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不泥传承岐黄独创浊毒理论 不忘初心国医大师妙手造福世人

2017-08-08|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3448 |原作者: 袁野 王巧生|来自: 燕赵中医网

6月29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隆重表彰了王世民等30位国医大师,以及丁书文等100位全国名中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 ...

  6月29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隆重表彰了王世民等30位国医大师,以及丁书文等100位全国名中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李佃贵教授荣获“国医大师”称号。

刘延东副总理祝贺李佃贵教授获评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李佃贵
  李佃贵教授是全国最年轻的国医大师,同时他还是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是全国唯一一位拥有这两个称号的中医大家。
  李佃贵教授生于1950年7月,1974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分配到校属第三医院党委办公室,1978年到河北省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与医疗工作,1983年担任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兼内科教研室主任,1986年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中医副教授。1992年到河北中医学院任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1995年担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1999年8月,调任河北职工医学院党委书记,2000年兼任河北职工医学院院长。2005年,调任河北医科大学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兼河北省中医院院长,2007年,主持的“浊毒”理论研究室被批准为“国家浊毒证重点研究室”, 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2016年被评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7年获评国医大师称号。
  他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河北省第六、七、八、十届政协委员,第九届人大代表。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国家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评审专家。
  李佃贵教授独创“浊毒学说”,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从医50余年,临床治疗患者10万人以上。以浊毒理论为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和河北省浊毒证重点实验室等相继成立;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被评为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
  李佃贵教授先后担任49个社会、学术兼职,曾任河北医科大学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兼河北省中医院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现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胃肠病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李时珍研究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河北省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医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医师协会顾问等职。
  由于成就突出,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医师奖、全国郭春园式的好医生、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管理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医院优秀院长、全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中华医学会荣誉医学专家、中华医学发展贡献人物-华佗奖、河北省优秀政协委员、河北省优秀政协委员、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优秀教师等多项殊荣。
  近年来,李佃贵教授先后承担省部级等科研课题30余项,荣获各类科技奖30余项。其中: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4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指导撰写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是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医高等院校教材10余部,及其他医学著作40余部;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获批国家专利2项,研制临床制剂10余种;浊毒内蕴证已作为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的一个独立证候,制定的诊疗方案在全省推广应用。

李佃贵教授参加国医大师表彰大会


  成就篇:师古不泥独创浊毒理论
  1974年,李佃贵教授毕业于河北新医大学(今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和医疗工作。当时有很多脾胃病患者吃西药无效,尝试中药后效果还不错,从那时起李佃贵教授就开始看胃病了。在教学和临床的业余时间,他阅读了大量古代中医理论文献,刻苦钻研脾胃、肝胆病的中医治疗。1979年河北省中医院建成后李佃贵教授在内科出门诊,专看脾胃病。1983年明确了专科,跟田乃庚、李恩复等老师抄方,积累了看脾胃病的经验。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临床实践中,李佃贵教授勤于观察、认真思考。他发现,相当一部分胃癌、萎缩性胃炎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这样的病人大都舌苔黄厚黏腻,大便黏腻不畅。按照传统中医理论,这是痰湿中阻,脾失运化,但李佃贵教授认为这其中应该还有更加贴切的理论解释,而且应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新的治法。于是,他开始有意将脾胃病方面的基础理论进行临床验证,并在治疗中细心观察这些病例,加以认真分析和总结。经过多年系统的科学研究,李佃贵教授发现这些患者体内大多有浊气有毒邪,属于“浊毒证”。一个新的理论在他心中逐渐成熟起来,就叫“浊毒理论”,用化浊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果然很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后临床实践中,李佃贵教授又逐渐总结出“疏肝和胃、活血祛瘀、解毒化浊、健脾和胃”四步调胃大法,总称为“化浊解毒”治疗法,运用此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效率达到90%以上,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为纯中药制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独树一帜的“浊毒”理论,也由此顺娩诞生。
  在持续的临床实践中,李佃贵教授不断丰富完善着浊毒理论,他力主 “祛邪为要”、“和合致中”, 既赞同“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又不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祛邪扶正,以和为期”;他认为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浊毒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以浊毒理论为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和河北省浊毒证重点实验室等相继成立;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被评为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
  目前,浊毒理论已经得到了中医药行业老专家们的认可,就连西医医生也很认同。李佃贵教授希望浊毒理论不仅指导河北省中医院的临床工作,还能推广到全国,供广大中医大夫们参考应用。下一步,李教授还将进行开发性研究,最终研制出一种适用于浊毒证的中成药,方便患者服用。
  2016年12月24日,李佃贵教授的《中医浊毒论》等9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系列学术专著举行了首发式。王永炎、吴以岭两位院士,路志正、孙光荣、张大宁、李士懋四位国医大师为该系列专著题名作序,由于该系列专著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所以受到业内同行的热列欢迎,该系列专著的出版,势必为浊毒证研究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推动本研究的深入,对推动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创新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展望篇:浊毒理论现实意义与前景
  关于“浊毒”--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造成损害的致病因素,也指机体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里,早就有关于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的说法。中医认为,毒就是对人体的伤害因素,人吃的药物、食物,如果药不对症,或者食物变质,造成了对人体的伤害,这种所谓的药或食物就是“毒”,毒与热同类,热乃毒之渐,毒乃热之极,热与毒常兼夹为害,并可互相转化;人体有许多生理物质,本来是清洁而流动的,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其本来的特性,变成混浊、浓稠的物质,引发人体疾病,那就是“浊”,浊与湿同源,同类,湿乃浊之源,浊乃湿之甚,浊为湿之重,湿与浊常兼夹为害,并可互相转化。因此,在李佃贵教授看来,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证则是是指以浊毒为病因使机体处于浊毒状态从而产生特有临床表现的一组或几组证候群。

浊毒证研究室主要科研人员

  《黄帝内经》讲,“浊”、“清”是两个对立的物质,分为一阴一阳,一个有害,一个有利。当浊气在体内占据统治地位时,人就因毒热而发病,运用化浊的办法把毒解了,浊气就降下去了。浊气降而正气升,就能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保持健康状态。
  李佃贵教授说,“浊毒”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浊毒致病及机体处于浊毒状态时病机变化、演变规律、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体系,建立浊毒学的理论体系,探讨浊毒的致病规律,构建浊毒学证治体系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创建浊毒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浊毒学临床学科,对于中医学学术体系的提高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浊毒”理论的现实意义--从“浊毒”论治萎缩性胃炎,可有效阻断胃癌前期病变。
  在所有消化性疾病中,萎缩性胃炎是严重而治疗起来最棘手的病症。它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胃内腺体逐渐萎缩以至消失并伴有炎症侵入,进而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大量减少,最终使胃的消化功能严重减弱甚至丧失。常见症状有胃痛、胃胀、胃痞、胃满、纳呆、嗳气、烧心、便溏、消瘦等,一些病人还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出现抑郁、失眠等神经性症状。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正是此病迁延难愈之始因。
  在临床实践中,李佃贵发现,胃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胃癌、萎缩性胃炎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后来发现这样的病人大都舌苔黄厚粘腻,大便粘腻不畅,用除湿热的方子治疗效果也不明显,就反复琢磨原因。中医把癌症归结为毒邪所致,一般用“以毒攻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李佃贵从这里得到启发,发现胃癌、萎缩性胃炎在不同阶段,不同病人中属于中医的“浊毒证”,用化浊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果然很好。经过反复探索思考,李佃贵创新性地提出了从“浊毒”论治萎缩性胃炎的新观点,总结出“疏肝和胃、活血祛淤、解毒化浊、健脾和胃”四步调胃大法,“化浊解毒”治疗法,为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进步。经大量临床证明,运用此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取得了显著疗效,有效率达到90%以上,从而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为纯中药制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独树一帜的“浊毒”理论,也由此顺娩诞生。
  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肝硬化疗效也十分显著。肝硬化也属消化性疾病,引起的原因90%为病毒性肝炎,还有一部分为酒精肝和药物性肝炎。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腹水,是肝病发展的几个阶段。肝硬化可合并肝癌、肝功能丧失,进而出现肝昏迷、门静脉高压大出血。李佃贵治疗肝硬化分三个步骤,一为软肝化坚,二为解毒化浊,三为活血养血。病人只要坚持治疗,即可缓解病痛,延长寿命,最重要的是可阻断向肝癌发展。
  李佃贵教授科研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浊毒理论,发现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肾炎肾病尿毒症、风湿免疫病、以及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五官科等50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肝硬化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疑难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同时,该理论对当前防治雾霾、预防癌症、治未病等临床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浊毒”理论研究前景--研究浊毒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特征并针对这种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对提高中医诊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李佃贵教授说,浊毒证是在所有疾病中都可出现的证型,是一个病机,范围很广,研究浊毒在疾病过程的作用特征并着重针对这种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对丰富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研究室”面临的研究项目很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目前,李佃贵教授主持的浊毒证研究室正在同步展开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通过观察大量临床病例,找出客观指标,分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病、疾病的什么阶段会出现浊毒证,还要研究不同疾病、不同阶段适合化浊解毒法,还是清浊解毒法,或者化浊排毒法。
  说到“浊毒”理论的优势与前景,李佃贵教授以中西医治疗癌症的方法举例。他说,西医治疗癌症的方法是去除病灶,然后再用大量的化疗药。病灶是没了,可人的正气也被杀伤了,临床上经常出现肿瘤切除病人存活2年,而不切除病人存活3~5年的案例。西医讲对抗疗法、替代疗法,细菌感染了抗细菌,病毒感染了抗病毒,就像庄稼用农药、用化肥一样,都是毒,越用农田的土壤越差。而中医讲的是调动疗法、激励疗法,即调动、激励人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扶助正气,以正抗邪。李佃贵教授说,治病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治罗锅、不管死活。医学的目的是延寿,而不只是去除病灶,用中医扶正的方法压制体内邪气的上升,把正邪两气控制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就能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
  李佃贵教授说,在“浊毒”理论指导下诊疗,就是把患者看成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而这一点是目前主导的医疗体系“只见病,不见人”最缺失的地方。一种疗法是否有效应看病人的生活质量,看病人的寿命,而不是某一个器官的病态与否。将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很可能是按照中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理论体系,构建医学科研。
  医德篇:不忘初心  施妙手治病救人
  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李佃贵教授诊治患者逾10万人次,保留病案2万余份。他擅长内科杂病,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颇有建树,成功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他先后在基层、省级西医综合医院、省级中医综合医院等工作,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患者都慕名前来。
  作为一名大夫,李佃贵时刻谨记“医乃仁术”的古训,对待病人无尊卑贵贱之分,事事处处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一些下岗职工、贫困地区的农民因生活困难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他就千方百计为他们开最便宜的中草药,使他们尽量少花钱,治好病;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患者,他总是让学生陪着做检查、取药;对远道而来,买药钱不够而又举目无亲的患者,他总是慷慨解囊,替病人垫付药费,尽管有人一去不复返,需垫付的,他照样垫付,对个人损失毫不在乎。李佃贵以其高超的医术和一颗仁爱之心得到了患者的信任,悬壶济世50余载,医治病人无数,其中不乏来自外地、乃至国外的患者,不少患者因治病成了他十分亲密的朋友。从医以来,他没有接受过宴请,没有收受过红包,在他眼里,一封封表扬信,一面面锦旗就是心存感激的患者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杏林春暖燕双飞,橘井泉香芳四溢。曾有广州市赵某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异型增生及中度肠化生,胃痛及烧心症状严重,加之对癌前病变的恐惧之情,病人痛不欲生,在绝望之时从朋友那里听说李佃贵教授治疗此病,于是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就诊时李佃贵教授已经准备下班,看到病人情况,李佃贵教授又回到诊室为其诊治,并将其收入病房。由于患者家境一般,并且远道而来,无法承受治疗费用,李佃贵教授在处方时尽量选用廉价又有效的中药,并向医院申请为其减免治疗费用。在李佃贵教授七个月的精心治疗下,病情得到了很大的好转。后经胃镜复查与病理诊断: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均转为轻度,胃脘不适症状消失。出院时患者非常激动,他将一幅锦旗亲自送到了李院长手中,他说这不仅代表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代表了无数患者的心声。
  李佃贵运用浊毒理论治疗脾胃病的神奇疗效不仅吸引国内患者前来就诊,甚至连国外患者也闻讯来华求医。印度尼西亚一位男子患萎缩性胃炎多年,在本国多方医治不见效果,通过媒体了解到李佃贵教授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好,于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费尽周折找到了李教授。李佃贵仔细查看其病历、了解病史,并根据病人的舌苔、脉象等症状,运用化浊解毒理论,确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这位印尼患者多年胃疼、胃胀症状消失,做胃镜显示萎缩性胃炎明显好转。他高兴地说:“中医中药很神奇,我回国后一定会介绍给身边朋友们的。”
  李佃贵常说,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也离不开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病人是医生学习摸索、积累经验、创新提高的源泉。近年来,由于医疗不正之风和药价虚高等原因,看病难、看病贵成了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为此,当院长期间,李佃贵在省中医院推行了多项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自身优势,多开展一些价廉质优的传统中医服务项目,出台惠民举措,降低医疗费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大医精诚,精诚合一,就是既要医术精湛,又要医德高尚,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医术精湛才能挽救患者于危难之中,才能辨别真伪,去粗取精,解决疑难杂症,创造医学奇迹;同时只有医德高尚,才能无私无畏,不顾个人得失,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勇于承担责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李佃贵教授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即便在担任领导时也仍坚持中医临床,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
  传承篇:潜心传道授业、杏林硕果盈枝
  作为一名教授、博硕导师,李佃贵在治学育人方面有着自己的风格和要求,那就是医技医德并重,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和启发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技能训练中遇到问题,他要求学生先自己想办法,自由讨论,想不通时他才举例子或讲典故,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又如医德培养,他要求学生换位思考,怀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患者。他常说:“病人不是亲人也不是顾客,而应当是和我们乘同一条船的战友,我们为人类的健康并肩作战。对待战友,我们的付出应当是无私的。”这种独特的看问题的角度,常使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
  他收徒教学坚持“三不分”原则,即不分门派、不分地位、不分地域。他给学生们立了四条基本原则,“讲医德,读经典,重临床,看疗效”。 他要求弟子必须都熟背《大医精诚》等“杏林三篇”,并要身体力行。他对学生学术上高度负责,首先以身作则,无论在临床辨证施治,还是在科研上著书立说,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每周三一次的教学查房几十年来雷打不动,对于一些典型病例,他会不耐其烦地向学生们讲解。对研究生科研课题及论文书写上,也是严格要求,乃至于书写格式都要认真审阅。但在生活上却对学生们有着父爱一样的关怀,对学生们生活上照顾的体贴入微,对于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每年给生活补助是多少年来的惯例。
  李佃贵教授常对学生说,学中医要有悟性,要去悟。悟者,吾之心也!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悟书中之道,悟病中谜,悟中医之深义,解患者之苦楚。“悟”要靠心,深入学习体会中医之奥秘。当悟出了中医之道,我们就会更好地将中医运用于临床,发扬中医。
  在如今西医技术蓬勃发展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吸纳了西医元素,开设了人体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等等课程,对文、史、哲、地理等科目并不重视,基本上是“入门不考,进校不学,感情不深,思维不和”。许多毕业生面对中医所依赖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和中医思维方法时,也时常感到困惑迷茫。为了中医教学,李佃贵呕心沥血,著述多多,主编了《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内科学》《中医学习指导》《中医护理学》等11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融入了他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体会,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李佃贵教授认为,要想真正发展中医,首先要传承,传承中医相关的哲学体系及思维模式,不要被西化。“师带徒”是当下倡导的传承方式,每位徒弟都要深入学习老师的思想理念,从而传承中医学术。
  如今,李佃贵教授学生门徒遍及全省及全国多地,其中产生了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6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名,河北省名中医8名,省管优秀专家8名,学科带头人12名,全国及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8人,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2人,河北省高层次帮带对象5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
  由于在中医传承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了首届全国中医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殊荣,并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王国强局长的亲切接见。
  学术观:把论文写在临床上
  忙于实验室研究,忙于撰写、发表论文,疲于应付职称晋升考核……这是现在许多临床医生的写照。在追求成果的同时,大家却忽略了踏实的临床工作才是医生的本职,医治好病患才是一个医生最好的“论文”成果。
  作为国医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中医院院长、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李佃贵教授集诸多荣誉和职务于一身。在这些职务中,李佃贵教授最看重的是医生这一身份,他投身临床工作,把治病救人当作他最大的使命。李教授常教导学生:“医生,一定要把临床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只埋头于书本与实验室的医生,即使写出再多论文,也不能称之为好医生。只有忠于临床,把论文写在临床上,努力医治病患,才能称之为一名医生。”现已退休的李佃贵教授每天忙于出诊、查房,仍将治病救人作为他最大的责任和使命,他可贵的临床精神深深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是每个临床医生都应学习的。
  从1974年工作至今,李佃贵教授坚持每日临床,运用浊毒理论治疗患者数万计。现在李佃贵教授仍安排每日半天的门诊,许多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有的患者病情严重,为了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就诊需要,李佃贵教授经常推迟午饭时间,把上午半日的出诊时间延长到下午三点,连续七小时出诊,并且对待病人十分耐心。无论老少、贫困与富有,李佃贵教授都耐心为其诊治,不因其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李佃贵教授还时常教育学生,“医者仁心,作为医生,无论患者病情轻重、地位高低,对待每个患者都应是一样的”。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临床大夫在工作时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实验室研究、论文发表,而不是集中精力于临床工作。李佃贵教授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认为治好病是一个医生最大的使命,病患治愈后的笑脸是医生写出的最美“论文”。
  李佃贵教授从医50余年,一直倾心于临床,即使退休,也没有脱离临床工作。“精心、细心、耐心、关心”是李佃贵教授的临床准则。
  “精心”是指医者对待所学专业的态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是个伟大职业,其伟大之处就在于救治患者性命。作为医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精心治疗每一位病患,才对得起患者的重托。李佃贵教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临床、学习两不误,白天临床,晚上钻研古籍,总结临床经验,将基础理论、临床经验、现代特色相融合,创立浊毒学说,应用于临床诊疗,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深入推广浊毒学说,精心治疗每一位病患。
  “细心”是指医者对待工作的态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医疗过程中尤其要细心,因为医者的工作承载的是每位患者的生命。李佃贵教授多次强调,临床工作中一定要细心,一个字的错误,就可能使患者丧命。记得在一次出诊过程中,一位跟诊学生抄方时写字潦草,药物剂量12g中“g”写的不标准,李佃贵教授表情凝重,语重心长的教导学生:“工作要认真细心,不要认为抄方是一件小事,就漫不经心。‘g’写的不清,拿药的时候很有可能被看成9,‘12g’就变成了‘129’,这样剂量就出了大错,你毫不注意的一个小细节,对患者来说就要赌上性命。包括对于中药名称的抄写,‘川牛膝’、‘怀牛膝’,一字之差,药效却截然不同,‘薄荷’少写一个‘后下’就会影响药物功效。医生要有较高医疗水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细心。”
  “耐心”是指医者对待患者的态度。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屡屡出现伤医事件,而李佃贵教授在临床过程中从未与患者发生过冲突,这与李佃贵教授耐心沟通的工作态度分不开。中医理论较为深奥,加之语言晦涩,许多患者不能理解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甚至说中医故弄玄虚。李佃贵教授总是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不急不躁,对于专业问题,总是用生动的生活例子来解释。曾有一位患者就诊时全身发冷,大热天竟然穿了7层衣服。经过四诊,李佃贵教授发现其虽全身发冷,但大便黏腻不爽,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认为该患者属于湿热中阻,浊毒内蕴。由于湿热浊毒阻滞了阳气在全身的输布,故而出现邪实正虚怕冷的表现。应当使用清热解毒、芳香化浊的药物治疗。但患者无法理解,认为自己肯定是虚证,拒绝服用开出的方药。李佃贵教授则耐心为其解释,并且举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同暖气管一样,里面的水垢太多,阻挡了热水的流通,即使锅炉烧得再热,暖气管也是凉的,不能温暖房间,而这水垢就相当于人体内的浊毒。患者听后态度变得缓和下来,决定尝试服用中药,服药一周之后症状就明显好转,坚持服药半年后,该患者便痊愈了。
  “关心”是对医者的更高要求。“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医治患者是对医生的最基本要求,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关心是对医生的更高要求。同时,关心病人,贴近病人,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对治疗也是一种帮助。李佃贵教授现虽已退休,但仍未放下临床工作,每周都会到病房查房,每次查房时除了诊脉调方,都会与每位患者聊天,问问他们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需要什么帮助,并且叮嘱自己的学生要常过来帮助患者。每日出诊时,由于远道而来的患者较多,虽然已过下班时间,李佃贵教授仍坚持看完所有患者再下班,学生总劝李老师,患者永远看不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可李佃贵教授总是说:“这些患者都是因为病情较重或十分痛苦,才远道而来,当天不能看,他们可能又要等上一周或者几周才能看,耽误病情,加重痛苦。我加个班,就保证这些患者当天可以拿药服药,尽早治疗,尽快康复”。
  李佃贵教授总是强调临床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最好的研究项目不在实验室,而在诊室,患者的病症就是最好的研究项目;最大的研究成果不在证书上,而在患者的身上,救治病人就是最大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论文不在杂志上,而在患者的心里,患者感激的笑容就是最优秀的论文。“把论文写在临床上”是李佃贵教授坚持的原则,也是给每一名医者的忠告。
  创新观:中体西用有原则
  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有发展才不会被淹没。王国强局长曾在首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强调: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整合重大研究项目,坚持中医原创思维,充分学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法,力争在中医药理论、方法学、标准规范体系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和疗效提高。
  李佃贵教授认为,中医有着自己的医学体系,是独立于西医之外的医学科学。但一直以来,很多人用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去“改造”中医,用西医的评价标准去“修正”中医,违背了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原理。这种将中医作为西医“附属品”的做法,若长期进行下去,很不利于中医的发展。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我们要合理地去运用西医检查技术,用它们来辅助中医进行诊治疾病。比如胃病,需要胃镜检查才能够诊断清晰,这其实可以归属于中医的“望诊”,再比如心脏不适,需要心电图诊断,这又可以归于“切诊”,我们应该以西医为用,将现代医学技术纳入到中医四诊,扩大四诊范围。对于西医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应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
  中医要创新,但是要在坚持中医学理论体系独立发展、重点突破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研究并从宏观和微观上对中医理论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研究,弥补中医理论在微观研究的不足,以促进中医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及其与当代医学的有机融合。在寻求创新的道路上,应抓住几个原则:不能用“中医研究”取代“研究中医”的原则;不能用消除病因疗法取代辨证论治的原则;不能用对抗疗法取代调动疗法的原则;不能讲“治病”为主的方法取代“治病人”为主的原则;不能将“治已病”为主的方法取代“治未病”为主的原则;不能用逻辑思维方法取代形象思维方法的原则;不能将疾病医学取代健康医学的原则;不能将物质科学取代生命科学的原则;不能将共性为主的方法取代个性差异的原则。
  鼓与呼:医人医世 贡献卓著
  2011年,李佃贵教授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在表彰大会上,他代表新当选的12位名中医向社会承诺:一是牢记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看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神圣使命,以高尚的医德和博爱之心,给广大备受疾病困苦的患者创造福荫。二是突出特色,挖掘潜力,确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要穷尽毕生精力,潜心于疑难疾病的临床及科学理论研究,力争在某医学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四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做好中医传统文化瑰宝的继承与发扬。五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用创新的思维开拓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新途径,尤其要在中医“治未病”方面要有所突破。李佃贵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医生,他躬耕临床,经验独到,挽救无数人生命;作为院长,他高瞻远瞩,给遭遇瓶颈的单位拓展一片奔腾的空间;作为老师,他循循善诱,给懵懂迷惘的学子竖起指路的灯塔;作为学者,他勇于探索,承古创新开辟了中医学理论新篇章。
  李佃贵教授担任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5年来,撰写中医药相关议案、提案30多项,大多被省政府采纳,如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组建和升格、河北中医学院独立、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大会、制订《河北省中医药管理条例》等。他担任省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大力提倡“会看病、看好病、看病好”的人优先晋升,并注重向基层适当倾斜,为中医职称评审工作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佃贵教授还筹建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并亲任会长,领导实施了“基层中医圆梦燕赵行”等公益活动,有力提升了我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成功参与举办了三届“冀港澳台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两岸四地中医文化的交流传播。
  由于李佃贵教授在中医行业的突出贡献,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华医药》栏目、《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刊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作为最年轻的国医大师,如今的李佃贵教授正以更加积极的行动,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