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秦皇岛养生启示录:健康追求永不停歇(下)

2016-06-27|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806 |原作者: 曹东义|来自: 燕赵中医网

健康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永恒的追求。本刊上期刊登了曹东义教授的《秦皇岛养生启示录:健康追求永不停歇》(上),本期继续刊出文章下部,以飨读者。

  健康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永恒的追求。本刊上期刊登了曹东义教授的《秦皇岛养生启示录:健康追求永不停歇》(上),本期继续刊出文章下部,以飨读者。


  秦始皇入海求仙活动寻根
  严格地说,养生来源于农业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古国。神农氏尝百草,有医药,后世的《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三品,也是出于养生保健的需要,上品上药,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主养命。中品养性,下品治病。
  《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以及其他的很多篇章,就是阐述养生的大道理。这里不展开讲。
  中华文化是一个贵生、养生的文化,也是一个重视当世的文化,有些宗教重视死后的天国,注重来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当世。善待生命,达到最高境界,长有天命,长生久视是一个古老的追求。
  《内经》有“五脏生成论”,没有五脏构成论;“金匮真言论”说五脏都有“数”,就是用生成包容构成。脾不主时,常以四时养四脏,也是用“隐”而不用“显”的学术理念。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把生命的诞生和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护,都看成是与天地、四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情。
  中医把人放在天地之间进行研究,对四时五方的整体相关性看得非常重要,把人体说成是整个时空的缩影。这种时空整体观,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的诊疗活动之中,藏象学说对此论述得比较具体。
  古人把推行养生和进行预防保健,看成是未病先防的积极措施,概括为“治未病”。“治未病”就是中医的健康管理学。中医管理健康也是按照时空整体进行论述的。
  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先秦诸子都用养生保健的论述。于此不赘。
  关于求仙的传说,也来于先秦,不是秦始皇的发明创造,只是他把这个活动做到了前无古人,成了一项“极限运动”。
  渤海有三仙山的传说,来自于先秦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他们大多是邹衍的弟子。邹衍宣传《黄帝五德终始》,秦始皇相信邹衍学说,因此,把自己的王朝称为得水德,色尚黑,民曰“黎民”、曰“黔首”。入海求仙的人不是一伙,齐国以徐福(也可以写为徐巿)为主,燕国以卢生为主。
  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
  这是千童城、千童县的来历。
  秦始皇入海求仙对后世的影响
  秦始皇入海求仙活动对后世的帝王、达官贵人,有深刻的影响,汉武帝也有很多类似的活动。
  秦朝灭亡,汉朝建立。汉高祖刘邦连年征战,很少有闲暇的功夫去求神问仙,他的继承人逐渐把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付诸实施,到汉武帝达到了“烂祭淫祀”的程度,在《史记·封禅书》里受到司马迁嘲讽。
  汉文帝二年,赵人新垣平以善望气得以朝见皇帝,说道:“长安城的东北方有神气,色呈五彩,形状与人的冠冕相同。有人说东北方是神明居住的地方;西方是神明的坟墓。今东北方出现神气,是天降的祥瑞,应该立祠庙祀上帝,以与这天降的祥瑞相应合”。于是在渭阳作五帝庙,五帝同庙而居,每帝居一殿,庙的每一面有五个门,颜色各与殿内所祭帝的五方色相同。祭祀所用以及诸仪式也都与雍城的五畤相同。
  汉武帝时期,李少君也以祭灶、避谷、长生不老等法术见皇帝,受到皇帝的尊重。李少君原来是河北境内深泽侯的舍人,主管方术。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经历,自称是七十岁年纪,能驱使鬼物,长生不老。他用自己的法术遍交诸侯。无妻无子。
  少君对汉武帝说:“祭灶能招致鬼物,招致来鬼物后丹砂就能炼成黄金,用变化来的黄金打造饮食器,使用后能延年益寿。益寿才能见到蓬莱山的仙人,见仙人后再行封禅礼就能长生不老了。黄帝就是一个例证。为臣曾经在海中游历,见到安期生,他正吃着一种枣,象瓜一样大。仙人安期生,往来于蓬莱山中,缘分合就与人相见,不合就隐而不见。”自此之后,汉武帝开始亲自行祭灶礼,派遣方士到海中寻找安期生等仙人,并从事于炼丹砂等药,和转化黄金的事情了。蓬莱安期生寻找不到,而燕齐两地海上怪诞、迂腐的方士们一泼又一泼地相继来到汉武帝的身边,讲述修炼神仙的事。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的神仙类书籍,有一些就是这种文化的反映。
  炼丹术
  炼丹术曾经盛行一时,它的兴衰也与古人追求养生的活动,或者希望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有关系。追求服食炼丹的人,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吸毒者,只不过他们大多深陷其中,死而无悔罢了。这样的历史教训,值得深刻总结,也可以看出纠正一个历史错误,其自然过程是如何的曲折。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中国炼丹家乃世界“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古人对于服食金属药物的尝试,可能很早就有探索。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根据晋人编纂的《列仙传》,他们所服食的包括丹砂、云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周礼考工记》中就已经记载了合金成份不同而性质不同的“六齐”规则。在《神农本草经》中,硫磺和硝石被作为可治病的上品药物列了出来。
  东汉时期炼丹的代表著作,流传至今的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学者们研究指出,该书约成书于公元126~144年间。魏伯阳编写本书的目的,乃“希时平安”和“可以长存”。也就是说,他的本意是介绍健康长寿的道理和方法。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韩愈、元稹、杜牧、崔元亮这些名士,他们的死因皆与服食仙丹密切相关。并且,历代因服食仙丹而中毒驾崩的皇帝也以唐代最多。
  炼丹术,历史上又曾被称为外丹术,或叫黄白术,或称金丹术,简称“外丹”,以此来与所谓“长寿真人”丘处机的“内丹”导引术相区别。中国的炼丹术,源自远古时期人们对长生不死的向往,战国时期方术盛行。东汉末年随着道教的产生,炼丹术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实践相结合,日趋兴盛。炼丹服药之所以在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蔚然成风,与当时对道教的推崇密切相关,这一点广为人知。然而,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炼丹服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国内学界对此则鲜见言及。
  唐之后,炼丹服食之事所以盛行,与唐朝信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不无关系。因此,唐代之后,随着道教的由盛转衰,而服石炼丹的活动,也逐渐退去了热潮。
  现在,经过历史的沉淀,炼丹已经被气功锻炼的“意守丹田”所代替,所谓的“丹药”也已经变成了中药的一种剂型,古今许多药方都名之曰“丹”,以示灵验,如天王补心丹、至宝丹、山海丹等。这仅仅是古代炼丹术对后世深刻影响的一个侧影,由此可见炼丹活动的历史遗迹之一斑。
  气功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当时的称呼不叫“气功”。历史记载中的导引、按跷、行气、吐纳、辟谷等等,都与现在的气功有关。
  最早流传下来的“行气玉佩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情况,是用玉石雕刻的艺术品。原刻于十二面圆柱形玉佩上。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此器实为一个“杖首”。十二面棱柱体,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素问·移精变气》记载了古代气功“导引”的一些内容,《诸病原候论》记载了许多疾病的导引方法。都属于古代中医利用气功治疗疾病的一些资料。气功修炼过程之中,所说的“丹田”,据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炼丹有关,因为内服“五石散”(寒食散)容易中毒,因此,气行过程之中体内发热的一些部位就被拟定为“内丹”。内丹兴起,外丹衰落。
  建国初期,在1955年12月19日中医研究院成立典礼大会上,唐山市气功疗法小组与石家庄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小组、重庆市痔瘘医疗小组、以及治疗血吸虫病药物“腹水草”的贡献者,一起受到卫生部的表扬,并接受了卫生部颁发的奖状和奖金。可见气功治疗的功效一定非同小可。
  那么, “气功”这一名词是怎样来的呢?
  李春才《医用静功学》一书说:“气功这个名称,是原抗战根据地冀南区卫生局局长黄月庭先生确定的。”
  黄月庭说:“关于‘气功’这个名词的真正来由及其含义,还得以当代气功名家刘贵珍先生学练内功治病时期谈起。话说,抗日战争胜利后,刘贵珍先生从天津敌占区返回故乡南宫县商业局任职。一九四七年冬,刘氏的胃溃疡宿疾复发,体温高烧,大口咯血,虽经当地专区人民医院抢救脱险,但根治乏术。”
  1948年,经冀南行政公署民政处长冯英批准,刘贵珍拜民间医人刘渡舟为师,学习“内功”,以治疗自己的病。同刘先生一起前去用“内功”治疗疾病的人,还有宁南县县长李魁华,他患有肺结核。
  刘渡舟是河北省威县南寺庄的农民,是“内功”创始人郝湘武的第五世传人,用“内功”治疗疾病在当地很有影响,求医者蔓延冀鲁交界十几个县的农村。经他治疗百日之后,李、刘二人的疾病痊愈。为进一步观察“内功”效果和总结经验,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组,对病人进行试治。组长由黄月庭兼任,冀南四专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浚川和干部疗养所所长赵景春二人分别任副组长。还配备有王湛禹、黄天民、温强州、贾朴斋、高立检等几位医生。
  黄月庭老先生介绍说,“刘贵珍此时调来干疗所当秘书,做为研究组的一位成员,负责内功技术指导。患者的生活方式,按照刘渡舟传统性的老规矩,一日做五次功,吃五餐饭;每天细粮、鸡蛋、牛肉、蔬菜各1斤,满足供应,不得有误。百日期满,疗效果真显著,众无异言。但是,在为这种治疗方法命名的过程中,却是争论不休,各持己见,难以统一。”
  有些西医主张命名为“营养疗法”,或是“食物疗法”;有些中医主张取用祖国医学文献中原有的名称“纳气导引”;有人根据“内功”方法中有些秘传口诀,令人难解,认为可命名为“祝由疗法”……
  最后,黄月庭先生以研究组组长的身份做了这样的结论:“疗效大家无分歧意见;呼吸、吐纳的作用大家有共性认识。我认为,‘内功’与祖国医学中‘气化论’的学说相吻合,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自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可能是‘内功’起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气功’一词,概括性强,比较名正言顺。可优先考虑运用”。可以说,“气功”是此后一直到现在,很有“影响力”的“著名中医词汇”。
  1949年3月,冀南区召开的卫生行政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公开而正式地使用了“气功”这个名称。在这次会议上,干部疗养所所长赵景春作了《气功治疗慢性病的总结报告》;第四专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浚川做了《气功治疗的临床观察报告》。
  这次会议是黄月庭先生主持的,冯英处长也出席了会议。黄月庭以卫生局局长的身份,向大会正式宣布了“气功”这个名称。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