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佃贵(成就篇):师古不泥独创浊毒理论

2017-10-16|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3377 |原作者: 袁野 王巧生|来自: 燕赵中医网

1974年,李佃贵教授毕业于河北新医大学(今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和医疗工作。当时有很多脾胃病患者吃西药无效,尝试中药后效果还不错,从那时起李佃贵教授就开始看胃病了。在教学和临床的 ...

成就篇:师古不泥独创浊毒理论

李佃贵教授参加国医大师表彰大会

  1974年,李佃贵教授毕业于河北新医大学(今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和医疗工作。当时有很多脾胃病患者吃西药无效,尝试中药后效果还不错,从那时起李佃贵教授就开始看胃病了。在教学和临床的业余时间,他阅读了大量古代中医理论文献,刻苦钻研脾胃、肝胆病的中医治疗。1979年河北省中医院建成后李佃贵教授在内科出门诊,专看脾胃病。1983年明确了专科,跟田乃庚、李恩复等老师抄方,积累了看脾胃病的经验。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临床实践中,李佃贵教授勤于观察、认真思考。他发现,相当一部分胃癌、萎缩性胃炎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这样的病人大都舌苔黄厚黏腻,大便黏腻不畅。按照传统中医理论,这是痰湿中阻,脾失运化,但李佃贵教授认为这其中应该还有更加贴切的理论解释,而且应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新的治法。于是,他开始有意将脾胃病方面的基础理论进行临床验证,并在治疗中细心观察这些病例,加以认真分析和总结。经过多年系统的科学研究,李佃贵教授发现这些患者体内大多有浊气有毒邪,属于“浊毒证”。一个新的理论在他心中逐渐成熟起来,就叫“浊毒理论”,用化浊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果然很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后临床实践中,李佃贵教授又逐渐总结出“疏肝和胃、活血祛瘀、解毒化浊、健脾和胃”四步调胃大法,总称为“化浊解毒”治疗法,运用此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效率达到90%以上,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为纯中药制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独树一帜的“浊毒”理论,也由此顺娩诞生。
  在持续的临床实践中,李佃贵教授不断丰富完善着浊毒理论,他力主 “祛邪为要”、“和合致中”, 既赞同“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又不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祛邪扶正,以和为期”;他认为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浊毒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以浊毒理论为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和河北省浊毒证重点实验室等相继成立;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被评为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
  目前,浊毒理论已经得到了中医药行业老专家们的认可,就连西医医生也很认同。李佃贵教授希望浊毒理论不仅指导河北省中医院的临床工作,还能推广到全国,供广大中医大夫们参考应用。下一步,李教授还将进行开发性研究,最终研制出一种适用于浊毒证的中成药,方便患者服用。
  2016年12月24日,李佃贵教授的《中医浊毒论》等9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系列学术专著举行了首发式。王永炎、吴以岭两位院士,路志正、孙光荣、张大宁、李士懋四位国医大师为该系列专著题名作序,由于该系列专著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所以受到业内同行的热列欢迎,该系列专著的出版,势必为浊毒证研究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推动本研究的深入,对推动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创新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