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期]健康生活,远离腹泻

2018-07-16| 发布者: zhzh813| 查看: 983 |原作者: 刘建平|来自: 燕赵中医网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较高。在大多数人眼里拉肚子不是大病,但它对身体的损害却不可小视,应正确认识腹泻,注意防治。

  一:腹泻与诊断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较高。在大多数人眼里拉肚子不是大病,但它对身体的损害却不可小视,应正确认识腹泻,注意防治。
  ㈠定义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健康成人的粪便为黄褐色圆柱状软便,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80%;排便后感到舒适。
  腹泻: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粪质稀薄,水分增加(含水量>85%);排便量超过200g/d;
  可带有粘液、脓血、未消化食物等;可伴有排便感异常。
  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指排便时自觉肛门灼热的感觉。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排便不爽:指排便不通畅,有涩滞难尽之感的症状。大便失禁:指大便不能随意控制,滑出不禁,甚至便出不自知的症状。肛门气坠:指肛门有下坠感觉的症状。
  ㈡分类
  按病程长短分类:急性腹泻(4周<)慢性腹泻(>4周)
  按发病机制分: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动力性腹泻
  ㈢病因
  ⒈急性腹泻
  ⑴急性肠道疾病:
  ①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如病毒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大肠杆菌肠炎、假膜性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白色念珠菌肠炎、急性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②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有沙门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及嗜盐菌食物中毒,肉毒杆菌中毒等。
  ③其他: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放射性肠炎、饮食不当等。
  ⑵急性中毒:如毒蕈、鱼胆、河豚、有机磷、砷、铅等中毒。
  ⑶全身性疾病:
  ①急性全身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②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变态反应性胃肠病。
  ③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危象。
  ④药物副作用:如氟尿嘧啶、利舍平、新斯的明。
  ⒉慢性腹泻
  ⑴慢性肠道感染: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
  ⑵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结肠息肉、小肠淋巴瘤等。
  ⑶吸收不良性腹泻:如吸收不良综合征、胰源性腹泻、肝胆源性腹泻、短肠综合征等。
  ⑷非感染性炎性病变: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尿毒症性肠炎等。
  ⑸其他:如艾滋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性腹泻等。
  ㈣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
  群发:传染病、食物中毒
  夏季:肠道传染病、病毒感染、食物中毒
  疫区:地方病、传染病
  服药史
  2.人口统计学资料
  儿童:病毒感染、先天性疾病
  成人:细菌感染、阿米巴、旅行者腹泻
  女性:肠易激综合征、甲亢
  中老年:肿瘤
  3.起病与病程
  起病急:感染、中毒
  病程长:慢性感染、血吸虫、结核、炎症性肠病
  4.与进食的关系
  进食后立即发生:
  高渗性、倾倒综合症、肠易激综合征 、食物过敏
  进食后发生:
  感染、中毒
  进食油腻食物:
  胆胰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
  5.胃肠道症状
  小肠病变: 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
  结肠病变: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
  直肠病变: 常伴有里急后重。
  6.粪便性状
  水样或粥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甲亢等;
  米泔样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含黏液片块,量大,见于霍乱患者;
  黏液脓便或黏液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癌等;
  果酱样便:见于阿米巴痢疾;
  粪便恶臭呈洗肉水样血便: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冻状便:呈黏冻状、膜状或纽带状,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等;
  粪便中有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残渣,有恶臭:见于慢性胰腺炎、小肠吸收不良者。
  7.伴随症状
  ①伴里急后重:
  常见于细菌性痢疾、左半结肠癌、直肠癌等。
  ②伴腹泻与便秘交替:
  见于肠结核、结肠癌、结肠过敏等。
  ③伴发热:
  见于急性肠道感染、细菌性食物中毒、全身感染性疾病及炎性肠病等。
  ④伴腹痛:
  以感染性腹泻明显。小肠疾病的腹痛常在脐周,结肠疾病的腹痛则多在下腹。
  ⑤伴明显消瘦:
  见于恶性肿瘤、肠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
  ⑥伴皮疹或皮下出血:
  见于伤寒、副伤寒、败血症、过敏性紫癜。
  ⑦伴关节痛或肿胀:
  见于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结缔组织病。
  ⑧伴腹部肿块:
  见于胃肠道肿瘤、增殖型肠结核、血吸虫性肉芽肿、克罗恩病。
  8.诱发和缓解因素
  饮用牛奶后发生:乳糖不耐受;
  进食麦类食物加重:乳糜泻;
  进食某些食物诱发:变态反应性腹泻;
  禁食后腹泻无减轻:分泌性腹泻;
  禁食可止泻:渗透性腹泻。
  9.既往史
  手术史,放化疗史,抗生素使用史,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对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
  10.辅助检查
  ⑴粪便检查
  粪便性状可提示相应疾病;
  粪便中发现原虫、寄生虫或虫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时,可提示为原虫、寄生虫性腹泻;
  便培养可分离出多种致病菌,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注意事项:
  粪便取材要新鲜,送检应及时;
  如一次便培养阴性时,不能轻易否定感染性腹泻,还应多次送粪便培养,有时会获得阳性结果。
  ⑵血常规
  ⑶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如怀疑腹泻是胰腺疾病所致时,应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⑷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⑸X线检查
  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对小肠吸收不良、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结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⑹甲烷呼气
  测定小肠细菌生长情况。
  ⑺B超、CT或MRI检查
  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
  ⑻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对胆道及胰腺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⑼结肠镜检查
  ⑽胶囊内镜、小肠镜检查
  均可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
  小肠镜可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判断微绒毛及腺体的变化等。
  诊断
  腹泻病因十分复杂,应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例如: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主要在夏秋季发病;
  可行成大、小流行;
  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天;
  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
  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
  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二、腹泻与治疗
  腹泻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应及时治疗。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药及止泻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延误病情。
  1.一般治疗
  尽量卧床休息,鼓励摄人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品,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2.对症治疗
  补液治疗
  肠粘膜保护剂
  微生态制剂
  止泻剂
  3、西医治疗
  ⑴补液治疗
  腹泻时要喝足够的液体以防治脱水。
  一是米汤加盐
  二是盐糖水
  三是服口服补液盐,各大药店均可买到,按规定配水后服用
  四是进食,鼓励吃稀饭
  ⑵肠粘膜保护剂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服用后可均匀的覆盖于肠腔表面,不仅对粘膜具有保护作用,还可对病毒、致病菌产生抑制作用。
  药物:蒙脱石散(思密达等)。
  ⑶微生态制剂
  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菌群失调性腹泻。服用后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群,抑制肠道中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改善肠道环境,提高免疫力。
  布拉氏酵母菌散、复方嗜酸乳杆菌、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整肠生、培菲康、贝飞达、美常安等)。
  ⑷止泻药物
  直接、间接抑制肠粘膜感受器,消除蠕动反射,减轻肠道蠕动。
  不建议早期使用,以免掩盖病情。
  药物:洛哌丁胺(易蒙停)、复方地芬诺酯(止泻宁)、药用炭。
  3.病因治疗
  乳糖不耐受:禁食麦制品
  慢性胰腺炎:补充消化酶
  炎症性肠病:5-氨基水杨酸,激素
  感染性肠病:抗感染
  ★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不建议滥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使用条件:
  细菌性感染: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高或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如痢疾等。或者便常规明确提示有白细胞者。
  明确有病毒感染者。
  一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特别低下癌症患者或者严重的痢疾患儿、老年人腹泻等。
  药物:三代头孢、喹诺酮类、甲硝唑等。
  中医治疗
  腹泻属中医“泄泻”、“痢疾”范畴。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
  病机: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病位:肠,主病之脏在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中医根据症状、舌脉,辨证论治,运用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疗效显著。
  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寒湿中阻证
  主症:大便清稀、腹部凉痛。
  次症:恶寒怕风,食欲不振,脘腹闷胀,  腹痛肠鸣,小便清少,身重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助运。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㈠中药治疗
  大肠湿热证
  主症:泻下不爽,便黄臭秽。
  次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口苦口粘,腹部绞痛,泻下急迫,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调理胃肠。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肝郁脾虚证
  主症:腹痛而泻,气怒症重。
  次症:泻后痛缓,胸胁胀满,两胁痛胀,嗳气纳少,肠鸣矢气,泛吐酸水,苔白薄腻,脉象细弦。
  治法:舒肝健脾,缓痛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脾肾阳虚证
  主症:晨起泄泻,脐腹凉痛。
  次症:喜暖喜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腹痛即泻,泻后痛止,舌胖苔白、脉象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小验方:
  ①胡椒20粒,生姜10g,红糖10g。水煎服,适用于寒湿泄泻。
  ②焦山楂15g,神曲12g。水煎服,功能消食化滞,适用于伤食泄泻。
  ③鲜佩兰叶、鲜藿香叶、鲜荷叶(捣汁)各10g,取汁开水冲服。功能祛湿解暑,适用于暑湿泄泻。
  ㈡针刺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起到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肠胃等作用。
  调理脾胃常用的穴位有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等。
  上脘: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直刺1~1.5寸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直刺1~1.5 寸
  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直刺1~1.5 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直刺1~1.5寸,可用灸法,孕妇慎用。
  天枢:脐中旁开2寸。直刺 l~1.5寸。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
  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
  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
  下3寸。直刺1~2寸 。
  是人体的保健要穴。
  ㈢穴位贴敷
  包括热敷、脐疗、三九贴敷等。
  热敷指将药物拌匀炒热,用布包裹,揉熨患 处,以预防疾病的方法。
  注意事项:注意温度,以免烫伤。
  如用吴茱萸、五倍子、肉豆蔻、茯苓等热敷,可健脾温肾止泻。
  脐疗指将经过处理的药物放置于脐部,以预
  防疾病的方法。
  注意事项:
  ①脐疗时用纱布遮盖,并用胶带固定,以免药物移位或沾染衣物。
  ②天气寒冷时可将醋加热,或用热水袋保温。
  冬天来临,此时阳气敛藏,冬病往往复发或加重,行三九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起到促进气血运、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若夏季贴过三伏贴,进入冬季后建议继续贴三九贴以巩固疗效。如果想三九贴敷防治疾病,可以在立冬过后咨询当地医院的贴敷时间及注意事项,以提前做准备。
  ㈣膏方
  “膏方”俗称“膏滋”、“膏剂”,是将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再添加敷料而成的膏状制剂。一般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多种作用。
  民间谚语:
  冬至起九,膏方进补
  冬令进补,来春打虎
  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
  膏方适应症:
  ①中老年体虚,精力不足:易疲劳、怕冷易热,易感冒者。
  ②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病情相对比较稳定,需要调治者;
  ③一些大病、手术后等正在康复的患者;
  ④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亚健康状态者。
  三、腹泻与调养
  ㈠饮食调摄
  饮食宜淡、宜少、宜缓、宜洁、宜软、宜温、宜鲜、宜精。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切忌辛辣、热烫、粘腻、凉硬、陈腐之物入口;烟、酒、浓茶、咖啡更宜慎用。
  一日三餐或四餐,不宜多餐,以免增加脾胃的负担。
  1、急性期禁食: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必要时由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而脱水。
  2、清淡流质饮食:不需禁食者,发病初宜给清淡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以咸为主。
  早期禁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流质饮食。有些患者对牛奶不适应,服牛奶后常加重腹泻。
  3、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面片等。
  4、饮食选择: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烂米饭、瘦肉泥等。
  仍应适当限制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5、补充维生素: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补充,如鲜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汤等。
  6、饮食禁忌:禁酒,忌肥肉,坚硬及含粗纤维多的蔬菜、生冷瓜果,点心及冷饮等。
  注意事项:
  冰箱中的熟食品加热后方可食用,避免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如罐头食品顶部膨隆,食品的色、味、香有改变,或食品呈乳酪样酸臭时,说明罐头食品已变质,应禁止食用。
  家庭内存放罐头食品亦应注意保质期,勿进食过期变质食品。
  部分人对鱼、虾、乳类等食品进食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或皮肤荨麻疹,凡出现过此种现象以后即应戒食此类食品,避免再度发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用洗净双手。
  避免接触传染。
  ㈡精神
  应注意精神情绪的调节,可有效防治腹泻。
  ①白天常开窗户,使户内空气流通,多到户外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活动。
  ②多听一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参加能振奋精神的文体活动,如下棋。
  ③多与朋友谈心聊天,以活跃思维和情绪。
  ④多晒晒阳光,既可增强钙的吸收,又能缓解压抑的情绪。
  ⑤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提高睡眠质量。
  ⑥穿着一些颜色明快的衣服,如红色、黄色等。
  ㈢运动
  冬季天气冷,人们的户外活动量相应减少。但身体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也会影响消化功能,胃肠蠕动也会减慢,造成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所以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健胃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要“冬练三九”。
  ㈤食疗粥
  1.淮山药粥
  原料:大米50克、淮山药细粉20克
  制作方法:
  ①大米洗净,浸泡30分钟备用。
  ②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加入大米烧开,再加入淮山药细粉,一起煮成粥即可。
  2.薏苡仁鸡内金粥
  原料:生薏苡仁30克、鸡内金1个、粳米25克
  制作方法:洗净,同放入水中个,共煮成粥。
  3.胡萝卜汤
  原料:胡萝卜500克、白糖
  制作方法:
  ①将胡萝卜洗涤干净,捣烂使成泥状,加水煮数10分钟,用细筛将其过滤去渣。
  ②加水稀释到1000毫升,再加入5%白糖即成。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