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代大儒王阳明在十分恶劣环境下是如何修身养性的?

2017-06-28|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835 |原作者: 王群海|来自: 燕赵中医网

明正德三年(1508年),黔西北,万山丛棘中,一天然溶洞,身为龙场驿丞的王阳明先生静默一隅,澄心安坐……这里是阳明先生初到龙场最先的住所“玩易窝”,距修文县城约1公里,位于龙场镇新春村,在一座约4米高的小山 ...

  明正德三年(1508年),黔西北,万山丛棘中,一天然溶洞,身为龙场驿丞的王阳明先生静默一隅,澄心安坐……
  这里是阳明先生初到龙场最先的住所“玩易窝”,距修文县城约1公里,位于龙场镇新春村,在一座约4米高的小山丘下。玩易窝为一个天然小溶洞,洞高3米,最宽处4米,深20余米。因王阳明在洞中潜心研究《易经》,所以他将山洞取名为“玩易窝”,并写下《玩易窝记》。
  明正德元年(1506年),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的王阳明因抗疏营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得罪了宦官刘瑾,受其所害,被贬谪到龙场驿(今修文县城)任驿丞。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龙场当时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王阳明落入一生中的最低谷。
  面对人生的最低谷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王阳明白天黑夜端正静坐,内心澄清静默,以求得清静守一。
  忽然在一天半夜里,阳明先生终于彻悟“格物致知”宗旨,在睡梦中好像有人和他说话,他突然从稻草铺就的地铺上跳跃起来,把两个随从童子都吓惊醒了,恐慌地揉着眼睛看着他。这时王阳明才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由此创立了“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说,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大悟后的当年秋天,通过当地老乡介绍,王阳明发现在距“玩易窝”约2公里的龙岗山有一个“东洞”,比“玩易窝”高大宽敞,于是王阳明从玩易窝搬迁到“东洞”居住,命名为“阳明小洞天”。
  走近阳明洞,洞口的崖壁上,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题刻的“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字十分醒目。洞口前为青石板铺就的石院坝,院边有青石雕刻护栏,院北石梯左右有两株参天古柏,相传是王阳明先生亲手所植,距今500余年,名“文成柏”。阳明洞前后三通,洞中有洞,宽敞明朗,空气通畅。王阳明离开后,历代学者、名人、仕官到这里瞻仰阳明洞遗迹。
  据文献介绍,当时,王阳明为回报当地少数民族对他的关照,教化当地民众,他在洞内招收少数民族青少年讲课,主要是学习汉语、认识汉字、学习儒家文化礼仪。
  当地老乡看到洞内阴冷潮湿,容纳不下更多学生,便帮助他在洞左侧修建一栋小茅房,这片区域命名为“龙岗书院”。王阳明将龙岗书院第一栋建筑命名为“何陋轩”。由于弟子增多,还有远从云南、湖南等地前来的弟子,多时达百余人,接着又修建了宾阳堂、君子亭。
  在龙场两年多时间里,王阳明写了《居夷诗》近140首, 著有《五经臆说》46卷。王阳明谪居期间,在玩易窝潜心研究《易经》,反思程朱理学,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立“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致良知”的学术思想,终于创立了“心学”体系,影响深远,远播海外。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