘、生甘草、泽泻、元胡、车前子。加减:头面-菊花;上肢-片姜黄;胸部-瓜蒌;下腹部-川楝子;下肢-牛膝;血疱-丹皮、茅根;感染-金银花、蒲公英。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一清胶囊,加减逍遥丸,点舌丸。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滑。除湿胃苓汤:白术、厚朴、陈皮、茯苓、板蓝根、元胡、车前子、 泽泻、甘草;中成药:除湿丸,参苓白术丸。3、气滞血郁证:恢复期或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暗苔白,脉弦细。活血散瘀汤加减:鸡血藤,鬼箭羽,红花,桃仁,元胡,川楝子,木香,陈皮,全丝瓜,双花藤;中成药:活血消炎丸,西黄丸,八珍颗粒,大黄蛰虫丸。
  七、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的认识:
  1、病名:首见于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名为“大带”,“大带者, 燔墙与久膏而口敷之。”隋代称之为“甄带疮”--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甄带疮者。绕腰生。……状如甄带,因以为名。”明代称之为“蜘蛛疮”--申拱辰《外科启玄》云:“此疮生于皮肤间,如水窠相似,淡红且痛。”又有称为“缠腰火丹、火丹毒”--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云:“或问缠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丹疮,亦名缠腰火丹。”清代称之为“蛇串疮”--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缠腰火丹蛇串名”。
  2、病因病机:(1)肝心火盛、脾经湿热、肺经风热聚合。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缠腰火丹蛇串名,干湿红黄似珠形,肝心脾肺风热湿,缠腰已遍不能生。”(2)心肾不交。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云:“或问缠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丹疮,亦名缠腰火丹。由心肾不交,肝火炽热,流入膀胱,缠于带脉,故如束带。”(3)肝郁化火。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云:“郁火日久,肝气燥急,不得发越,故皮肤起泡,转为胀痛。”
  3、治疗:(1)内疏黄连汤--清·祁坤《外科大成》云:“火带疮……宜内疏黄连汤清之”。(2)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柴胡清肝汤及柏叶散--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缠腰火丹……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其间小疱,用线针穿破,外用柏叶散敷之”。
  (二)现代中医的认识:
  赵炳南认为肝胆湿热、脾湿内蕴为本病的实质。在辨证施治上,清热利湿解毒以治其因,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果。治疗上,热盛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湿盛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朱仁康认为中医以往在临证上将带状疱疹分干、湿两类。干者治宜龙胆泻肝汤加丹皮、赤芍。外用玉露膏敷之。湿者治宜除湿胃苓汤加减,外用金黄膏敷之。另自拟清热解毒为主的马齿苋合剂(马齿苋60g、大青叶15g、蒲公英15g) ,治疗用药简单,在缩短病程,减轻疼痛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张志礼认为治疗本病可分为三型:1、湿热感毒型: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2、脾虚湿盛型: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3、气滞血瘀型: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清解余毒。处方:桃红四物汤、活血散瘀汤加减。
  朱良春创立蕲冰散(以蕲蛇30g,冰片3g研细末)解毒祛风止痛,用麻油或菜油调为糊状,涂敷患处,1日3次,一般2-4日可愈。其认为本病乃湿热毒邪为患。经治疗疱疹虽干,而痛如针刺,经久不除,往往是由于湿热未尽,余毒未解,滞留经络,遗痛不止。可用全蝎粉1 - 3 g(视病情而定),1日2次早晚分服,服用3-5日,毒解络通,痛止病愈。
  徐宜厚认为本病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所致。
  陈彤认为辨证分湿热、气虚、血瘀三型,并重视中焦脾胃、顾护人体正气。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