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黄帝内经》与四时养生

2017-03-21|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250 |原作者: 侯俊梅 周岩|来自: 燕赵中医网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四时养生法就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时间养生观所创立的具体的养生措施。所谓四时养生法就是指人体在四季中的不同养 ...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四时养生法就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时间养生观所创立的具体的养生措施。所谓四时养生法就是指人体在四季中的不同养生方法,以下将人体在各个季节的不同养生方法分别予以介绍。
  春季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时节,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季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伊始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春季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夏季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成熟结果。人们可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日炎炎,应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如含苞植物开放成秀,使体内阳气宣泄,向外开发。
  夏季养生首先要早睡早起,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减缓速度,注意养阳,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应。春夏之际,日出时间较早,日照时间渐长,早些起床,晒晒太阳,以提升人体内的阳气。而晚上就不宜熬夜,因为熬夜伤阴,阴虚则阳无以生。可以说,熬夜既伤阴又伤阳,尤其不要超过子时,即晚上11点才睡觉,不然,就有可能阴虚火旺。
  春夏之际,顺应阳气生长的趋势,人的脾气也会随之渐长,这本来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春夏之象本来就是一种生发蓬勃的征象,人的情绪在此时也应该适当疏泄,不宜过度克制。然而,这种释放也要讲究“度”,过犹不及,过度疏泄和过度克制同样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所以,保持好心态,不急躁也不压抑,关键是要保持情绪的疏泄与克制之间的平衡。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而推动这个运化过程的力量,最好的方式就是运动。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不宜出汗过多,注意补充水分,以免体内水分丢失过多而耗气;运动方式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喜好而定,比如快步走或慢跑等,每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能够每日坚持最好。
  夏季暑湿之毒会影响人体健康,吃些凉性水果、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气,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如:西瓜、西红柿、草莓等,这些蔬果口味甘甜,营养也很丰富。可以清暑、解热、除烦。但注意不要放入冰箱超过3个小时,以免营养丢失,过于寒凉,克伤脾胃,造成腹泻等。另外,夏季是疾病尤其是肠道疾病多发季节,适当吃些大蒜、洋葱、韭菜、大葱、香葱等"杀菌"蔬菜可预防疾病。
  秋季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收养之道也。”意思是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天气凉而风劲急,地气肃而物变色。人们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要“使志安宁”,以缓和秋天萧瑟之气对人的影响,注意“收敛神气”,不要让情志外驰,以免秋之气扰乱脏腑的清静。
  立秋之后温度仍然较高,并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人的身体易倦怠、乏力。俗语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还是要注重防暑、除湿、养护脾胃,别急着贴秋膘。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应本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秋后进补要因人而异。秋凉进补先调脾胃经历了酷热夏季,人们由于常食冷冻食品,造成脾胃功能减弱,秋凉伊始如果贸然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和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特别是老年人血衰气少,生理机能减退,如果突然进补,可引起虚不受补。
  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调理脾胃,如鱼、禽蛋、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药食兼优的芡实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且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能。
  而原有体制内热的人还应清凉消暑解渴生津的食物为主,特别要注意肝脏、心脏、脾胃部器官的保养,“少辛多酸”即辛辣的食物要尽量少吃,秋季为收藏收敛的季节,辛辣食品导致人体气血耗散,应多吃百合、银耳、莲藕、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属于甘凉的食物。在这个季节吃些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因茄子性凉、味甘,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等功能。老人和小孩应少吃西瓜,吃多了容易腹泻。
  进入秋季,气温下降会使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内分泌紊乱,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做好心理调节很重要。早晚气温相对低,因此可以在早晚增加衣物,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如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等,且运动要适量,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才能顺应季节的变化。
  冬季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早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以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藏的季节。河水结冰,地面冻裂,这时人们不能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天大亮再起床,天一黑就入睡,以使情志沉静。同时要避免寒冷而保持温暖,不要“开泄皮肤” ,以防闭藏的阳气受到损失。
  立冬以后天气转寒,在注意防寒保暖、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的同时,在起居作息方面也要作相应的调整,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最好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则,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
  在精神调养方面,“心主藏神志,心为君主之官”,主安则五脏六腑皆安,故养神非常重要,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在饮食调养方面,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冬宜食热,藏热量”为主,宜食热,指性热之药,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时,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冬季饮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饮”,易使脾胃之阳气受损。
  在起居及除外健身方面,穿衣温度应与皮肤间的温度在32℃~33℃之间,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时开窗换气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四,蒙头睡觉不可取。冬天蒙头睡觉极宜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其五,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另外,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但注意活动不宜大量出汗。
  总之,顺四时,适阴阳,慎起居,和情志,调饮食,便能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所以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进行养生保健,对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2

鲜花
关闭
×

2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2 人)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