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应着意于“三化”

2017-08-22|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444 |原作者: 张效霞|来自: 燕赵中医网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已然成为中医药学界的一门“显学”、一种“时尚”,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将中医药文化当作附庸风雅、发思古之幽情的载体,甚至将中医药文化研究搞成了“杂货铺”“大拼盘”者,亦不 ...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已然成为中医药学界的一门“显学”、一种“时尚”,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将中医药文化当作附庸风雅、发思古之幽情的载体,甚至将中医药文化研究搞成了“杂货铺”“大拼盘”者,亦不鲜见。其中的原因,关键是没有搞清楚、弄明白弘扬、普及、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目的与着眼点。我认为,不论是研究中医药文化,还是宣扬中医药文化,应措意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感化政策体制。任何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与人才。政策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但自近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以西医的方法来管理中医药的政策与体制,致使中医药人才培养途径比较单一、人才匮乏,中医药理论观念和技术方法的传承、发扬面临不少困难等等。
  所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就是从哲学、历史、文化等多维角度全面、深刻地解读中医药独有的认知思维模式、灵活多变的诊疗方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形神共养的保健方法、独特的药物、处方和运行体制等,促使政策的制定者更新观念,转变体制,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及特点的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体系等,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令人欣喜的是,在广大中医药文化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当前中医药的发展环境已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第二,教化社会群众。群众信任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前提和基础。而现在,“中医药不好,中医药根本不起什么作用”等种种非议,在年轻人中间甚嚣尘上。其深层的原因在于:在“五四”以来所形成的以西方文化为至上标准的“科学话语”语境中,所谓国故、所谓经典、所谓中医,全被归入旧的、倒退的、迷信的、要抛弃的范围,中医药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所使用的语言,当时虽然明白易晓,今天却变得古奥难懂了;所反映的生活,当时虽然真切实在,今天却显得遥远隔膜了;所表达的观念,当时虽然妇孺皆知,今天却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了。本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浅显易懂、明白通畅的中医药理论逐渐变得玄妙神秘、晦涩难懂起来。
  所以,普及中医药文化,就是要改变社会大众对中医药的错误理解与偏执态度,把中医药的常用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化”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承认中医、相信中医,培育中医药生存的土壤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主动接受和信赖中医药治疗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中医药事业的复兴才能指日可待。
  第三,转化中医人士。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中医药无疗效,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迟早必然会消亡,谁也保不了;如果中医药确实有疗效,它就会一直存在,谁也废不了。但由于传统文化土壤的丧失而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异化,如今能用中医的思路和方法看病的中医,已寥若晨星了。老百姓嘲讽说:“摆着小枕头,开的是西药。”目前多数中医医院已经不姓“中”了,普遍存在着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的“三低”现象。甚至沦落到了“假如去掉牌子上的中医二字,很多中医医院让人根本看不出是一所中医院”的地步。
  所以,发展中医药文化,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以教化、感化中医药从业人员,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所特有的智慧和实践,把中医药人士已经完全“西化”的“柏拉图式”的头脑,转化为“老子式”的头脑,让他们按照中医药的传统思路、方法去传承中医、发展中医、研究中医、应用中医,真正做到“说中医话、做中医事、用中医法、取中医效”。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