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赤脚医生”的由来

2017-08-21|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3602 |原作者: 王群海|来自: 燕赵中医网

赤脚医生,即是乡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说得更通俗一些,村民叫那些光着脚丫下田种地的医生为赤脚医生。我国解放初期至八十年代末期,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因为在那个时代,国家贫穷、医学人才非常奇 ...

  赤脚医生,即是乡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说得更通俗一些,村民叫那些光着脚丫下田种地的医生为赤脚医生。
  我国解放初期至八十年代末期,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因为在那个时代,国家贫穷、医学人才非常奇缺,一时培养不出那么多有医学方面专业的医生,只能先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赤脚医生来应急所需,补缺填漏。当时国家白手起家,可谓一穷二白,生活贫困的人们,生病之人也自然而然十分多,更需要发挥赤脚医生的治病作用。因而,那个年代,乡村里的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了。
  在乡村里,选拔赤脚医生,一般是从以下二条来进行的。一是从医学世家中挑选,二是从高中毕业生略懂医术病理中挑选。挑选出来后,集中到县卫生学校培训一年半载,结业后回到乡村算是赤脚医生了。
  乡村里的赤脚医生,因没受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医学,病理等知识是比较低的,大病、重病更无法提治不了,赤脚医生能解决的主要问题,通常是一些常见病。比如,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虽说是小病,但能治或解决实际一点的问题,也大大方便了村民群众。一是他们没空到大医院去看病,二是到大医院看病交通不便,三是到大医院看病费用偏高。因此,村民群众十分敬重赤脚医生,都认为他们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是救命恩人。
  其实,在乡村当赤脚医生的确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首先,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队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这微薄的补贴和工分,根本上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白天得赤着脚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其次,由于贫穷落后,医疗设备十分简陋。除了一个药箱,几样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别的就少得可怜。这么简陋的设备,对赤脚医生来说,有时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了。
  尽管难苦,但那时的赤脚医生,还是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的。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病人随叫随到,他们就会赴诊,很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职尽责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赤脚医生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因为赤脚医生都拿了生产队的补贴。有的赤脚医生如果碰上困难户和五保户,就得倒贴成本费了。
  乡村的赤脚医生,医术虽不高,但服务态度特别的好。他们常背着一个印有鸡蛋般大的红十字药箱,穿着白褂,挨家串户走访群众。尤其是流感时期或流脑时期,赤脚医生的责任更大更辛苦,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乡村里的小孩怕打针,赤脚医生便会千方百计哄小孩,或是给他们讲故事,或是为他们唱歌,有时甚至买上一颗糖送给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时,一针落去,还未等孩子“哇”的一声哭叫,针又拔出来了。这般一来,村里的小孩见了赤脚医生,既爱又怕,大都会缩进母亲的身后,伸出头来,怔怔地盯着赤脚医生身上的红十字药箱——那里面,既有糖果,更有针筒。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赤脚医生的医术虽没有大医院里的医生高明,但有时大医院里的医生治不了的病,赤脚医生反而治得了。记得村里有位姑娘上山打柴,不小心扭伤了手。她的手扭的也很怪,一手向上一手向下,向上的放不下来,向下的伸不上去,到了县医院看,县医院建议到地区医院看。姑娘的父母手上没钱,心急如焚,来找村里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正在吃饭,见来了病人,放下饭碗,对着病人上下看了几遍。赤脚医生问过病由后,说这病我能治。于是,赤脚医生叫病人的母亲将病人的裤带取走,换上稻草扎着,然后将病人关在一间虚掩的房屋里。大概一个钟头后,赤脚医生提着锣,领着病人的父母,一起来到虚掩的房屋门前。赤脚医生“”的一声将锣敲响,然后推开门,连声说好了好了。病人父母一看女儿,果然好了:双手自如活动了。原来,姑娘手扭伤了因为受不住疼痛无法扭转回来,治不了。赤脚医生这铜锣一响,吓得姑娘连忙伸手去提裤子,就不治而愈了。这叫做姑娘家顾得了羞顾不得痛治疗法。
  对于当时国民经济迟滞落后、缺医少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且严重阻碍了人们就医的需求,于是,以赤脚医生为主的“半农半医”合作医疗模式初步形成。毛泽东主席在1965年6月26日的一次讲话中提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卫生部以称为“六二六指示”展开积极行动,因此,更加催生了中国“赤脚医生”的如日东升。到了1968年9月,当时具有政治影响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之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接着《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一下子“赤脚医生”的头衔名灌全国。值得一提的是,新兴宣传机构---电影界,1968年先后推出两部新片公演《红雨》和《春苗》,高度描写、反映了“赤脚医生”的美好形象。再说明白一点,“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的医疗队伍,据统计,到1977年年底,全国有85%生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人。直到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的文章,至此,“赤脚医生”的功能名称才逐渐消失。
  但无论怎么说,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赤脚医生为人民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教育的发展,现在,乡村都建立了医院,医生都规范化了,赤脚医生被乡村医生所代替,渐渐地被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取而代之了。这便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