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李敖虽然反中医,世博会前拜见颜德馨国医大师
曹东义 发表于:2017-9-15 18:54:4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1580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9-15 19:20 编辑 2 e) D- l' n, z: K/ n

4 J: |' d* B" Q
国医大师颜德馨
——衡法延缓衰老,膏方誉满杏林
供稿:韩天雄  编辑:曹东义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url=]国家级[/url][y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长春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及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等职。曾获得“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第三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特授予其终身成就奖,并聘为该会终身理事。2004年获得中国医师协会首届“中国医师奖”及“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卫生学科带头人”称号,2009年5月当选国家首届“国医大师”。
看了上述介绍,中医界的读者可能已经了解了颜德馨先生的业绩,而普通读者也许还不熟悉,我们通过下面一段文字的介绍,也许有助于您对这位国医大师的认识。
李敖访大陆,先拜颜德馨
李敖是台湾非常著名的人物,在大陆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他近来到大陆访问,在各大学作报告,引来很多青年的追捧。2010年,李敖在世博会期间,带着妻子儿女举家访问上海,并且首先去拜访国医大师颜德馨,这件事令很多人颇感意外,也令一些人倍感沮丧,因为半个世纪是之前,李敖是“著名的反中医人士”。
李敖先生祖籍吉林省扶余县,1935年生于哈尔滨,后迁居北京、上海等地。1949年举家赴台,定居台中。1954年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未满一年自动退学,稍后考入历史系。1957年在《自由中国》发表《从读<胡适文存>说起》,引起胡适注意,后任蒙元史专家姚从吾助手,并考入台大历史研究所。1961年11月于《文星》杂志发表《老年人和棒子》,揭开六十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的序幕。此后出任《文星》总主笔。陆续发表《播种者胡适》、《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李敖于1962年11月1日在《文星杂志》61号上,发表了《修改“医师法”与废止中医》,他在这篇很长的文章里,蔑称中医是密医伪药,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并力主取消中医。他的言论在台湾、香港中医界都引发了强烈的愤慨,很多中医人士发表批驳他的文章。李敖说这些“有趣的文字,真可代表中医和中医的卫道者们的‘风度’了。在香港方面,他们自然也展开响应的活动。‘香港中国医药出版社’的社长,当年《中医药保卫战》的作者,写出洋洋四千字的文章,攻击李敖——‘西洋文化的干儿子’。这种下流的手法,在台湾我也碰到了:台湾中部南部都有剧烈攻击我的文稿和书信。有的甚至说我‘步汪逆精卫之后尘,照此认真起来,每一个国民皆有资格,向警备司令部告发你是一个汉奸之思想犯’。——这些慷慨激昂的话,更是他们‘意底牢结’(ideology)的最佳表现了。台北今日医药新闻社,举办‘修改医师法与革新医界风气的途径’笔谈会,在《今日医药》第二六0号(一九六三年一月一日)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李敖先生谈修改医师法与医界风气’。”
那么,事过半个世纪,李敖对于中医的认识是否有了改变?不知道他是否了解中医在大陆的发展状况?是否知道中医针灸在西方传播的近况?中医在2003年应对非典的中作用、中医预防太空病的效果?
尽管李敖前去拜访国医大师颜德馨先生的原委,笔者不太清楚,但是,他去了,这却是事实。李敖说:“61年前,我从上海金山坐船过海,当时只有14岁。5年前回到上海,看着那些高楼大厦的窗户,心想没有一个窗户是属于我的,现在更没有一个是属于我的了。金山的房价现在也很高了吧?”一下飞机就后悔五年前没在上海买房的李敖,在参观完上海馆后对上海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好、壮、美。
李敖8月26日中午到上海,据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说,李敖大师因为“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这一次差一点不能成行,是他三顾茅庐,才请到李敖全家再次来大陆,完成“上海世博之旅”,这一次也可以说是5年前“神州文化之旅”的续篇。
刘长乐说,26日中午到达上海,当天下午没有其他安排,李敖和家人一起去拜访了一位上海老中医——国医大师颜德馨。颜国医给李敖把了把脉,然后说他身体很好,家人都放了心。颜国医也对李敖的健康保养做了些指点。
李敖身穿一件红衣服,他说自己穿的是“中国红”。他携妻子王小屯、儿子李戡、女儿李谌一亮相上海世博园,就引起一阵骚动。除了与家人饶有兴味地合影留念,李敖还在60米高空中观摩了大陆书法家的巨幅新作《道德经》。在台湾馆的门口,李敖接受了记者简短的采访,“来到大陆,我以为我忘记了台湾,但是到了台湾馆,我发现一切又都想起来了。”
大陆与台湾有很多不同,中医在大陆与在台湾的命运也不一样。
出身中医世家,少年好学有为
颜德馨先生农历庚申年十月十二(公元192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丹阳北草巷31号颜氏老宅。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第二年,中国告别了满清封建王朝已近十个年头,儿童的教育也早已不再是“学而优则仕”了。
颜先生的祖父颜佐枢,在当地很有文名;其大伯父颜也愚,与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于上海;其父颜亦鲁是一代良医,母亲汪兰珠系出名门。
颜家的家教很严,行为举止上和传统,但是在思想意识上,也受时代影响而较早接受了科学激进的西方文明,是典型的诗礼传家和新旧兼容。《颜氏家训》主张的“无平不陂,无德不复”,恰好是颜德馨先生思想的缩影,是他在医学上形成“衡法”理论的起点。
颜德馨先生7岁入蒙学,家中延请宿儒林墨舫授课,后来又聘周文焕老师,两位是颜氏蒙师。1928年,在他9岁的时候,入读白云街鸣凤小学校,在书法和作文比赛时都取得第一名。同时走读于通儒周鲤庭老师,打下深厚文化基础。小学毕业后,再受教于杨锡甫老师,杨先生是江苏省有名的数学专家,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头脑开明。对自然科学与国文的钻研皆有较大影响。
1932年,13岁的颜德馨开始学读《黄帝内经·素问》,由杨锡甫老师督导,每天背诵一章。14岁时协助父亲处理诊务,16岁时插班到上海中国医学院一年级下学期,走入正规学历教育。当时的校址在上海老靶子路河南路口,校长是薛文元先生。一年之后,学校迁至闸北天通庵路。
颜德馨入学之后,很快就适应了集体生活,对功课很认真,课外活动很活跃,办联谊聚餐,研究中药植物、建立药圃,讲演比赛,还当了校刊编辑。他在这时开始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并知道了马克思、恩格斯和《资本论》,带头拒上“党史”课。在进步思想感召下,重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毕业以后”、“女人、女人”等进步话剧。在学校里,他还参加研究植物提取,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药,与同学戴星搓创办“康宁制药厂”,生产中成药“肝胃宁”、“康她宁”、“康儿宁”。其间还主办了“康宁医刊”,处处展露了一个青年学子不平凡的创新能力。
1937年,18岁的颜德馨赶上了抗战爆发,“八一三”之后,上海沦为孤岛,学校教学受到很大影响,迁出原地后暂设在贝勒路杨澹然医师诊所,很快又迁往重庆路。1938年,因战争影响,民不聊生,其父避乱来到上海,并在海宁路开设诊所,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靠中医诊务谋生。颜德馨先生襄助父亲应诊,与曹向平、薛寒鸥诸君合办《中国医药杂志》,创刊号发表社论“国医教育与社会之动向”,希望唤起民众毋忘国耻,发展中医以救民生。
1939年,20岁的颜德馨从中国医学院毕业,他的毕业论文《湿论》展示了很高的学术造诣,受到当时校长郭柏良的表彰。
悬壶善济苍生,荣誉功归杏林
1939年8月,他步出校门不久,就在沪山海关路延陵里3号,自立私人诊所,开始独立创业,迈出了服务社会的第一步。这期间,他和张伸实合办《新春》月刊,专门反映上海这座孤岛人民的疾苦,暴露社会问题,盼望“新春”早临。创意很好,但是因经费困难,维持半年而停刊。
1940年,21岁的颜德馨于延安东路923号,开办同春堂国药号,当起了药店小老板,为配合到父亲诊所应诊的病人,专门配制了经验良方,可以说是现代院内制剂的前身和缩影。
1942年那年,颜德馨与刘庆云医师结婚,第二年夫妻二人合办私人诊所,当然这个诊所就设于他开办的同春堂国药号之内。
1945年,26岁的颜德馨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欢庆时刻,他们全家迁往原籍,虽然不是荣归故里,也是学有所成,活人无数了。这一年他的大儿子乾麟出生,初为人父的颜德馨,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麟父”。
回到家乡的颜德馨,利用自己的专长创办“德社”,免费为儿童接种疫苗,免费给患者施诊给药,并且还通过信函回答问病的咨询,又为丹阳两家报纸开辟“中华医药”、“民族医药”两副刊,前后长达60余期,很受民众赞许,被业内人士公推为丹阳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他同时受聘于丹阳县外勤记者联谊会,任顾问。
1949年,丹阳县解放,颜德馨积极参加迎解放的各项活动,并组织全县200余中西医师,成立联合筹委会,先被大家推举、后由政府任命为医联筹委会副主任委员。
1950年,31岁的颜德馨返回上海,在延安东路923号原址恢复应诊。黄浦区成立卫生协会的时候,他被选为第一届黄浦“卫协”执行委员及秘书组组长,兼中医师业务组组长。
当时推行中医科学化,让中医师进修西医知识。1952年,行医多年,已有医名的颜德馨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中医进修班结业,这是他第一次进行系统西医理论学习,这也为他日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较深厚的基础。第二年,他与“卫协”干部李蘖、詹伟瑛、谢一飞一起,响应政府号召,合办黄浦区第一联合诊所,被选任所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下半年度改选时,他兼任副所长。这期间他编著《中医外科学》,陆续在上海《中国医药杂志》上刊载。
调任铁路医院,展露科研才华
1954年卫生部门纠正了歧视中医的错误,开始落实正确的中医政策,逐渐成立了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中医进医院,大力推动西医学习中医的活动。为了加强医院的中医工作,各地纷纷请有经验的中医到医院工作,一方面指导西医学习中医,一方面开展攻克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1956年6月,37岁的颜德馨奉上海卫生局调令,到上海铁路医院报到,任中医科副主任。同年参加农工民主党,担任农工闸北区委副主委,被评为上海铁路局先进工作者,光荣参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大会。
当时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科尚未正式成立,颜德馨一面着手筹建工作,引进各路人才,另一面负责全院各科会诊。在会诊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患者时,他运用中医理论深入分析,辨证论治,潜心用药。如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在西医频用利尿剂无效的情况下,他遵循中医“治水者,当兼理气”之旨,以散剂治标,汤剂治本,一般三日即见小便增多,利气通阳而不伤正;遇小儿风湿热,予六神丸、甘草粉及宣散清热之方治之,6剂而愈。还有一次,一位外科护士长发热数日不退,西医治疗无效,邀颜老会诊。颜老见其朝热暮凉,伴有形寒神疲,面白气短,脉大无力等症,于是在治疗上采用甘温除热法,连服3剂,热退。颜老会诊屡有获效,中医辨证施治的精妙理论令西医折服。于是各级医师纷纷要求学习中医,应大家的要求,颜老在充实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医院开课讲授《内经》,并无私传授治疗经验,听课者上至医院党委书记、下至普通医师护士,在医院里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医、运用中医的热潮。
在医院中医科建设进入正轨之后,颜老开始潜心研究活血化瘀疗法,尤其是其对于血液病的治疗。在临床研究工作中,颜老认识到中医辨证论治较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更为确切。辨证论治细致具体,特异性强,治疗的针对性更为突出,西医对症治疗则较为机械雷同。但是中医对病的认识有不够确切的地方,因此颜老在编写白血病中医诊治常规时,以中西医结合为原则,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治有机结合,采用西医名称分类,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制订诊疗措施,奠定了中医对白血病诊断治疗的总体思路。根据中医理论,颜老把白血病分为6个类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阴阳两虚型、瘀血型,同时大胆使用雄黄,对患者进行分型治疗,转不治为可治,取得了满意效果,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而后总结发表论文数篇,如《白血病的辨证论治》、《白血病的综合治疗》、《白血病发病机制试探》、《白血病证治》等,颇得同道的重视。其中,《白血病证治》一文荣膺中华医学会国庆十周年纪念文章。上世纪60年代,很多医院在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时,颜老都积极参与,多次在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参加会诊,指导治疗,深入探索。
1958年,毛泽东在西医学习中医的报告上批示,说“中医药学是以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促使中西医团结合作,掀起了广大人民的献方运动,使过去一些不能医治的疾病也能得到治疗。当时高血压已成为临床工作中常见疾病,虽然其病因病理研究有很大进展,可是理想的治疗药物未得到解决。颜老和同事曾连续以茯苓、丹皮临床观察,效果皆不满意。在献方运动中,颜老们在民间单方中选用了车前子单味药治疗高血压,观察疗效满意,后又发表了《中药车前子治疗高血压临床初步观察》论文。同时,颜老还开始中医治疗肾病进行研究。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肾阳虚、肾阴虚、湿热型、瘀滞型、低蛋白水肿、尿毒症、肾性高血压、蛋白尿、贫血、血尿等分别列方用药。还对激素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激素不适宜于阴虚或热性病患者;知母、甘草、生地可以抗柯氏症,用全鹿丸或右归丸可以代替激素等。
鉴于上海市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科突出的科研及临床业绩,铁道部特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批准成立科研小组,由颜老任组长。医院将内科一、二病区均改为中西医结合病房,并补充了陈舜儒、余怀勤等医师加入。
正当颜老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颜老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迫停止诊务,下放到“五七”干校锻炼。在“靠边站”的十年中,劳动异常艰苦,除了肉体上的折磨,还有不断的批斗和精神上的打击。在那“横扫一切”的年月里,他家三代行医积累的医案、秘方被毁龄一旦。就在那些痛苦的岁月里,颜德馨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深夜,家里常常响起轻轻的敲门声,一些病人找上门来请他看病,他们只知道他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来求医的,有工人、有干部、也有职工家属。
衡法抗衰老,活血[url=]是[/url][y2] 关键
文革结束后,颜老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开展中医科研及临床研究。为改善中医科研条件,颜老萌发了建造中医楼的想法。为此,颜老多方呼吁,积极筹划。为募集资金,颜老还捐出了家传的十余幅字画,并曾8次往返奔波于北京铁道部与上海之间。1991年11月28日,全国中医第一楼在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落成。该楼为3030平方米的五层建筑,设有12 O张中医病床及资料室、实验室、电脑室等设施。时任铁道部长李森茂亲笔题词“铁路中医技术中心”。中医楼内中医实验室设施先进、仪器一流,中医病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底楼中药库品种齐全。颜老曾在此为铁道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举办多次学习培训班,为弘扬祖国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颜老和同事曾对565例疑难病症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实验,结果证实这些病人都有血瘀阳性指征,经治疗好转后,实验室指标也相应好转。于是,颜老深感“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临床意义重大,由此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新观点,进而提出了“衡法”的治疗法则。
所谓“衡法”,就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气血,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平衡阴阳,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衡法”以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等药味为主,或从气治,或从血治,或气血双治,处方用药当多从“通”字着眼,以调气血而安脏腑为治疗原则。可归纳为10种配伍方法,灵活运用,疗效卓著,适用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种疾病,尤其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效验。2001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颜老作为该中心学术带头人,目前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运用衡法出奇制胜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应用温阳活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使不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减少硝酸类药物剂量,有些患者甚至停用西药。许多医案都被收载于颜德馨先生所著的《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等书中。这些临床经验还转化为科研成果并通过科研鉴定,多次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
后来,颜老又将气血学说和“衡法”治则应用于抗衰老领域。颜老认为衰老的本质为气血失调,气虚血瘀,其中“虚”是现象,“瘀”是本质,“虚”是归宿,“瘀”是原因。因为任何一种病因和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首先出现气血失和,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存在,气血失去平衡,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化功能受损,脏腑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加重气血失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腑功能衰老以至死亡。且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阻滞,形成一种“虚实挟杂”、“气虚血瘀”的局面。
所以,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要因素,欲谋长寿之道,必需消除导致衰老的因子——瘀血。消除瘀血最妥善的方法是“固本清源”,清源者正所以为了固本,固本者也所以为清源服务,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瘀。临床所见,人体进入老年,都有明显的瘀血存在,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都是典型的瘀血体征,而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血病理的体现,也是最常见的导致衰老和致死的原因。经过临床证实,应用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能治疗许多传统上认为是“肾亏”的阳萎、脱发、耳聋、眩晕等等,也可反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1989年,颜老主持的“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提出了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新观点,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曾刊载于人民日报头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该科研成果摄成《抗衰老》科教片,曾向全国放映,反响热烈。
膏方治慢病,通补需相兼
膏方起源于江浙地区,在冬至到立春之间服用膏方进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在江南特为盛行。孟河医家尤擅长应用膏方调治疾病,其中马培之先生尤为擅长。目前中医界膏方应用泛滥,其中懂得其奥妙者为数不多,颜老为马培之世传弟子,少时曾经涉猎,后来在上海跟随海派医家秦伯未先生,专门研究膏方的补益之道。颜老认为,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医家应从病者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分析其病因病位,正气之盛衰,病邪之深浅,探求疾病之根源,从而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这套理、法、方、药的中医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病者服后,肯定弊多利少。
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差异,量体用药。体质每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异,故选方用药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活血行气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理气之药;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本品,十四岁之前以健运脾土为主,十四岁之后也仅宜六味地黄丸之类。
膏方选药,以调畅气血,平衡阴阳为目的。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最基本的主体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中老年人由于脏气渐衰,运血无力,而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对此若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行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理气活血之品,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
颜老认为,膏方内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粘腻难化,若纯补峻补,每每会妨碍气血,与健康无益,故配伍用药,至为关键。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谓:“胃以喜为补”,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言补,故制订膏方,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一升一降,以升清降浊。临床尤其喜用苍术一味,其气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粘腻之性,而起赞助脾运吸收之功。中医习惯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
民间常有以驴皮胶加南货制膏进补,造成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静药”,必须配以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临床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辨证选用“动药”,例取附子温寒解凝,振奋心阳;大黄、决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净化血液等,与补药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
举办国医大师班,长江后浪推前浪
2008年10月 由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教授倡议组织,邓铁涛教授、路志正教授、朱良春教授、周仲英教授、张琪教授组成核心导师团队,裴钢校长出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2009年5月,颜德馨先生当选国家首届“国医大师”。2012年6月13日下午,“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启动暨上海市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会”在上海召开,以颜老为主要负责人的“颜氏内科流派”成为上海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之一。
颜老感慨,人生有涯而医无涯。中医学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他寄语后来的年轻人,认为要学好中医,首先必须要有献身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决心,志不坚则智不达。其次学医要边读书,边临床,既要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又要具备开拓思想及实践创新精神,要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的治学态度,刻苦专研,锲而不舍,如此则临床疗效必能得到提高,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愿后学诸君勤勉奋斗,实现中医学术的发展与提高。
2012、6、15初稿
[y1]删除“曙光医院”等

0 o! Z0 j) N) ?+ ?" W5 N5 F6 p  }6 I5 x7 j- h! m/ b
[y2]删除“化瘀”
  H: `  x; Z$ R3 q! I" q
$ h  V( y; N8 ~$ ^7 ]9 ~4 E
8 s( h6 A- m! W1 d0 J

  N  G0 i" O9 y! o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9-15 19:23:28 | 阅读全部
矢志歧黄七十年4 z- N- V8 A8 I
———记颜德馨教授
5 u' |0 A5 M  T$ D+ s( n* s孟河渊源 辈出名医9 U8 x# O, `1 }7 q% e
产生在江苏省常州孟河的中医学派是中国传统医学在近代发展历史上的一大流派。她不仅是常州地区最著名的医学流派,而且在整个中医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并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代表。因此,中国中医学界流传有一句话:“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 u) O: M0 B8 j7 N* v- w
孟河医派中坚马培之,名文植,晚号退叟。祖上曾掌事明太医院,子孙世其业。至祖马省三,名声益显,有《证病十六则》传世,简明精要为治外证之纲领。马培之随祖临诊十六年,精于内、外及喉科。马培之强调治疗外症要内外兼治。除使用丸、散、膏、丹等制剂从内而治外,还用刀针相结合,从外而治,世人称其“以外科见长而由内科成名”。光绪六年,由江苏巡抚吴元炳荐举入京为西太后诊疾,深得幸宠,家有御赐匾额“福”和“务存精要”。著有《马批外科全生集》、《医略存真》、《青囊秘传》及医案行世。学生众多,著名者如武进丁甘仁、无锡邓星伯、丹阳贺季衡。
$ n3 x0 _3 m; _贺季衡,名钧,一字寄痕,江苏丹阳人,清末民初杰出的临床学家,孟河马派之支流--丹阳贺派的开创者。年七岁时患肠痈,为马培之治愈,由是奋然有志于医。受业于马培之,深得其谪传。季衡精内外科,早些善治温热病,晚年以调理杂病为多,学验甚富,编有《指禅医案》。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活人无数。6 U) Z0 m: o3 P0 T% k
颜老父亲颜亦鲁即是名医贺季衡的得意门生。亦鲁公建国后先后担任南京中医学院附院内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等职务,是全国名老中医之一。他行医60余年,潜心研究中医经典理论,讲究“仁风”,对于病家有求必应,曾医治了大量内外妇科疑难重病患者。颜老走上从医的道路是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 d: F% q* F# J. a幼承家学 立志学医
7 q$ h1 l" M3 h5 ~颜德馨教授于192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丹阳北草巷31号颜氏老宅。那年是“五四运动”发生的第二年。祖父颜佐枢很有文名,大伯父颜也愚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于上海,父颜亦鲁一代良医,母亲汪兰珠系出名门。家庭在道德规范上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而在思想意识上又接受了科学激进的西方文明影响,是典型的诗礼传家和新旧兼容。
( _% q2 m  v$ {; z颜老七岁开始读书写字,父亲时常教诲督导,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冬天练字不辍。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练字者也冻得手脚冰凉。颜老当时一边磨墨,一边写字,砚台上的墨汁随磨随冻,亦鲁公说:执笔书写的腕力,只有经过这样才能练成。经过父亲的督训,颜老九岁那年入读白云街鸣凤小学校,竟然还在书法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而且练字修身的习惯保持至今,这使颜老时常怀念起父亲当年的教诲。
- K7 n1 A& {4 X+ x. o' q亦鲁公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也很严格,他经常在大庭中训诫,以至于子女甚至有些害怕经过大庭。后来颜老学习四书五经,了解到当年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留下的“庭训”的典故,感叹父亲真是遵循传统课徒教子。当然亦鲁公教育子女不仅严格,也注重传授读书的方法。他说读书要“猛火煮,慢火炖”。猛火煮,就是强调要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通过泛读强记,打好理论基础的根底。任何学问初涉时必须默背强记,然后再反刍,再升华。慢火炖,就是读书学习一定要独立思考,反复研习,决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光有博览群书还不够,还必须深思苦悟,才能有所收获。这六个字对颜老的读书经历影响很大,后来他也将此教育子女和学生。& X- s( L; z" H; N7 q  r
知医必先明道。颜老十三岁那年亦鲁公即命诵读《内经》,《伤寒》等中医古代典籍,并延请杨锡甫老师(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督其每日背诵一章。杨先生是江苏省有名的数学专家,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头脑开明,对自然科学与国文的钻研皆有较大影响。那时午夜一灯,晓窗千字,是习以为常的。《内经》文字古奥,而杨老师亦很严格,若背不出,还用木尺打手心作为惩罚。那时虽朝夕颂读而能背出,但对于其医理却似懂非懂。小时的童子功,日后自然受益无穷,对颜老的临床运用和发挥,对中医的信念都很有裨益。可是最初是颇有些畏难情绪的。但渐渐地,随着跟父亲临证抄方,颜老对中医的感情慢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时有两件事对他触动很大。
6 {' \( n& _7 z当时,西医尚不时兴,治病主要是靠中医药。孟河马培之先生精于外科,据说他家有铁匠、铜匠,可为其临时铸造外科工具。因此,亦鲁公不仅以治内妇科出名,其实对外科也颇有研究。有一次,一位无锡农民,在颜老家门口被车子轧伤,大量出血,亦鲁公在那位农民的伤口上敷上一把“铁扇散”,血顿时止住了。又有一次,“餐之轩”医寓来了一位农民,背上生了一个“阴疽”,高高隆起,发着高烧,痛苦万分,亦鲁公为他施行“火针”,即用一种带有棱角的针烧红后直刺患处,脓水大量外流,其苦顿失,烧退炎消。上述两个案例,由于有立竿见影之效,故给颜老印象很深,给颜老很大触动,体会到“医乃仁术”,施救夭横,足以活人。渐渐地颜老立志学医,“不为良相,则为良医”,颜老决心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x5 l$ _. x; r' `5 N
为了实现学医的志愿,颜老抓紧每分时间,每次机会。白天每逢父亲临诊,颜老就侍诊一侧,一面看父亲怎样治病,一面帮父亲抄方子,聆听父亲教诲。有空余时,则逐屉逐格熟悉药物,学会碾药、包药、敷药、摊膏药、搓药线等。晚上则把父亲的方子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内科、儿科、妇科、喉科、外科整理了几十本。亦鲁公对于脾胃学术之研究,造诣尤深。其在理论上倡导“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的观点,认为脾统四脏,脾病可波及四脏,四脏有病,亦波及脾,故临床有心脾、肺脾、肝脾、脾肾同病等病证。在临床上重视健脾益气,扶正法则的运用,常从脾论治,灵活化裁。在用药上也有独到之处,擅发挥“苍白术”等药物功效,燥湿健脾,扶正固本,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临床遵此,每可应手获效。这对以后颜老学术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此攻读数年有余,熟读了《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原著,颜老逐渐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基本知识,为今后继续学习打好了基础。/ P( u  F- L& T% s2 U
博采众家 孜孜不倦
  ^) t$ ]( H. W  n4 x2 k在父亲身边学医数年,谨承庭训,然而视野毕竟有限。父亲鼓励颜老要多跟师临证,广开学路。于是在1936年,颜老16岁时,考进了上海中国医学院,插班上海中国医学院一年级下学期,当时校址在老靶子路河南路口,校长是薛文元先生。从家庭走进学校,那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学校,不但要学习传统中医理论,而且名医荟萃,流派纷呈。颜老曾先后随程门雪、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郭伯良、单养和、费通甫、祝味菊、章次公、张赞臣、高芷频、严苍山、许半龙诸中医大家学习,以临床疗效为标志,汲取各家长处,提高了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水平。在学习过程中,颜老认为各家各有所长,自成特色,合读则全,分读则偏,但接受在我,应用在我,变化亦在我,应以自身为主体,择善而取之,方能学得真谛。# o7 M" O% }/ B1 s2 I: f& [
颜老对功课很认真,课外活动亦很活跃,办联谊聚餐,研究中药植物、建立药圃,讲演比赛,还当了校刊编辑。开始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并知道了马克思、恩格斯和《资本论》,带头拒上“党史”课。在进步思想感召下,重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毕业以后”、“女人、女人”等进步话剧。在校研究植物提取,颇饶兴趣,与同学戴星搓创办“康宁制药厂”,生产中成药“肝胃宁”、“康她宁”、“康儿宁”。其间还主办了“康宁医刊”。
5 E& c1 j2 M! R% y( T8 F* Q* \) {1 f诸师中,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师均出自丁甘仁先生门下。丁先生为清末名医,学识经验丰富,不仅擅治温热病,对内伤杂病的辨证立法也颇有创见,常采用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相结合的办法,在方药上则经方与时方综合运用,打破成规,独出心裁。颜老从丁派弟子游,学习其“胃以通为补”、“宣肺气以疏肝”、“补精必安神”等法用于临床,疗效确显。此外徐小圃在儿科及高热病人中灵活应用附子之胆识,盛心如善于辨证、善于发掘之思维,高芷频工巧严谨之医案,单养和抢救小儿急症之绝技,祝味菊德艺双馨之医家风范,对颜老影响深远。4 \7 \) x6 N5 t2 ?" c0 }
程门雪、秦伯未、盛心如、张赞臣、章次公、严苍山除医术高超外,诗词、书法、绘画亦具风韵,当时与余鸿孙、陈存仁等并称为“经社八才子”,有书画文稿传世,如程门雪之梅花、严苍山之鱼虾图等不逊画师。颜老兼收并蓄,在诗、书方面亦深受其薰陶,常与医界同道赋诗联句,赠送唱和。颜老历来认为医者涉腊宜广,最好兼通些琴、棋、书、画,孔子所谓游于艺,可以提高修养,怡悦性情,从中获得悟性,对做学问是大有帮助。
5 o' [6 m' h3 I9 k医之为术,学之易而精之难,行之易而知之难,要实现良医济世救人的愿望,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当时,中医是国民政府歧视的对象,且“文人相轻”,多数医生不愿传道。而当时上海名医程门雪、盛心如却被誉为“医之医”,他们读书宏博,学术渊深,经验丰富,乐为青年学子析疑解难。颜老年轻时在诊疗过程中也常遇到一些疾病无法解决,记得曾治一大咯血患者,盈盆盈碗,经投犀角地黄汤而不效,意颇惶惑,思索再三而不得解,遂求教于盛心如。盛先生云:可于方中加生军三钱,当愈。投药果然效如桴鼓。又治一久热不退之患者,汗后遍投攻腑、化浊、育阴等法都不为功,请益盛老,嘱以小柴胡汤加甜茶叶、马鞭草,两剂热退。后将此法用于多例不明原因之发热,皆有效验。一药之师,感德不忘。颜老经“医之医”教导而得益者,尚有石楠叶之治头痛;天竺子、腊梅花、凤凰衣之治小儿百日咳;白茅花蒸豆腐之治大咯血以及附子的振衰救绝等等,沿用至今而不废。数十年来颜老承先贤遗风,乐于课徒,循循善诱,以报先师。  m* A- h, M4 i; B5 J' b
熟读经典 汇通诸家
0 \4 m& B  J4 s+ w/ F学好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颜老的学习方式,是以自学为主。凡在临诊时遇到疑难问题,颜老常从书本上寻求解答。利用业余时间,颜老先后学习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七十二种》、《本草备要》、《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等书。这些经典著作,构建起了中医自己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理论体系。此外,颜老还广泛阅读各家学说,尤喜名家医案医话,因为这类书通常是前人临床经验总结,带有鲜明的学术个性,读时每叹其独具慧眼和真知灼见,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于西方医学,颜老亦粗涉范篱。/ Y2 L9 E) R# _9 V+ \/ \9 c- b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滞。如《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典籍,集古代医学、哲学理论之大成,吸收了当时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农家、兵家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其中阴阳、五行、六气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颜老认为其中还记述了大量疾病学的知识,对疾病从病因病机上作了分析,提出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消渴为例,《内经》中有“消瘅”,“膈消”,“消肺”,“消中”等不同名称,并强调五脏虚弱是消渴病的主要病因,故《灵枢&#8226;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内经》还把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并沿用至今,这些对现世仍有指导意义。
' B! X" M% ?# n1 K; S2 u& F又如《伤寒论》,其以六经为纵轴,从证为横贯,发微而见隐曲。对于六经辨证,历代医家阐幽发微,立论精详。然颜老觉得书中鲜明的方证内容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明。其实,《伤寒论》中诸方组成严谨,配伍精当,不仅适宜于外感疾病,而且可广泛适用于内伤杂病。如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重阶段,其虽有寒化和热化之分,但以寒化证为少阴病本证,故少阴病脉证总纲为“脉微细,但欲寐”。由于脉为心之府,心脏一旦病变,其病理变化必然反映在脉象上。因此颜老尝取其中少阴病的方剂治疗心血管疾病,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慢性肺心病、附子汤治冠心病、通脉四逆汤治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等,疗效颇为满意。
2 g1 a/ p0 s+ T5 |6 X5 D; Y% [对颜老影响较大的还有张介宾的景岳学说。景岳学说里有不少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和制方,颜老在临床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景岳首创阳火与阴火异治,他说:“夫火之为病,有发于阴者,有发于阳者。发于阴者,火自内生也,发于阳者,火自外致也;自内生者五志之火,宜清宜降者也,自外致者,为风热之火,宜散宜升者也。”临床体会殊深,如治血证,多取法于清降而获效,治内科杂证亦多验案。曾治一喉痹男子,患病多年,疼痛不禁,兼有便行不实,易汗,面白,多方医治无效,脉数,沉取无力,舌淡苔薄腻,育阴泄热,清化痰热俱不为功,乃悟景岳阴火之说,遂予“理阴煎”(熟地、当归、甘草、肉桂),仅三帖,其痛苦消失。另景岳制方,用之得当,多有神效。如“神香散”(丁香、豆蔻),治脘腹胀痛,兼治口臭,“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治阴虚牙痛,“玉泉散”(石膏、甘草)治消渴,“胎元饮”(人参、当归、杜仲、乌药、熟地、白术、陈皮、甘草)安胎保胎皆效。这些经验颜老一直应用于临床而获效。9 s. ~1 j5 b2 U) ~- _( l
步入医林 着重实践
# _* Z" P9 V8 H) |$ q9 ]  @/ e从学校毕业后,颜老便随父亲悬壶于丹沪之间。在丹阳的一段时间里,颜老凭着自己的医学知识,一边行医一边为当时的《新生报》、《中山日报》、《丹报》分别主办了三个医药副刊:《民众医药》、《医琐》、《中国医药》,传递信息,通函问病,深受读者欢迎。但在解放前,条件落后,加之政府对中医的轻视,纵有志愿,也难以施展。有一次,颜老去一家外国人办的医院给人治病,给外国人认出,被斥之为“末代郎中”,这深深刺痛了颜老的心,颜老更矢志要发扬中医药。& ]9 @% b: b- R; n! |5 S
1949年建国后,人民政府执行保护和发展中医、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中医事业如枯木逢春,迅速复苏。1953年,颜老与詹伟瑛、谢一飞等人合作创办了黄埔区第一联合诊所,颜老任院委主任兼副所长,诊所规模日渐扩大。1956年4月,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指示,加快中医事业建设步伐,上海市卫生局成立中医处,市区各级医院陆续开设中医科,并设立中医病房,同时吸收大批中医到国家医疗机构工作。应卫生局要求,颜老结束私人开业,于1956年5月1日奉调进入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任中医科副主任。
% N  R/ K/ ^' a3 p当时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科尚未正式成立,颜老一面着手筹建工作,引进各路人才,另一面负责全院各科会诊。在会诊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患者时,颜老运用中医理论深入分析,辨证论治,潜心用药。如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在西医频用利尿剂无效的情况下,颜老遵循中医“治水者,当兼理气”之旨,以散剂治标,汤剂治本,一般三日即见小便增多,利气通阳而不伤正;遇小儿风湿热,予六神丸、甘草粉及宣散清热之方治之,6剂而愈。还有一次,一位外科护士长发热数日不退,西医治疗无效,邀颜老会诊。颜老见其朝热暮凉,伴有形寒神疲,面白气短,脉大无力等症,于是在治疗上采用甘温除热法,连服3剂,热退。颜老会诊屡有获效,中医辨证施治的精妙理论令西医折服。于是各级医师纷纷要求学习中医,应大家的要求,颜老在充实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医院开课讲授《内经》,并无私传授治疗经验,听课者上至医院党委书记、下至普通医师护士,在医院里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医、运用中医的热潮。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颜老被评为当年上海铁路局先进工作者,光荣参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大会,并加入农工民主党,担任农工闸北区委副主委。
( X, p$ A5 `1 ~4 Z8 x在医院中医科建设进入正轨之后,颜老开始潜心研究活血化瘀疗法,尤其是其对于血液病的治疗。在临床研究工作中,颜老认识到中医辨证论治较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更为确切。辨证论治细致具体,特异性强,治疗的针对性更为突出,西医对症治疗则较为机械雷同。但是中医对病的认识有不够确切的地方,因此颜老在编写白血病中医诊治常规时,以中西医结合为原则,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治有机结合,采用西医名称分类,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制订诊疗措施,奠定了中医对白血病诊断治疗的总体思路。根据中医理论,颜老把白血病分为6个类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阴阳两虚型、瘀血型,同时大胆使用雄黄,对患者进行分型治疗,转不治为可治,取得了满意效果,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而后总结发表论文数篇,如《白血病的辨证论治》、《白血病的综合治疗》、《白血病发病机制试探》、《白血病证治》等,颇得同道的重视。其中,《白血病证治》一文荣膺中华医学会国庆十周年纪念文章。上世纪60年代,很多医院在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时,颜老都积极参与,多次在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参加会诊,指导治疗,深入探索。
% c3 C8 `0 M$ h/ P& F1958年的中医政策,使中西医团结合作,掀起了广大人民的献方运动,使过去一些不能医治的疾病也能得到治疗。当时高血压已成为临床工作中常见疾病,虽然其病因病理研究有很大进展,可是理想的治疗药物未得到解决。颜老和同事曾连续以茯苓、丹皮临床观察,效果皆不满意。在献方运动中,颜老们在民间单方中选用了车前子单味药治疗高血压,观察疗效满意,后又发表了《中药车前子治疗高血压临床初步观察》论文。同时,颜老还开始中医治疗肾病进行研究。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肾阳虚、肾阴虚、湿热型、瘀滞型、低蛋白水肿、尿毒症、肾性高血压、蛋白尿、贫血、血尿等分别列方用药。还对激素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激素不适宜于阴虚或热性病患者;知母、甘草、生地可以抗柯氏症,用全鹿丸或右归丸可以代替激素等。
. E% l- Y8 \  H鉴于上海市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科突出的科研及临床业绩,铁道部特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批准成立科研小组,由颜老任组长。医院将内科一、二病区均改为中西医结合病房,并补充了陈舜儒、余怀勤等医师加入。; H- Q' w5 K) }+ N
正当颜老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颜老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迫停止诊务,下放到“五七”干校锻炼。在“靠边站”的十年中,劳动异常艰苦,除了肉体上的折磨,还有不断的批斗和精神上的打击。在那“横扫一切”的年月里,他家三代行医积累的医案、秘方被毁龄一旦。面对磨难,有人逐渐消沉,有人却能从中汲取力量,颜德馨就是后一种人。就在那些痛苦的岁月里,颜德馨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深夜,家里常常响起轻轻的敲门声,一些病人找上门来请他看病,他们只知道他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来求医的,有工人、有干部、也有职工家属。有一次,造反派在门诊大厅批斗颜老,诬蔑他是“卖狗皮膏药”的,此时好多病人马上反驳道:“你们不要瞎讲,我们就是相信颜德馨!”还有一次,颜老在路上行走,突然一位行人走到颜老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颜老,是您救了我啊!”病人的支持给了颜德馨极大的鼓励,他想,既然人民信任我的医术,我就应该给广大的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他那伤痕累累的心灵得到了安抚,其献身祖国中医事业的决心益加坚定了。他明白了:病人需要我,技术不能丢,为患者解除痛苦的权力是谁也剥夺不了的。于是颜老白天劳动,晚上静心研读,反复浏览《儒门事亲》、《血证论》、《医林改错》、《类证治裁》、《医门法律》等经典医著,潜心医业,思考总结既往经验。 “人所欲为,譬如穿池;凿之不止,必得泉水”,这段艰难经历使颜老对中医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D5 I1 ~" A, q, {' W- t, Y$ w
全国中医第一楼
* L, h) O7 q9 e8 c文革结束后,颜老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开展中医科研及临床研究。在颜德馨看来,中医要发展,已不能满足於搭搭脉、看看舌苔,而必须建筑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要有适合的土壤,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中医。为改善中医科研条件,颜老萌发了建造中医楼的想法。为此,颜老多方呼吁,积极筹划。为募集资金,颜老还捐出了家传的十余幅字画,并曾8次往返奔波于北京铁道部与上海之间。
& Q9 _  M9 a1 Z/ R' X" S7 y终于在1991年,全国中医第一楼在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落成,成立典礼于11月28日隆重举行,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傅志环,上海市卫生局施杞副局长、著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夏振亚等各界代表百余名参加了典礼大会。该楼为3030平方米的五层建筑,设有12 O张中医病床及资料室、实验室、电脑室等设施。同时建成的上海铁路中医技术中心设在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楼内,时任铁道部长李森茂亲笔题词“铁路中医技术中心”。中医楼内中医实验室设施先进、仪器一流,中医病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底楼中药库品种齐全。依据著扎实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各种实验仪器,颜德馨带领中医科开展了更加深入的医学研究。原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的中医科研人员、医生和研究生都会永远铭记颜教授的功德。
/ {8 q, N7 C, V* ^) R  K后来,这幢全国中医第一楼成为全国铁路系统的中医技术中心,颜老曾在此为铁道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举办多次学习培训班,为弘扬祖国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有一次,一位来自北京的中医科主任,见到有这样功能完备的中医楼,联想所在医院中医科床位不断缩减的情况,不仅感慨万分,澘然泪下。2 R6 g2 }, L$ X1 S9 z! F! u, R$ y3 h
为适应铁路中医工作的开展,加强中医队伍的技术培训,进一步继承老中医丰富学术经验,颜老还组织创办了《铁路中医》杂志,为各级医师建立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交流中医科研成果的平台。许多医师从中汲取知识经验,获益匪浅。/ J7 i5 B3 D! Q+ S) V& [
颜老为铁路中医事业的发展竭力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鉴于颜老为铁路卫生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2004年,中国铁道学会评选颜德馨为“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卫生学科带头人”。颜老一生获奖无数,但这一奖项在颜老心里却是最为弥足珍贵的。/ ~9 d7 Z2 ]- ~
谙熟医理 法中求法. f' `; G. H% _. U) S6 b
总结这几十年的临床实践,颜老逐渐发现各种疾病都与气有关,尤其是久病、怪病等疑难杂证。虽然颜老从小崇拜父亲的成就,但通过长期观察发觉父亲的健脾学说不尽完美,父亲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亦为诸病之源。但事实上诸多疑难杂证并非源于脾胃而是源于淤血。为了寻找理论依据,颜老和同事曾对565例疑难病症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实验,结果证实这些病人都有血瘀阳性指征,经治疗好转后,实验室指标也相应好转。于是,颜老深感“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临床意义重大,由此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新观点,进而提出了“衡法”的治疗法则。- T" |/ G( q2 |8 Q! q, K0 x0 d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曾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理论,这在当时对继承总结中医治法起了推动作用。但沿袭至今,中医治疗学已大有进展,“八法”已不能包括中医所有治法。颜老认为人体气血循经而行,环流不息,濡养全身,若因各种原因而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瘀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瘀。瘀阻脉道内外,既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又干扰气机正常出入,以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衡,遂疾病丛生。“衡法”即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气血,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平衡阴阳,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所谓“衡”者,《礼记&#8226;曲礼下》谓,“大夫衡视”,犹言平。《荀子&#8226;礼论》谓:“衡诚悬矣”,系指秤杆。可见衡有平衡和权衡之义,能较全面反映其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作用。王清任曾谓:“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在治疗上,“衡法”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辨治各种病证,以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等药味为主,或从气治,或从血治,或气血双治,处方用药当多从“通”字着眼,以调气血而安脏腑为治疗原则。可归纳为10种配伍方法,灵活运用,疗效卓著,适用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种疾病,尤其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效验。2001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颜老作为该中心学术带头人,目前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 D" c" X0 C0 r6 z7 S- @临床根据“衡法”治则,采用活血化瘀法常能治疗疑难杂症。1986年1月20日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一则医案。有一19岁少女从小患左上肢血管瘤,左手背、手指、前臂肿胀、疼痛、不能劳动。左前手臂周径为39厘米,左手背周径为28厘米,青筋暴露,需着袖口特大的衣服。X片显示:左前臂及手背血管瘤,尺骨中下段增粗,尺桡远端关节脱位。院外会诊认为已无法保留,拟予截肢治疗。颜老用清热化瘀,软坚清瘤之法治疗,二年后左前手臂周径缩小为26厘米,能穿着普通衣服,避免截肢,恢复劳动力,分配在某无线电厂工作。
* B9 Q- }2 b: [9 E又如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22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5克,白细胞2800/立方毫米,网织细胞0.1%,骨髓穿刺结果:骨髓部分抑制。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齿衄,巩膜及眶周色素沉着,脉细缓,舌淡红,苔薄腻。一般认为是气血、肝肾的亏虚,而颜老认为乃因瘀浊胶滞,而使生化无权,应先以宣畅气血为第一步。处方用的全是活血化瘀之品,七帖后,红细胞310/立方毫米,血色素8.3克,白细胞5000/立方毫米,血小板8000/立方毫米,又服21帖后获致缓解。2 @* b2 R$ g5 O
运用衡法出奇制胜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应用温阳活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使不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减少硝酸类药物剂量,有些患者甚至停用西药。如王某某,女,60岁,冠心病心绞痛频繁发作1年余,经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改用温阳活血法1月后,心绞痛基本消失,以往所服扩冠药也逐渐减量。颜老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介入疗法后再狭窄,为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徐某,女,海外华侨,因患冠心病回国做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依然频发,经用上法后心绞痛明显减少,活动后也不发作。
) D/ h7 g) ?/ S: q( {# `以上许多医案都被收载于余所著的《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8226;颜德馨卷》等书中。这些临床经验还转化为科研成果并通过科研鉴定,多次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
0 x  P7 P8 X. R) A后来,颜老又将气血学说和“衡法”治则应用于抗衰老领域。颜老认为衰老的本质为气血失调,气虚血瘀,其中“虚”是现象,“瘀”是本质,“虚”是归宿,“瘀”是原因。因为任何一种病因和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首先出现气血失和,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存在,气血失去平衡,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化功能受损,脏腑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加重气血失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腑功能衰老以至死亡。且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阻滞,形成一种“虚实挟杂”、“气虚血瘀”的局面。
+ E/ s) P& R3 U所以,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要因素,欲谋长寿之道,必需消除导致衰老的因子——瘀血。消除瘀血最妥善的方法是“固本清源”,清源者正所以为了固本,固本者也所以为清源服务,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瘀。临床所见,人体进入老年,都有明显的瘀血存在,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都是典型的瘀血体征,而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血病理的体现,也是最常见的导致衰老和致死的原因。经过临床证实,应用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能治疗许多传统上认为是“肾亏”的阳萎、脱发、耳聋、眩晕等等,也可反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1989年,颜老主持的“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提出了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新观点,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曾刊载于人民日报头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该科研成果摄成《抗衰老》科教片,曾向全国放映,反响热烈。
7 d7 r" g) ^' }8 D" d$ \9 `, r抗击热病 中医尤效: s( Q# T' i1 j( R+ c" }5 f
急性热病是指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病,常见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笔者为孟河马培之学派传人,先太师贺季衡以善治温热病而著称于世,其用药多有独到之处,收效特著,使颜老深受其益。如三石汤之退热存阴;薄荷与石斛同打、豆豉与鲜生地同用,辛透与甘寒同用,透邪而不伤津;玉枢丹之内服外敷;辟瘟丹治湿热交蒸;桂枝龙骨牡蛎法之治阴阳离决;四磨饮子在温热病之应用以及洋酒白兰地内服外敷,因证施治,均有独到之处。: u% X0 Q: x6 h
对于热病的治疗颜老主张卫表先汗,注重透邪,倡导寒温并用,创羌英汤(羌活、大青叶、蒲公英)发汗退热,投之辄效;邪入气分,传变速,变化多,治疗需审度时机,或通腑,或化湿,或泄热,或化痰,及时杜其发展;病入营血,重在清营泄热,药用鲜生地、鲜菖蒲、大青叶等,如有血瘀征象,参入化瘀之品,其效益彰;热入血分,伤津耗阴,疾病后期保阴尤需重视,取皮尾参、麦冬、芦根、竹叶、鲜石斛等,常可使气阴得复。对于里热始盛者,即用生石膏,剂量宜大,因为急性热病的主要病机是:毒随邪入、热由毒生、热毒相搏、瞬息传变。石膏能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热势的蔓延。石膏用量可达90克至250克,热淫所胜,非此莫属。2 O7 M9 p1 k6 |$ g9 T, C) \
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流行,中医药学在与非典的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颜老有幸亲自参与这一特殊战役,特别在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治疗中,颜老发挥运用贺太师之经验,获得意外之效果。颜老认为“非典”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流行区域不同、患者体质差异以及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因而不尽相同,所以必须“有是证,用是药”,坚持辨证论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早期注重透表、宣达,逐邪外出,慎勿失表。方可选银翘散。病将由表入里,则用麻杏石甘汤。中期重视兼邪的论治,如痰、瘀、湿的治疗,提倡用葶苈子清热豁痰以治疗呼吸窘迫。生半夏也为习用之品,其经验表明生半夏与生姜先煎30分钟,非但无毒,而疗效远胜制半夏。活血化瘀则有助于炎症的吸收,如清热化瘀之赤芍、丹皮、丹参等。对“非典”发病中产生的肺纤维化,则倡用化瘀软坚法治疗,认为虫类搜剔之品可获一定疗效,药如生蒲黄、穿山甲、生牡蛎、海藻、昆布等。治湿则赏用苍术,量常用至15g。并多配伍黄连、厚朴、菖蒲、佩兰等品。若正治不效,可试用旁治之法,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虽不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症,也可用五苓散旁敲侧击。后期则需根据邪正相争的变化而扶正以达邪。湿盛者多易伤阳,热盛者多易伤阴。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益气养阴,清热化湿,用于后期患者多能中的。若阳虚厥脱,当机立断选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两虚厥脱则宜生脉注射液。实践表明这些经验和方法在治疗“非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s# w( o5 |2 A& x
2004年2月吴仪同志在全国中医药会议上,肯定了中医在抗非典工作中的成绩,要坚持继承创新,决不能丢弃好的,也不能拒绝新的。中医诊治急性热病是个宝库,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日中青年中医由于种种原因已很少接触到包括急性热病在内的急症,但非典的教训告诉我们,完全有必要培养中青年中医师处理急性热病的能力,并将一批具有较好辨证论治水平的中医师组织起来建立中医治疗急性热病应急网络,全面介入,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L0 Z* Z4 D2 s# T1 J+ a/ q0 R
一个观点 三个倾向
2 j/ i7 j% B$ ]# d, t常有青年医生询问颜老诊治之诀窍,颜老认为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既要遵循“整体观点”和“辨证施治”原则,又要力求用“一元论”的观点分析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及其在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症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确定治法和用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或许诀窍就在这里。高明的医生,贵在审证明而用药准。然而,人体多奥妙,脏腑不能言,正如张机所说:“人禀五藏,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然凡病情复杂、隐蔽、或多方面相互牵涉时,必须有一个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症状,而其它症状都是随着这一症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这一症状的转变而转变。“一元论”思想的根本特点是从现象的不同组合来判断现象系统征候的特异性质,临床思维渐进的踪迹,基本上先有演绎,再有归纳,其中互贯着“一元论”思想。“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里病机分析是为医生提供症状间相互联系和寻找到起决定作用症状的最有效方法。曾治疗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时神昏谵语,实验室检查蛋白比例倒置,钡透示食道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诊断明确门脉高压症。经输血、中药治疗,出血遂止,旋即出现高热、浮肿、腹水、并迅速加剧,空腹血糖13.8mmol/L,用保肝、降糖、利尿、放腹水等综合治疗,病势有增无减,会诊时已腹大如瓮,脐凸足底平,奄奄待毙,总的印象是实不耐攻,虚不受补。用东垣天真丹出入为方,轻补缓攻,立足于助气化、展气机、药后颇合病机,二便畅利,腹笥渐松、精神、胃纳转佳,改从丹溪大温中丸法启脾阳,逐凝聚、宣经气、利腑道。连服43剂,腹水消失,血糖初平,肌肉渐充,一改枯索之态。又治一遗尿患儿,多夜间遗尿,在顽皮或兴奋后发生。曾2次哮喘发作,均使用平喘喷雾剂治疗,未找到过敏原。胃纳一般,大便偏溏,有时夜间盗汗。颜老认为肾主二便,遗尿多责之少儿肾气未充,阳不用事。加之遗尿多年,便溏溲清,面色不华,显属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复患哮喘,故从“一元论”观点出发,认为二病同出一源,当责之肾气不足。方用巩堤丸合玉屏风散,用之取效。由此可知,每一种症状都有一定临床意义,而真正能反映这许多症状本质的乃是三焦气化失司,而并非是脾虚或水湿内停,若一味补气健脾必致壅满更甚,一味逐水又将耗气伤正。从症到到证候的认识是中医系统辨证的结果,症与证本质之间的联系,全靠一元论思想统率,攻克主要矛盾,其它便迎刃而解了。1 u( f% ?! ?; |( q4 M2 t* i+ j
颜老从医70余年,诊治疾病数万千,于临床治疗中摸索出三条思路,颇有收获,今向同道供一得之愚,述之如下。其一为“振奋阳气”,阳气之与人体强弱有密切关系,对久治不愈的证候,辄加附子,往往能获取意外效果。曾治一肾小盏结石患者,已服中药数百剂,专科医学认为其结石嵌顿,部位属不易移动处,非手术绝难奏效,但患者体气赢弱,不愿手术,遂一反常法,投温阳利气、排石行水,用附桂石苓汤加莪术、王不留行,7剂后排出黄豆大结石2枚,复查肾盂积水消失,肾功能恢复。盖取气化不及州都义,其效如响斯应。其二从“血为百病之胎”立法,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攻克疑难杂证,亦多殊功。王清任讲“气通血活,何患不除”,唐容川谓“一切不治之症皆因不善祛瘀之故”,征诸临床,确有至理。曾治一持续3年不愈之呃逆患者,遍用常法不效,投通窍活血汤2剂而瘳。其三谓“脾统四脏”,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皆赖脾胃之转输水谷精微,脾荣则四脏皆荣,脾衰则四脏俱衰。有一老年患者久病内脏下垂、低钾症、肺气肿、备尝补肾、补肺、补脾之药、终鲜有效,遂于前医方中加入苍术、升麻、荷叶、粳米、颓象一举而振。于是得出结论:实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四季脾旺则不受邪。( v$ e- o2 P0 t
膏方经验 以供参考
) q+ |6 G  o' b% p; B在冬至到立春之间服用膏方进补,是颜老国人民的传统,在江南特为盛行。孟河派处于鱼米之乡,尤多问津。家父为马培之再传弟子,颜老少时曾经涉猎,后负笈申江,随秦师伯未,专攻进补之道。9 [6 s+ R; ?6 ^6 k! y; b
膏方俗称膏滋药,是将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再加辅料而成的膏状制剂,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多种作用。膏方一般由三十味左右中药组成,服用时间较长。因此,制订膏方更应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即应该根据病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目的。颜老的经验是:' h. g4 O4 t- Q6 A9 T/ m
1、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  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医家应从病者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分析其病因病位,正气之盛衰,病邪之深浅,探求疾病之根源,从而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这套理、法、方、药的中医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病者服后,肯定弊多利少。/ j+ |- M8 c- K. M- C
2、分析体质差异,量体用药  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导致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体质每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异,故选方用药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活血行气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理气之药;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本品,十四岁之前以健运脾土为主,十四岁之后也仅宜六味地黄丸之类。先师秦伯未先生开膏方,总以白术﹑山药为君,先严亦鲁公不轻易为孩童开膏方,偶尔为之,也不过以南沙参﹑白术加六味地黄为主,均具法度。% C" n5 p! O& o, y6 y
3、调畅气血阴阳,以平为期  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最基本的主体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由于脏气渐衰,运血无力,而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对此若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行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理气活血之品,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 E4 u, a  a4 O, a
4、运脾健胃,以喜为补  膏方内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粘腻难化,若纯补峻补,每每会妨碍气血,与健康无益,故配伍用药,至为关键。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谓:“胃以喜为补”,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言补,故制订膏方,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一升一降,以升清降浊。临床尤其喜用苍术一味,其气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粘腻之性,而起赞助脾运吸收之功。中医习惯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0 E5 g. g% U3 ]9 ~. f! I+ V) u
5、通补相兼,动静结合  民间常有以驴皮胶加南货制膏进补,造成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静药”,必须配以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临床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辨证选用“动药”,例取附子温寒解凝,振奋心阳;大黄、决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净化血液等,与补药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  
/ K/ f3 c1 c. h9 v3 T治学心得 寄奉后学
- @, ]1 m' `+ B, t从古至今,诸家名医治学方法众多,颜老体会最深的主要有四:" s% J/ ?5 Q3 ~
1、创新必须与继承相结合:中医药学有著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还远远未被阐明和发扬,要在学术上有所创新,首先必须立足於继承。颜老不同意一谈继承就谓之守旧,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现有科学的发扬和延伸,丢开中医的理论体系,去侈谈发扬中医,无异是舍本逐末。要认识和发展中医,首先必须学习它,研究它,了解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及其内在规律,决不能凭主观臆断而斥之为糟粕,只有通过探求未知使之成为己知,才是正确的治学方法。颜老根据自已学医的实践,把继承方法归纳为“猛火煮,慢火温”六个字,所谓“猛火煮”,就是强调要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通过泛读强记,打好理论基础的根底;所谓“慢火温”,就是读书学习一定要独立思考,反复研习,学习前人的著作,决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必须深思苦悟,才能有所收获,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颜老常要求学生在学习古代医籍时,不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要多开动脑筋,多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分清瑕瑜,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 s! ^, ]* I* M, m" t+ k' K8 ~2、理论研究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多读书能扩大视界,开拓思路,多临证则能辨别是非,增长学识,因此只有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创新。颜老自幼跟家父学医,以後又在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博览了众多的先贤名著,还先後向徐小圃、秦伯末、盛心如等名家请益,从医70馀年,始终不渝地坚持参加临床工作,由此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学术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在临床实践中酝酿新理论,新观点,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例如中医素有“百病皆生於气”之说,但颜老在临床上却发现诸多疾病与血瘀有关,尤其是一些久病,怪病息者都有明显的瘀血指证,通过临床观察及甲皱循环、血液流变性等实验,证实这些患者确有瘀血存在,於是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论点;我根据“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说,验之於临床与实脸,发现活血化瘀疗法确能改善机体内环境,消除体内积瘀,纠正脏腑虚衰,使机体由不平衡状态达到新的平衡,因此提出“衡法”理论,并以此法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疗效。0 O4 i  X% W9 r% d5 y* [
3、科学研究必须与中医特色相结合:数十年来,颜老参与主持了多项科研工作,如《瘀血与衰老的关系》、《怪病必有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衡法冲剂对久病、怪病的疗效观察》、《消瘤丸治疗血管瘤的临床研究》等。颜老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传统特色的医学科学,有著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具体表现在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辨证论治的完整性,理法方药的系统性。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能否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发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是其成败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实验室到实验室的脱离实践的做法,坚持选择符合中医药学特色的实验方法,借助这些实验方法来阐明其医理进而对传统理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瘀血与衰老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工作就是从发掘中医特色开始的。当时纵观文献,论述人体衰老均谓脾肾虚损所致,但颜老与科研小组却发现人体进入老年後,普遍出现皮肤粗糙,巩膜混浊,舌质紫暗等瘀血现象,一些常见的老年病的发病也都与瘀血有关,结合中医的气血学说,素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之说,于是大胆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在于气虚血瘀”。经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等一系列研究,证实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为延缓人体衰老提供了新的途径。
  z/ i1 J: X8 z) M4、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中医学流派众多,应善于学习历代各家之精华,不论派别,兼收并蓄,取诸人之所长,去诸人之所短,绝不应闭门自守,有门户之见。为医者,自当谦虚谨慎,牢记“满招损,谦受益”之古训,事败不推卸责任,功成不掠人之美才是。# l* G7 h" c- o0 m3 X# M% o
结语7 F! V, G4 E' L: P# N
回首歧黄路,悠悠七十年,人生有涯而医无涯。中医学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颜老的感触是:要学好中医,首先必须要有献身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决心,志不坚则智不达,如果对一门学问没有信心,又怎能学好它呢?其次学医要边读书,边临床,既要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又要具备开拓思想及实践创新精神,要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的治学态度,刻苦专研,锲而不舍,如此则临床疗效必能得到提高,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愿后学诸君勤勉奋斗,实现中医学术的发展与提高。; ~: Q, |  V" p0 T6 r5 A5 d  H

! Q) M/ `( s$ C
+ g8 U. n7 M+ z3 W9 j1 T+ z7 L9 x9 q- E! j
6 B1 ~, }2 J7 W
(韩天雄 邢斌整理)
* K, D. ?% j* m' k$ K) Z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9-15 19:21:32 | 阅读全部
国医大师——颜德馨& a5 D8 Q" [  Z3 M* E+ `# Y: _
  , G5 F, v/ c0 Q3 \: Z+ I& r9 R! s
2009-06-24 阅读:7026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G! p1 s. m* d( [' w7 r& S

$ e% G1 v, Q' n. o
; H3 a$ j+ A0 x2 g. Q: i% z, w3 @0 ?
4 v/ X% ~% h# v颜德馨,男,汉族,1920年11月出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39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 z' P5 [; d) ?) a, R. x* v

, w7 \; E9 A/ ]" a% f" v6 y  W
7 ?5 {% W- K/ P- O4 g+ p
: j) ^8 w; M! x/ [, U* k 颜德馨:衡法之父  
4 \/ T4 t0 s: z5 x8 v 6 b) E- T$ L" G6 }

2 \1 X' L& U4 J4 \0 a) R) L; ]颜德馨(左一)在给弟子讲课
$ g4 @/ R* C$ P& Z1 v8 q( H
# C  k4 y* R$ E" Q
1 S' j$ Z8 i0 w4 m    ◆他继承家学,又入科班学习,在综合医院率先开辟中医病区
7 _( z- X- g: o- Z9 T# v    ◆他提出白血病中医证治分型和有效药物,提升了中医急性热病的诊疗能力
  D4 W) n$ V# T) i' A9 I2 e    ◆他发展气血学说,创立“衡法”,丰富了中医治则学,揭示了人体衰老奥秘,开拓疑难杂症治疗和养生长寿新途径
& M" d/ e: M' j" h& K7 [: `* g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原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的楼群中,矗立着一座已有近30年历史的中医楼。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就设在这里。一家综合医院设立中医楼十分罕见,这些都缘于这里有一位名扬海内外的中医大家颜德馨。0 W" k# o) R7 v7 O9 t7 s
    在中医界,颜德馨最为人称道的是创立了调气活血的“衡法”治则,把传统气血学说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为治疗各科疑难杂病、老年病开拓出新途径。对于有志于活血化瘀之道的研究者来说,颜德馨是这一领域不可绕过的高峰。
0 p) }1 W% Z& k8 c: ^+ q* Y
( _, s  Z  g0 t* Y5 c7 b# x6 Q/ k    学业
4 B1 X, E. Y! z    兼得家传与院校教育之泽# i' H3 u8 o$ V+ k; k, v( Z  Q
    颜德馨是名医传人,也是科班出身。他深厚的中医学功底,既得之于家学渊源,也得之于学校教育。他常怀向学之心,博采众长,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 [' b% o6 G! r5 J0 w' f: j9 e-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八十九年前,江苏省丹阳县的名医颜亦鲁为其子取名德馨,希望其继承诗礼传家之风。' H9 ?  K8 ?# I* i( {" N
    颜德馨祖籍山东,系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后裔。其父颜亦鲁师从江南孟和医派名家何季衡学医,其后在丹阳县城北草巷本宅开设餐芝堂诊所为业,以擅长治疗肠胃病、妇科疾病和多种疑难杂症而名噪江淮。/ R% ^: D* M- _) y* ^2 F
    颜德馨7岁开始读书习字,后拜当地名儒习诵传统文化,9岁入新式小学就学,12岁开始学习中医学著作,后又常随父侍诊,对继承父亲的仁心医术早已心存向往之情。. Z4 W. D% ^2 A: D1 E, \
    对读书之道,颜德馨后来常言:“猛火煮,慢火炖”,这正是亦鲁先生庭训之辞。所谓猛火煮,指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所谓慢火炖,指须经常温习,反复研习。两者不可偏废,则学思并进,功到自然成。
/ D9 _1 h$ T8 ?# x- q4 M& @, p; g    初读《黄帝内经》之时,老师让其每日背诵一章,若背不出,就会用木尺打手心作为惩罚。颜德馨无法领悟其中的含义时,父亲鼓励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所感悟。”为此,他常常挑灯夜读。7 [6 v* {. s( ^' J9 ~
    年稍长,他就常随父出诊,诊后还要陪父亲整理诊治病案方药,对亦鲁先生秉持的脾胃学说以及临床经验有所体会和感悟,并逐渐树立了固护脾胃的学术思想。9 b& f; m8 D/ `6 c3 p# x
    颜德馨16岁时考取上海中国医学院,得以跟着沪上不同流派、不同科别的中医名家学习,使学业跃升到一个新境界。学校课程设置十分完备,除修习国文、外语课外,中医基础课列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等十几门;临床则涉及杂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此外,还专门开设了生理学、解剖学、西医外科和传染病学等西医课程。
9 x) f) u) v( @    颜德馨学习兴趣浓厚,课上课下表现十分活跃。他参加了“课余医药研究会”,与同学一起建立了中药药圃,研制了一批中药制剂,并编辑出版了《康宁医刊》,以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共促学业。$ p0 B  `: S/ `
    在近两年的临床实习期间,他先后跟随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单养和、费通甫、祝味菊等中医大家抄方和搜集、整理医方医案,并得带教老师指导点评,受益匪浅。( T) Z$ o6 u/ T; s9 Q
    即使在毕业后到医院就职,或随父亲悬壶于丹沪之间,颜德馨仍然保持着求学问道的进取心。当时上海名医程门雪、盛心如、张赞臣等深为医林称颂。颜德馨时常登门拜访,索解请益,每有所获。“胃以通为补”、“宣肺气以舒肝气”、“补精必安神”等诊疗思想,“伤寒辨六经”、“温热病卫气营血相结合”的辨证方法,使用石楠叶治疗头痛,使用天竺子、腊梅花、凤凰衣治疗小儿百日咳,使用白茅花蒸豆腐治疗大咯血以及使用附子振衰救绝等诊疗方法,他皆能博采众家,择善而取之。1 e# S- G% @0 p# S7 Z6 I' y7 ~
; U7 V: t# J' \& d$ h, V  t
    医业) h+ a5 }0 Y  L! `7 @: N$ S7 e+ n
    70年临床实践多建树
( f# ~& a2 o9 o' D9 v- D2 L+ ^    他妙手仁心,口碑载道,在综合医院率先开辟中医病区;他首先提出白血病的中医分型证治,发现疗效显著的中药药物;抗击“非典”建功,增强了中医急性热病诊治能力, w0 t* t* \. ^& R1 j
    作为年轻的中医,刚刚毕业的颜德馨很快就让人刮目相看。有一位肺脓疡病人,因肺纤维化而出现空洞,高烧持续不退,情况危急,几个西医治疗方案都起效甚微。颜德馨主动提出使用中医治疗。他诊脉辨证,并以鱼腥草为主的药方施治。他亲自熬药,并连续陪护病人3个昼夜,细心观察服药反应,终于使病人高烧退下,症状改善。8 K/ H) d: j- ^1 U; z5 e3 m6 P$ ]8 |1 z
    颜德馨用传统中医疗法先后治好了一批患肺脓疡、肺吸虫病的病人。随着临证的积累,他总是在深入了解并全面把握患者的体质、病因、病证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拓宽治疗思路,并以良好的疗效,赢得了口碑。
8 l1 r+ i3 L4 E2 X' h    1945年抗战胜利,颜德馨看到百姓贫苦,缺医少药,遂着手创办“德社”,免费为儿童接种疫苗,免费施诊给药,还为丹阳两家报纸开辟“中华医药”、“民族医药”副刊达60余期,普及医学常识,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因而被公推为丹阳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8 t0 u1 W2 z5 l7 k1 C4 f    新中国建立后,颜德馨停办私人诊所,调入上海铁路中心医院,并担任中医科主任。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在上海市的综合医院里他率先建立了中医病区,并提出了“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中医特色相结合”的原则。数十年后,他成为沪上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中医大家。
+ c3 g0 o; \0 ]" @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血液病发病率升高,西医治疗方法单一,疗效不佳。他迎难而上,开始积极探索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有效药物。为此,他一方面寻找机会,尽量多地观察病例,参与多家医院血液病人的治疗;一方面深入钻研医学著作,特别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深入钻研了中医气血理论。他与同事合作,对565例疑难病患者进行“甲皱襞循环”、“血液流变学”等的数据观察,证实了血瘀阳性指征的普遍性,同时证实了经活血化瘀治疗后,白血病病人不仅症状改善,相应的实验室指标也明显好转。
8 X& g8 Z1 J9 }) t    他认为,白血病属于中医学的温毒、虚劳、癥瘕、积聚等范畴。通过文献梳理,他发现犀角能使白细胞迅速降低,迅速退热,缓解出血。在临床观察中,他还发现砷剂可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V' y! S) C4 t* e& k! o; q
    “文革”中颜德馨一度下放,但他仍尽量想方设法寻找临床机会,尤其是关注于中医气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文革”后的第二年,他就出版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一书。
2 R/ O0 b. h& Y( s4 \' {& M) e    2003年,非典来袭。颜德馨受命担任上海市中医防治专家组顾问、上海市中医治疗指导组组长及华东地区防治非典首席科学家。他不顾高龄,不畏风险,深入到传染病医院,并总结出非典的病机要点:热、湿、瘀、痰、虚五字。创制了“扶正祛邪方”。他指出,须“有是证,用是药”,坚持辨证论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早期注重透表、宣达,逐邪外出,慎勿失表;中期重视兼邪的论治,如痰、瘀、湿的治疗;后期则需根据邪正相争的变化而扶正以达邪。实践表明这些经验和方法凸显了中医药治疗热病的优势。广东、香港等地的防治“非典”工作也得到他的指导而获益良多。
- L+ s5 t8 x* i% U: f    此后,为系统研究中医药治疗非典、登革热、禽流感等急性热病的辨证论治,颜德馨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参与上海市科委的重大项目“中医防治急性热病应急网络”建设。近年来,该网络的日益完善,丰富了中医急证诊治内涵,增强了中医急诊能力。8 i2 K/ i9 c" b3 C8 `

  x" N% y: r7 [0 K    学术
/ G3 H2 V. m4 \$ ?; Z) Y7 b; i. X2 X    发展气血学说   首倡“衡法”3 z3 H' I+ T# M7 P
    他认为气血是临床辨证的基础,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他首倡中医治病“八法”之外的“衡法”,揭示人体衰老的奥秘,为疑难杂症和老年病诊治开拓了新途径
+ H" f9 M! j2 M9 j" @    “你要超过我,才能真正算我的继承人”,父亲曾这样教诲他,他做到了。在气血学说的深入研究中,颜德馨可谓是当代攀高登顶、收获颇丰的探索者。, h# {5 w+ V+ V7 X# ~- h6 {5 t/ k
    他提出了“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及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在中医治则学研究中,开辟了新的天地,这一法则在上世纪80年代还应用于“瘀血与衰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Q. ^" y& T* o2 t2 W0 u9 L+ P
    尽管从小崇拜父亲的成就,但颜德馨逐渐发现父亲的健脾学说仍不尽完美,颜德馨发觉诸多杂症并非源于脾胃而是源于瘀血。3 j7 n8 ~' }% c
    临床中,他积极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并进行了多年潜心研究。他总结,中医“辨证八纲”中虽然没有气血二字,但气血内容贯穿于八纲之中,故可认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瘀血是气血不和的重要因素。而活血化瘀能够疏通气血,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其作用超越了前人“通行血脉,消除瘀血”的含义。
' y" Q# y7 b" [2 D% w4 N    他研究发现,中医治病讲究“阴平阳秘”,根据病人的阴阳消长的过程立方用药,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但在临床上又确实存在着局限性。他通过临床总结和实践验证,提出了人体的健康与长寿在于“调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衡法论。所谓衡法,具有平衡和权衡的意义。衡法的组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以行气、益气的药组合而成,能够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适用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多种疾病。
7 o2 h6 Y7 q* I1 H. ?- R    颜德馨的衡法分为升降气机法、降气平逆法、补气升阳法、清热活血法等十余种治则与方法。这些方法对冠心病、白血病、肝硬化等都有疗效。5 s) e; F. r$ _; f  P
    由此出发,颜德馨在随后的研究中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就在于气血失调,内环境失衡,而内环境失衡则是由于瘀血的存在。他所明确的以调整气血法延缓衰老,与过去补肾、健脾等方法抗衰老的理论截然不同。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据此拍摄了科教片《抗衰老——气血与长寿》,参加了以“生命的科学”为主题的国际科教电影节,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重视和强烈反响。他研究出的以益气活血为宗旨的“衡法圣方”系列中成药,是抗衰老研究的一大成果,服用后可促进机体的气化作用,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液的流速,使机体主要内脏器官得到正常的供血,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 P3 S) y4 q2 \! U! U- v    颜德馨强调对血瘀证的诊断当以四诊为主,实验室检查为辅,并结合病史,从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此即“颜氏血瘀证诊断法”。在治疗上则将衡法融汇其中,用于治疗各种老年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疗效非常显著。
( @0 y0 b6 w2 `* K! H    他主持的课题“瘀血与衰老的关系——衡法II号抗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新观点,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课题列入国家“973”计划专项之中。
9 ?5 l0 Y6 j- `9 y9 Z
$ ~5 r( ?; P  b' v- a2 N6 B' x" {( p    传承" J% C6 y( a% {$ [
    惟愿中医学术代代传
0 b* ~4 m' R. T    他上书陈情,为中医事业发展呼吁;他讲学授徒,为人才培养倾注心血;他著书立说,为学术传承添砖加瓦
0 Z( r- P' y. T8 c1 ~4 t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颜德馨仍饱含激情,坚守着中医阵地。虽年届九旬,他每月还要出半天门诊。而他多年来,上书陈情,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奔波操劳,对此他常笑言,不知老之至也。! c( X4 w7 Q5 F& n2 f! ?, P( R
    他曾多次与邓铁涛、任继学诸老联名上书中央领导,就中医编制、中医教育等列陈己见。
6 m, Q7 A7 ?% _0 R    他曾数次往返于北京与上海之间,争取到铁道部的支持,于1980年建成了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实验大楼。+ K& N/ d, N7 B7 U
    他于1992年发起创办了在香港注册的中医药研究中心,为沪、台、港建立了首个中医药学术联盟。他收台湾中医师邱维昌为学生,成为海峡两岸第一对中医师徒。) }. j9 N; b6 B4 S5 w
    他还多次应邀出国讲学,被美国及港澳台机构聘请为特约研究员和学术顾问。! [" u- y$ L6 `& m3 @
    他在1999年2月行医60周年之际,捐资20余万元,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此后又追加资金,2005年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致力于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 v5 H4 j1 D+ f1 _    他倡导举办“中医大师传承班”,加强学生对中医经典原著研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首次启动了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中医教育改革的试点项目。; P( e/ B- ~+ H+ x+ u1 W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关系事业发展根基,对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积极带教进修生、博士生、学术继承人。他不辞辛劳,登台讲课,勤于查房,随时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循循善诱,他常以先哲墨子“志不坚,智不达”勉励学生。他还教育学生要多读经典、早读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要开放思路、广泛阅读。除了熟读经典著作,还要系统研读各家学说,广泛涉猎笔记小说、医论医案、医话药话等;要多拜老师,学习各流派的经验。
2 ]; a; @# i" h8 k    他曾诙谐地说:“相传清代名医叶天士曾拜过十七位老师,而我所拜过的老师怕远不止十七人了”,“数十年我承先贤之遗风,乐于课徒,循循善诱,以报我师。愿我同道能将中医学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5 c$ U3 b% s2 x* w: s- S1 _
    为了传承个人临证心得,他著书立说,多年不辍。其出版的《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并获云南省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他的气血理论,拍摄《抗衰老》科教片,向全世界发行;1992年,他的专著《气血与长寿》出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次年,《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出版,其间,还先后出版了《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先生诊治疑难病秘笈》、《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8226;颜德馨卷》、《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8226;颜德馨卷》、《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等,全面反映了其60多年的临证经验。+ Q( h) w) ~! _( j* z4 Z
对教学之道,他曾有三句话精彩总结:第一句话是,教学中绝对维护中医的主题思想;第二句话是:中医是实践医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第三句话,学中医必须在思想上扫除民族虚无主义,要坚信中医具有光明灿烂的前途,中医将为人类创造最大的财富,中医工作者在学习、工作中必须严谨、勤奋、攀高。
/ I6 T( |" @! w# s# H& Y# a6 F: b(记者 任壮)
9 R; o# G7 m5 e2 [# w
; J6 A; {1 _" q/ C2 y; c6 ?  P# s    颜德馨小传
6 U/ k) q1 q4 J+ }    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城北草巷  W% p5 V3 u8 |( j0 b
    1939年,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3 L6 {  o* Y& G, x1 Y
    1950年,调入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任中医科主任
% u/ P6 g  q% |) {3 c" b    1990年,成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9 `0 i) B+ \1 p* t1 r! r, G/ |% n' N" }
    1992年,发起创办了在香港注册的中医药研究中心
: {1 {( w+ F3 t4 ~# ~    1999年,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后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 G# a; k, [; g/ U- K( m3 `. j
    2000年代,发起举办中医大师传承班
) g+ Y* y/ V: _' V1 Y' P* W8 M* l6 {' f$ W3 J% i
/ \: ^" p+ P/ u' T' h( C
6 F' V2 W" ^. u5 t  U

) d. C$ D  y9 Y, ?3 J7 f& H
# k* S% Y& Z# j" s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9-15 19:22:20 | 阅读全部
颜德馨年谱简编
4 L2 g0 w% Q5 b2 j( N! A2 k0 @5 \7 b& i) U4 w* C
1920年/ R9 j; j# l% L- @8 P7 X! n! |8 y
       农历庚申年十月十二(公元192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丹阳北草巷31号颜氏老宅。是“五四运动”发生的第二年。祖父颜佐枢很有文名,大伯父颜也愚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于上海,父颜亦鲁一代良医,母亲汪兰珠系出名门。家庭在道德规范上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而在思想意识上又接受了科学激进的西方文明影响,是典型的诗礼传家和新旧兼容。“无平不陂,无德不复”(颜氏家训语)是颜氏生平思想的宗脉,是医学上形成“衡法”理论的原始。
9 B; t* ~8 g. i$ a* a5 q0 k6 F( b9 z2 n
1926年 (7岁)) |* O% z  t! L' y8 d/ W, O
       开始读书,家中延请宿儒林墨舫掷馆,不久去世,后续聘周文焕老师,两位是颜氏蒙师。/ y; q& u$ H- d& G+ f0 z: Z

9 u9 u- t- S" _+ ^: Y* j1928年 (9岁), L7 A: e2 B9 F
       入读白云街鸣凤小学校,在书法和作文比赛时都取得第一名。同时走读于通儒周鲤庭老师。' M( l' C; E" Q
- q3 y0 O' S2 P# E0 c: ~
1929年 (10岁)
1 u0 q6 T1 ^! d8 c       小学毕业后再受教于杨锡甫老师,杨先生是江苏省有名的数学专家,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头脑开明。对自然科学与国文的钻研皆有较大影响。
9 \- Z$ x$ z& S/ q3 h) n" V) q& E" v8 ^' W+ c
1932年 (13岁)
, k0 Q  f4 A" Z5 P  |+ }       开始教读《素问》,由杨锡甫老师督导,每天背诵一章。
8 K! b: x/ T+ a2 Z) K4 r- s" N' ]! n- J0 y7 b0 Z4 b
1933年 (14岁)
4 q& i3 a, ?: a9 F) l       垫教课余协助父亲处方,襄理诊务。$ E" e- I2 [/ H5 f
- A4 g4 k" `& m* T+ f! Q8 a
1935年 (16岁)' j% Z4 L$ |" o/ s4 n
       插班上海中国医学院一年级下学期,校址在老靶子路河南路口,校长是薛文元先生。
4 m. t9 u7 X  Z! l' h# o
4 J& Q! ^+ ?# ~& m1936年 (17岁)( C+ y* }# L2 F! n5 c$ R* w
       学校迁至闸北天通庵路,对功课很认真,课外活动很活跃,办联谊聚餐,研究中药植物、建立药圃,讲演比赛,还当了校刊编辑。开始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并知道了马克思、恩格斯和《资本论》,带头拒上“党史”课。在进步思想感召下,重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毕业以后”、“女人、女人”等进步话剧。在校研究植物提取,颇饶兴趣,与同学戴星搓创办“康宁制药厂”,生产中成药“肝胃宁”、“康她宁”、“康儿宁”。其间还主办了“康宁医刊”。, |% ?3 ?& g/ A( c6 G

) d& ]8 c/ s. E6 u; F) u1937年 (18岁)% d* `2 u% L* ]+ q" ~5 A- H0 n
       抗战爆发,“八一三”之后,上海沦为孤岛,学校暂设在贝勒路杨澹然医师诊所,旋又迁往重庆路。
, M7 T" z, w& ?& e7 S' C9 h3 ]& w/ d
1938年 (19岁)
. C  W; a3 r& j, \& a       因抗战军兴,父亲避乱来沪,设诊所于海宁路,襄助父亲应诊,与曹向平、薛寒鸥诸君合办《中国医药杂志》,创刊号发表社论“国医教育与社会之动向”唤起民众毋忘国耻。5 Z+ E9 Z. n5 ~1 o! H7 v# I! h
6 D3 G. z0 w' z  V/ p$ s% `4 R
1939年 (20岁)
" B( B+ f! ?  [, I. z- L       7月,于中国医学院毕业,毕业论文“湿论”受到当时校长郭柏良的表彰。8月在沪山海关路延陵里3号自立私人诊所。其间和张伸实合办《新春》月刊,内容专门反映孤岛人民的疾苦,暴露社会畸形,含藏着希望“新春”早临,因经费不敷,维持半年停刊。
; y, ]4 F8 I: f! o- ~- T; a+ U4 d
& ^  o! B0 R+ w/ |1940年 (21岁)7 j" V2 J1 {, m' z
       于延安东路923号开办同春堂国药号,为配合父亲应诊病人专门配制了经验良方。4 [  b& b' Z7 g. D3 L
$ t9 }8 ?2 p0 q  ^
1942年 (23岁)
/ p9 R2 w4 r8 }% U       与刘庆云医师结婚。2 I  {  J! m( b3 e! Y" E
5 ^+ H  Y, q) T1 v+ b
1943年 (24岁)  P7 ^2 s- a* o9 m) \4 c4 p
       与夫人刘庆云设私人诊所于同春堂国药号内。
1 T7 |+ j0 n2 ^- N: L4 ^
& O" f0 h# p( r6 d9 z* M" D" C1945年 (26岁)3 e* T( C% y' Z' F* N
       抗战胜利。举家迁返故里,是年大儿乾麟生,笔名起用麟父。
# f8 n  l4 m" u- W- S# L
) [' @8 d9 A# _8 h1946年 (27岁)/ z1 F3 {( Q. l1 d& \/ }
创办“德社”免费为儿童接种疫苗,免费施诊给药,通函问病,又为丹阳两家报纸开辟“中华医药”、“民族医药”两副刊达60余期,很受民众赞许。被公推为丹阳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又受聘于丹阳县外勤记者联谊会顾问。
' R/ r1 H% d: o5 ^6 }/ h& c+ p2 Z& D9 r/ h  p( i
$ E" ?- F9 y$ D9 U2 x8 z1 K0 ]9 l, g
1949年 (30岁)
' B" \& s$ s+ E  [# v; x, C7 r丹阳解放,积极参加迎解放和组织全县200余中西医师联合筹委会,由公众推举、政府任命为医联筹委会副主任委员。0 l/ _3 v6 y. y4 q6 ~9 P2 U

; N( i7 a) f  O& B% a1 z. o
1 K, Q8 A% X7 d4 d- e+ C1950年 (31岁)
: s+ `( W1 `% b' X" T$ r6 Z返上海原址恢复应诊。黄浦区“卫协”成立,并当选为第一届黄浦“卫协”执行委员及秘书组组长,兼中医师业务组组长。* o+ p% m' i8 L* p" ^; v5 {3 }) F& G3 g
3 s9 D! n4 [$ P
" O4 Z4 ~3 ~8 [3 L$ q! M2 g) F
1952年 (33岁)& V3 l. l: _8 p% ?$ y+ C* _
参加上海市第一届中医进修班结业,这是第一次进行系统西医理论学习。
0 t" D- C1 R6 H7 u8 o* O3 Y/ A) f( _- Z& n2 \7 s$ N7 y. ]
1953年 (34岁)
3 f+ a$ c& ~. _- B与“卫协”干部李蘖、詹伟瑛、谢一飞合办黄浦区第一联合诊所,选任所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_/ h& `, l8 ^1 ?. n
1 ?: ~3 M0 t+ R3 `; `8 z
1955年 (36岁)5 a* u3 Q# c0 g2 G% v, |
下半年度改选兼任副所长。编著“中医外科学”,陆续在上海“中国医药杂志”刊载。
3 e, i: }4 P( S0 a$ R
% w* W, G* y) E5 _  r9 b* q) o1956年 (37岁)
; r' Y+ |9 Z' W       6月奉上海卫生局调令,到上海铁路医院报到。同年参加农工民主党,担任农工闸北区委副主委。评为上海铁路局先进工作者,光荣参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大会。4 Q+ @# @% r4 w1 l( c0 f7 f/ c. N

4 _6 [  s) l. ]8 Q2 ]# m1962年—1964年
) J6 G0 \8 f( ~- [# @: D" O& N: Y2 P完成有关白血病治疗的论文7篇。“白血病的辨证论治”,“ 白血病的综合治疗”, “白血病发病机制的试探”,“ 白血病证治”,“治疗白血病的临床体会”,“ 白血病的综合治疗介绍”,“慢性白血病脾肿大的外治法”,陆续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发表,因此奠定了中医对白血病的诊断治疗的总体思路。3 J9 I) K. r, H& v& l

- |  w; Q2 j$ z0 }+ {- X" k
, W0 H( _3 u) x* b$ q1966年—1976年
$ }8 u5 u8 n9 \% x" `# u9 B  ?2 S文化大革命停诊务,五七干校锻炼。静心读书,反复浏览《儒门事亲》、《血证论》、《医林改错》、《类证治裁》、《医门法律》。孕育“衡法”理论的问世。
3 n' V' p9 v3 N; K; l: x+ X6 ?( G9 A3 K# A
* L* A- q( F) `$ U
1979年 (60岁)
3 p' M" o3 T  R: L: T+ V& L; e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79年第6期《铁道医学》“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A1 P3 S. r4 D" X  ^) D9 ?

7 v/ @7 y5 h" o2 I" [; b1 Z# T: M/ q  `! m
1980年 (61岁)
' d, N; M% Z1 [- t; ]+ O0 H《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c6 U6 u& r( _, w

9 }2 ~; z  d! {: M" [' L- ~( z1 d, L7 a% a3 v& I
1981年 (62岁)
0 S5 A4 K1 ]8 P0 {: c. c+ c( l% [《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获云南省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8 d1 a. k9 W4 z  U2 |. ]

6 s8 ?0 S! L" z5 r
! p! p$ n! I% M0 e- l9 ^8 K1983年 (64岁)8 A8 |7 E& a9 y3 t! G
        《铁道医学》83年11卷第3期发表“脾统四脏之我见”。《江苏中医杂志》83年第3期发表“活血化瘀治则的理论探讨”。
* k0 W, H" L& O- V+ {6 N# L/ l
/ y7 N( c' p3 |4 [, W/ S, U1984年 (65岁)# [3 e+ u/ g+ E: }" ^( W4 N
         《浙江中医杂志》84年第19卷第12期发表“活血化瘀在血液病的应用”。3 J  ?, i* i( f: J
         84年2月《活血化瘀临床实践》增订本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 x7 v. r+ ^& A& t2 h( D

: Y3 Q; V9 |* {      / P- d4 A$ C3 b4 @+ D' p
1985年 (66岁)) A, _5 ~) F, I8 L
         参加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会员大会,并当选为理事。' F% o* L7 ]5 d. _2 E+ h
4 k8 P( q% S# y6 i8 S3 g2 u
1986年 (67岁)  4 |) K4 Z  Y; M- @
         1986.1.27  《中医报》发表“综合医院中医科是振兴中医事业的基地”。$ v3 K. o, Z4 d# x- _
         1986.2.  聘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
$ S1 o/ r# b) S0 \5 O4 j9 }4 u) V
1 ]6 i9 _1 {8 z" w* z( a/ {         86年第3期(总088期)《中国医院管理》发表“办好中医病房诌议”
1 a) \  Q" p# b& {, k+ U  U+ v  E4 E
         86年第5期 《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益气活血法运用举偶”。
; A; h1 U* W+ ^% r/ c0 i) E' b% E# ]# {' f
         86年 接受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举办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主任学习班,反映极佳。
* U/ k, \9 v4 \( ~- m8 o+ T( A  ]6 s8 q" K* q
         86年11月 《上铁中医论文专辑》发表“景岳学说在临床之应用”,“中医药治疗肾病进展”。
& F" W  n( x8 g6 W0 H) h
; v" H- }: e5 i; t) w0 O" k9 G1987年 (68岁)
2 u, j5 Q0 ]! L- c9 g         87年15卷第1期《铁道医学》发表“《伤寒论》少阴病方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 }* C. ]. R' s8 \4 R2 _         87年 主办全国铁路中医科主任学习班,及活血化瘀疗法专题学习班。, `7 Z9 p& S! _* _' q; C9 W
- p- M, O& V9 {% K- v+ m* O
1988年 (69岁)7 w3 l2 V& h! c8 i# h! d: L
         在全国铁路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大会上授予“先进个人”光荣称号(编号020)。
% @# W; Z: ?; P. y( w5 N$ r+ E, |. G; P0 {
1989年 (70岁)
( Q8 U# D0 \, D% q1 F+ ?        《中医报》连载“诊余泼墨”43篇。. `: R( Z" w5 S, J  j/ [
        《中国中医药报》发表“医斋随笔”36篇。+ C& J* l/ A* ]# J) T1 A
         89年第1期《重庆中医杂志》发表“丁甘仁治疗内伤杂病经验”。(与刘庆云合作)2 t# V: c  b6 Z2 E, a3 |. b
         89年第3期《中国农村医学》发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经验”( P/ P9 _4 }# g4 K% \* v
         89年4卷第2期《中国医学报》发表“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 L' M4 f) }0 n
         89.7.3《中国中医药报》《名医名方录》专栏介绍“化瘀赞育汤”。
8 |& A% P$ ^: L8 Z5 h         89.5.22《中国中医药报》《歧黄论坛》专栏发表“瘀血与衰老之探索”。
4 u# w1 ?, M3 H2 J6 @0 J0 h         89年《杏林中医药》特刊发表“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科学研究”。
3 |; y* r! I4 F* W$ T+ {) I         89年主持课题项目“瘀血与衰老的关系----衡法II号抗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1 d) }5 j+ g$ Y
         89年8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上述理论,拍摄《抗衰老》科教片,向全世界发行。' Q; h9 T$ n2 G5 n% P5 J# ]2 l

8 P" A8 U# d: I1990年 (71岁)
  h" Y0 W3 ^+ d% I6 n2 [( Y$ M         90.4.2 《中国中医药报》《歧黄论坛》专栏发表“经络学说在内科之应用”。
4 I0 X" M+ r/ @. @7 j
, ^5 ?2 V9 o: y/ y4 |         90年第4期《江苏中医》发表“气血与衰老”。
# F; c: X$ P1 u) T1 a2 Y
  I. J5 R( C8 w" ?, @9 g2 U         90年5卷第3期《中国中医药报》发表“衡法II号对慢性应激负荷雄性小鼠性活力及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与许士凯、叶新、包天相合作)
) k2 M- U) u: {3 X8 I0 D/ C1 \: T1 [
         《肝病专辑》登载“犀泽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G9 n- ^7 x& `5 T" s* P( ?
         《肾病专辑》登载“关格证治六法”。
' H, c) k: t+ z% v5 `- X. N3 }5 `' Z
         《痹证专辑》登载“运用龙马定痛丹治疗痹证的经验”。
8 e5 k; |8 X  x; a3 I
- n- Z5 c# R8 h$ v4 C: s" ?         90年7月 在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览会上代表上海铁路中心医院接受“优秀奖”(课题项目:瘀血与衰老研究,衡法II号冲剂). R2 E2 H' \( ^% t. j' @

- u& F- n, s( e: h8 \" |: y         90年8-9月 应邀去美“中国医学研究院”讲席,主讲“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会上放映“抗衰老”引起海外轰动。
1 ~* f; G; l2 j' S  g
) {, h! ~' X. `0 j$ n2 P         90年12月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确认为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学专家,继承人颜乾麟、魏铁力、屠执中,从90年12月进入正规带教状态。
1 C* d; c8 L% k4 q" ^3 i8 ?        
. i& u) V  G/ f; j: y1991年 (72岁)7 Y! f5 C4 w$ s  x  c% y
         91.6.8—16,受邀前往美洛杉矶、旧金山讲学。
+ g! Y$ e% f( s: u1 l
) k9 t9 Y3 V6 y         91年第10期《新中医》发表“难病辨治之我见”。
' M8 e# J! B$ L. F0 G/ o
& l# D/ w" O; V1992年 (73岁)) K( s6 t. N; c
         92年4月《气血与长寿》出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C& F5 U+ n& @) @. x1 y4 J
; |+ X* j# Q( h& c: s1 ^5 A
         92年5月在香港主持成立“中、港、台中医药研究中心”。$ t- A/ s5 S9 C/ h$ g1 F

! H! D, C8 q) ?% Z5 d2 S. Z         92年6月聘任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疗卫生专业评审组成员。; j2 Q% E: y$ Y9 u. c2 u

$ Y. d$ _# v9 C( p) k" P         92年8月《颜德馨医艺荟萃》出版,台湾启业书局有限公司。. k/ h) K7 y- Q
) m- L/ U) ~- ~% x
         92年10月聘任铁道部卫生系列正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2 g5 T2 d# h+ r, q' K/ B0 I+ B* \# W' {7 w
1993年 (74岁)
! J: @2 U; F1 R, y) R8 t         93年1月 《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出版,文汇出版社。2 k8 u( N0 Z( ?) ?, @
1 R# M! k& u5 G, O) E# O$ e
         93年4月 聘任中国铁道学会第一届医学与环保委员会中医学组组长。
# x, d; \4 @, j' \9 j! h/ h5 H( y; E7 M- C7 e4 h
         93年9月 应邀去美讲学,美国中医药学研究院主办之针灸医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讲席,主讲“男科疾病的用药绝招”。
1 L4 w3 [& u7 B, a% x6 t1 ]" w: \# F$ \6 c. g" I
1994年 (75岁)  ~, }/ j9 J- C8 d0 E" i( g4 V
         1994.1.14—1.25 赴台讲学,主讲“活血化瘀临床实践”,“抗衰老专题”,“中医治疗难治病法则”,“热、痛、血厥的治疗”,化瘀十法“。期间拜访了陈立夫先生。, a1 K9 c8 J4 Y( j. w; T9 F
         94年1月  首届继承学员3人结业,接任第二届带教任务,学员俞关全、章日初。2 i$ I1 {5 @) E3 B" c; v. [
$ Z* r) B2 t4 t2 r9 j0 J: a0 a- {
         94.4.18 《世界名人传记辞典》第23版,向全世界宣布:“颜德馨教授对老年学科研究有突出贡献,被选为国际著名的领先学科领导人士”。
2 L6 @% v! j0 {/ v3 E* z; d
4 N9 k2 ^" G2 ~         94.4.26—28  在美拉斯维加斯出席美国中医药研究院与北京中国文化研究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之世界传统医学研讨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大会。
  [" r6 T) H- }7 m/ q" w2 v( q4 L4 w8 U7 \/ s2 ^1 T1 W' {
         1994年8月  卫生局拍摄个人传记片《歧黄一杰》,记录颜氏从事中医工作的毕生历迹。/ z. W  A, {/ `, I1 p( @  n

3 [8 m2 p' N/ w: c* n1 U1 p3 f! Y1995年 (76岁)
+ S- \& i) d5 q) s3 g3 {0 u         1995.12  荣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上海市名中医”称号。2 v$ ]2 G. h$ S' B9 c: k+ T: z. m5 T
: ^; C2 b2 }8 X! P) ^' \" ?* J$ k
1996年 (77岁)( P3 B, ^" L5 M, s
《中国中医药报》《悬壶笔谈》发表专栏文章25篇。9 A$ e7 @! k2 u4 z9 c" n0 h
! a2 h; l" q. _: J% q2 G0 W" q' q
        96.4.1 应邀前往泰国讲学,诊病。
+ k. w5 J* ^0 ]  k1 n
$ ?( Y: o1 b4 s$ @        96.4.19—21,参加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美、拉斯维加斯)主讲“血液病的中医治疗”。5 w4 \/ G! G- l

: Q9 n- U5 o, R8 c" R- p  T        96.4.28  应加州针灸中医师公会之邀,演讲“痛证辨治”。
- |4 {5 v. f& T! B$ V- p' K0 N+ n
        96.4.29  应全加中医针灸协会之邀,前往加拿大多伦多,演讲“中医抗衰老”。6 c) H4 [* u% ~6 w7 d" {8 p: ]
( ^+ V/ D& Z7 e+ W9 N* r3 b7 i$ I8 v
        96年5月  发表“泰、美、加三国之行散记----人类共同的财富”刊于《健康周末》。
$ Z* d' d2 p) Z0 E* [4 Z9 v3 `6 o" m2 S3 e2 {& p$ ?
        96年5月 《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新编》出版,台湾启业书局! @; K! H1 ?+ y. V

2 G2 l% ]+ S- _& e        96年11月 《颜德馨医艺荟萃》(第二集)出版,台湾启业书局
3 M: d4 m: b* D  v) ^
, }' \0 P1 S; |, h/ T        96年12月 第二届继承班结业,圆满结束第二届带教任务。+ z! q0 E2 x- c
# R+ ?' H* F4 r' U. c1 f
1997年 (78岁)+ v: }9 I3 R2 j. U: E- V
        主持“颜德馨教授治疗脑梗塞经验研究----《脑梗灵》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5 D) J" m8 g: c7 B) ~: m2 r
' t7 O( Y4 w+ _4 P1 Y
        97年1月 接第三届带教任务,学员颜新、吴鸿洲、夏韵。
( E# y8 S2 X) v
+ U6 a& ^& W8 G) O: c3 I        97.12.17 应成都中医药大学之邀,参加该校成立四十周年大会发言“中医发展之前景”,接受该校聘为客座教授。
4 v: }% Y) ^  h      
8 `+ I* U9 a" p! \" _( C1998年 (79岁)2 p6 ^  o" o+ H
        98.5.31—6.7  应邀出席在美洛杉矶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暨世界传统优秀成果大奖赛颁奖大会。* e- ^( k0 C/ H! Q2 v8 v- d
        98年10月 《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经验研究》项目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成果奖(局级二等)证书号98沪卫中医丁-2-05。
% b/ ]# e  `: t, d
2 d7 N4 Z1 h- a# I2 E* v8 r5 S# V        98年11.10《人民日报》“杏林奇葩”专题报告“衡法创始人颜德馨教授”。
( m% n5 Z) k1 ]2 d* d  G$ F( X3 e1999年 (80岁)% ?: H# a! H9 p4 Y7 t" @
        99年1月 《颜德馨教授诊治疑难病秘笈》出版,文汇出版社。  u- Z8 f% u: i+ g. q% ~
# W  }8 o$ |# s0 M4 e+ F' t+ E
        99年3月 《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出版,文汇出版社。
' n  z$ n: _& {  j! C! y9 ^$ J6 o+ l: [& Q" Y6 b6 }/ j
        99.9带第一位博士研究生(赵昊龙)
5 e: P( ]$ f$ P$ q) J8 _
" U7 B' d; b+ M( K6 w6 q        99年9月  上海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 e, T  G  X0 ]" f( `* \

9 T9 u3 G  L) l5 Z        99年8月  应邀参加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的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
+ U  f* [4 }) |7 \, F7 L. f$ @4 T4 @9 J* p) Q. C; s: f/ y! T3 m
        99.9.6  聘任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 ?+ T% g- m) X8 U  |
, p) m% O0 n, r        99.6.29  聘任中国铁道学会医学分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 D$ [( b4 F1 x

" w- D0 `2 z6 ^9 Q( v$ Q. _        99.9.29  获上海市第三届“医学荣誉奖”称号。
4 D  [6 O& c2 }/ v' m1 g! X6 }* Q5 C4 c" [! P
        99.12.10  上海市中医药界举办“颜德馨教授行医60年暨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设立庆贺会”在锦江小礼堂举行,黄菊、龚学平、左焕琛分别发来贺信,陈铁迪、孟建柱等二百余人到会祝贺。解放日报头版报道,文汇报的标题:“杏林六十载,技法照后人”2 n) J9 ]1 ?9 L+ ~
7 i2 f4 c& T' G: f' b% h4 M9 `. M
2000年(81岁)
% m5 D; R" }8 y) \# u+ \4 h' `2 e9 E        2000年6月  赴美国中医研究院讲学4 H; l8 `: a# V3 [+ }

8 |: R# r& k0 e0 A  P% a! b& s- F4 P        2000年8月  主编《中医外治法》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 \7 i" s+ p6 H/ [$ O! j7 Q3 m0 Y: G7 {
2000年10月  上海中医药大学聘颜德馨为2000级博士生张保亭指导老师(第二位博士生)
2 d; T% c  F/ G  a/ x( ^5 A1 R+ R4 p
2000年12月 《新中医》编辑部聘颜德馨为《新中医》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顾问  u% Y4 X) l. n& v. l: A

4 z. C% B  x/ {1 f. s$ @2001年(82岁)/ R- Q  e* }# Z2 F7 u* D1 P
2001年  任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医疗卫生行业专家组组长
6 e. T' T- \( O! E( \9 Q! Q' M8 m/ U2 R2 E4 y
2001年4月17日  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了首届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颁奖大会,共评出优秀中医药人才奖14项。
) s. G: b, B- k5 k. q
0 J6 p& h0 ^  `% P2001年6月12日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顾问委员会聘颜德馨为委员
- R4 T7 }* q: N2 _* D6 Y* |) u; J+ K4 {$ h1 _
2001年9月  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在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成立,颜德馨教授任中心负责人。2 [3 v* Z8 f& G/ \4 \1 g
/ ?% A! P$ p4 F; [& X/ \  V* m
2001年9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聘颜德馨为终身教授3 \* v! B% n* {. k/ \' Q8 ?9 \
2 }  N% z+ H( I9 a1 }
2001年11月6日  江西省人民医院聘颜德馨为医院顾问2 W( l- J# Z4 F
+ e) w- k% ^, d; q
2002年 (83岁)9 y: _4 f+ m$ o. B
2002年5月  广州旭日医药研究所聘颜德馨为研究所顾问9 x* m/ g* d3 ]' C

' w! V% u  ^9 w6 K2002年8月18日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聘颜德馨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学术研究分会委员会名誉顾问: ]' T& E$ n! G! D7 a( z
' L+ v, \+ ?/ s5 X8 {* V
2002年10月  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三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 k: ~4 s, \( F0 h" _6 @
8 y2 `, k4 d) x* `8 t' g# h
2003年 (84岁)
7 s$ g) k& o% X7 U5 P; C1 T2003年4月  任华东地区中医药“防非”科研协作组首席专家,并受聘参加“上海市非典型肺炎中医专家指导组”,任专家顾问,积极参加抗击非典工作。/ c  H5 h( [: B/ ]! s' H% X

' w2 }7 h0 L- C( ?8 o3 Y2003年6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聘颜德馨为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顾问委员会顾问
! Y0 ?) f  c. B# p. A
7 u: ?2 j9 G5 `& w. ?. G2003.7.1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6 J0 Z7 t5 }5 J: r, Q2 J8 a: R+ @4 d$ O  f3 j# U& X/ }
2003年9月  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颜德馨“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 j5 u- r" _! T5 D) L% U
. u/ h9 f) z; Q8 b( V
2003年9月  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颜德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
$ j  B: u/ f$ ~1 |( z& h0 ]- `* O9 W
2003年9月12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聘颜德馨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术委员会特别顾问
2 V( Y+ H5 c/ y5 m- g4 i9 A* l' `8 g) H2 o: B1 k% X8 w3 E) M* G" Q
2003年12月  受聘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 W/ ?2 U! O0 ~. Y6 Z" R( ~. y4 `: f" ~1 o# b* D1 W1 q
2003年12月16日  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进展学习班”。/ ~# n. d4 r+ m" x% f

( f) |, m7 f4 U! ^$ K1 |5 {2003年12月28日  颜德馨教授主持的“衡法新药调节血脂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6 y2 X( u( i; F
  p9 U& w$ L7 B5 Z2004年 (85岁)
/ r) ^. D8 U& y  q( H: X* z2004年2月  主持上海市科委重大中医研究项目――中医治疗热病应急网络。! U! J. v+ S* M" Z' M2 I
" t! M9 ]6 J; B: [
2004年3月  中国铁道学会评颜德馨为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卫生学科带头人* }; X8 t% U% i0 a) V& Y
3 H6 o. W; J5 n; C" T0 G& R6 Z* X9 U
2004年5月  应邀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 T1 D* R: @, t& _2 W3 i/ e
7 ~) `  J8 u# J) x4 ~, d" @2 s7 c4 S
2004年6月  第二届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颁奖大会召开。大会奖励在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以及中药新药研制方面有突出贡献者10名,并奖励“抗击非典优秀中医药人才奖”10名。7 g7 V4 x4 ^" p
1 T+ R5 q1 I* p( o$ ^5 y) D5 g% I# e
2004年7月  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2003年度首届“中国医师奖”。
8 c: M1 ~* c$ M, \2 K, i1 {; Y/ J1 R2 [* e- v+ q' w
2004年10月  论文“醒脑冲剂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上海市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 k! h" @3 b8 ?1 B3 Z$ P: ^2 h) C# ]3 Y( D
2004年11月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聘颜德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学术顾问# {4 A+ ?* e# e1 F; a. p6 Z7 f6 I1 D

2 ^, |) W0 {6 b- s2005年 (86岁)3 u* y0 M' l' o; }/ v6 [7 J; e: D
2005年1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聘颜德馨为名医诊疗中心顾问
) ?+ z2 C  M4 }" f; ], j) f& |& N2 l3 y7 U3 x
2005年1月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予颜德馨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奖8 e8 a1 ?) Y1 e! C0 V- k

; x" J; i1 |. i* e* \2005年4月  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全国名老中医首批献方大会”并献方。- x( I3 A2 x- ]$ G

6 B: c- l4 e2 e& A9 A5 b" ^% o# V2005年4月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聘颜德馨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发展研究分会名誉顾问
* \9 q5 G* Y9 U
3 A, n5 _+ h: E- Q. [2005年5月24日  “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在上海成立。这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以个人名义成立的中医药基金会。
/ [- u& o* t% s) R$ |0 L# s$ F, E% e% K# M1 z
2006 年(87岁)9 b+ H) d* j* I& _2 j3 _
2006年10月  颜德馨教授参加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之“颜德馨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结题。- H6 `  U* _! S8 @4 P
0 V1 w2 Z- X- f2 j
2006年12月6日 第三届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优秀论文颁奖大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报告厅召开。
7 [5 X4 ?0 k9 E
8 u! T& I! n& X( R  u! u2006年 颜老打破地域界限,为广东省中医院培养人才,收严夏、杨志敏主任为徒,悉心传道。/ r* H7 C5 V7 K5 x$ ]! E# h7 b5 ]
3 q4 B  t5 E1 x; r& }
2006年12月 《颜德馨中医心脑病诊治精粹》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Z# \$ c$ m# K7 R# _
9 v0 S5 p0 G, n9 I% W
2007年(88岁)
' q" I+ r% j2 e: Y! {5 N5 z; N: x% d8 j2007年7月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文化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颜德馨教授为“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项目传承人之一。
% e) A' B9 u/ {, d% `! P0 o2007年10月 为表彰颜德馨教授在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方面作出的贡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颜德馨教授“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8 S2 r* a; b9 d, J2 h( ]: |
6 s7 L  u8 g9 q. {- G" x2 a2008年(89岁)
8 n3 S  a7 R/ L; I! ?, A& z        2008年2月23-24日  第318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医药发展思路与继承创新思维和方法”在北京召开。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理事长颜德馨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4 L( }6 r) h3 D4 a/ p$ @
$ {8 }. S% l( N4 J8 T$ N' A# ]# F
2008年5月23日  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颜德馨教授参加抗灾义诊活动,并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捐资50000元,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捐款100000元。+ H7 _4 w) G0 y
' h5 U. b& U$ w' N! N1 E- d4 ^
     2008年7月 由名老中医颜德馨主审作序,题写书名,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和曙光医院专家共同编写的《实用中医临床诊治备要》出版。% ]) D$ K0 D5 K, v0 z: m$ \$ Q
$ S0 s" F( f5 [0 P
      2008年9月25日  根据颜德馨教授经验方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现代中药――消渴清颗粒,日前在上海成功举行了上市发布会。颜德馨教授、闫希军总裁、吴迺峰副总裁出席上市发布会议。) E9 {/ ^8 E0 p6 T' T& O7 I
7 Z: [/ I. u$ z
2008年10月 由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教授倡议组织,邓铁涛教授、路志正教授、朱良春教授、周仲英教授、张琪教授组成核心导师团队,裴钢校长出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 J& T8 U5 b  e
' R0 y; X" e: ]+ w
2008年10月25日  颜德馨教授参加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的第一期——“体质—肝/胆—易发疾病防治”专题讲坛,并做主题发言。/ d1 _0 K2 P& u6 _$ w' V& {

+ H9 j2 b& V2 E: H2 E& D3 L2009年(90岁)
8 A0 f) @# L2 A5 y2 B' M* i2009年5月 当选国家首届“国医大师”。  Z$ z* \6 A) E" O) f

. x& U. w% ?$ d7 Y  Z0 E% Z2009年9月 由颜德馨教授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共同组建的“颜德馨中医院”进入实质筹建阶段。
3 b5 D: H5 |. ?. b  L4 c9 h- y
) @" p3 A9 d$ N; `  Y5 F2009年12月 经颜德馨教授倡议,由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与上海蔡同德堂药号联合举办的中医义诊赠药活动正式定期定点启动。
! z2 m2 i5 S& `$ p9 p4 m* I
) u& r5 F2 B, s) @0 o8 V1 T2 M2010年(91岁)( G) `/ l- B' c7 ?$ z, I
2010年1月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0 H1 t" U. I7 P7 J5 x$ I4 }2010年7月  上海市卫生局及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为表彰国医大师颜德馨对上海市中医药事业作出的贡献,特发布嘉奖。
' u4 Y8 k5 H2 c* r4 s  ~% o. d! I5 J( H0 S3 y4 b% p+ ~% ^
2011年(92岁)0 V# H' I7 R/ ]
    2011年1月 《国医大师——颜德馨》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R9 a+ X- d; F+ m% G) a%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9-15 19:23:23 | 阅读全部
矢志歧黄七十年" a) P1 T. i" S' ~
———记颜德馨教授* W, F4 J: n6 ~2 Z0 b; t; h* i
孟河渊源 辈出名医) [4 Y6 ~  x5 U; {
产生在江苏省常州孟河的中医学派是中国传统医学在近代发展历史上的一大流派。她不仅是常州地区最著名的医学流派,而且在整个中医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并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代表。因此,中国中医学界流传有一句话:“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5 [' c! D! O* D. J3 s0 N
孟河医派中坚马培之,名文植,晚号退叟。祖上曾掌事明太医院,子孙世其业。至祖马省三,名声益显,有《证病十六则》传世,简明精要为治外证之纲领。马培之随祖临诊十六年,精于内、外及喉科。马培之强调治疗外症要内外兼治。除使用丸、散、膏、丹等制剂从内而治外,还用刀针相结合,从外而治,世人称其“以外科见长而由内科成名”。光绪六年,由江苏巡抚吴元炳荐举入京为西太后诊疾,深得幸宠,家有御赐匾额“福”和“务存精要”。著有《马批外科全生集》、《医略存真》、《青囊秘传》及医案行世。学生众多,著名者如武进丁甘仁、无锡邓星伯、丹阳贺季衡。3 O& @; H4 e  @/ p$ n' p
贺季衡,名钧,一字寄痕,江苏丹阳人,清末民初杰出的临床学家,孟河马派之支流--丹阳贺派的开创者。年七岁时患肠痈,为马培之治愈,由是奋然有志于医。受业于马培之,深得其谪传。季衡精内外科,早些善治温热病,晚年以调理杂病为多,学验甚富,编有《指禅医案》。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活人无数。% o" H! b- E6 q% b
颜老父亲颜亦鲁即是名医贺季衡的得意门生。亦鲁公建国后先后担任南京中医学院附院内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等职务,是全国名老中医之一。他行医60余年,潜心研究中医经典理论,讲究“仁风”,对于病家有求必应,曾医治了大量内外妇科疑难重病患者。颜老走上从医的道路是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 a' o( `0 f) X5 X& w幼承家学 立志学医9 h/ r- X& W3 i& h1 F* ~9 N
颜德馨教授于192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丹阳北草巷31号颜氏老宅。那年是“五四运动”发生的第二年。祖父颜佐枢很有文名,大伯父颜也愚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于上海,父颜亦鲁一代良医,母亲汪兰珠系出名门。家庭在道德规范上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而在思想意识上又接受了科学激进的西方文明影响,是典型的诗礼传家和新旧兼容。2 A, E% u! ^- Z% Z  P
颜老七岁开始读书写字,父亲时常教诲督导,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冬天练字不辍。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练字者也冻得手脚冰凉。颜老当时一边磨墨,一边写字,砚台上的墨汁随磨随冻,亦鲁公说:执笔书写的腕力,只有经过这样才能练成。经过父亲的督训,颜老九岁那年入读白云街鸣凤小学校,竟然还在书法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而且练字修身的习惯保持至今,这使颜老时常怀念起父亲当年的教诲。
) S0 g/ }7 I7 b) k6 l, R* X亦鲁公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也很严格,他经常在大庭中训诫,以至于子女甚至有些害怕经过大庭。后来颜老学习四书五经,了解到当年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留下的“庭训”的典故,感叹父亲真是遵循传统课徒教子。当然亦鲁公教育子女不仅严格,也注重传授读书的方法。他说读书要“猛火煮,慢火炖”。猛火煮,就是强调要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通过泛读强记,打好理论基础的根底。任何学问初涉时必须默背强记,然后再反刍,再升华。慢火炖,就是读书学习一定要独立思考,反复研习,决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光有博览群书还不够,还必须深思苦悟,才能有所收获。这六个字对颜老的读书经历影响很大,后来他也将此教育子女和学生。
% z' P, Q" [  f* p知医必先明道。颜老十三岁那年亦鲁公即命诵读《内经》,《伤寒》等中医古代典籍,并延请杨锡甫老师(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督其每日背诵一章。杨先生是江苏省有名的数学专家,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头脑开明,对自然科学与国文的钻研皆有较大影响。那时午夜一灯,晓窗千字,是习以为常的。《内经》文字古奥,而杨老师亦很严格,若背不出,还用木尺打手心作为惩罚。那时虽朝夕颂读而能背出,但对于其医理却似懂非懂。小时的童子功,日后自然受益无穷,对颜老的临床运用和发挥,对中医的信念都很有裨益。可是最初是颇有些畏难情绪的。但渐渐地,随着跟父亲临证抄方,颜老对中医的感情慢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时有两件事对他触动很大。/ z4 h4 J! p  J
当时,西医尚不时兴,治病主要是靠中医药。孟河马培之先生精于外科,据说他家有铁匠、铜匠,可为其临时铸造外科工具。因此,亦鲁公不仅以治内妇科出名,其实对外科也颇有研究。有一次,一位无锡农民,在颜老家门口被车子轧伤,大量出血,亦鲁公在那位农民的伤口上敷上一把“铁扇散”,血顿时止住了。又有一次,“餐之轩”医寓来了一位农民,背上生了一个“阴疽”,高高隆起,发着高烧,痛苦万分,亦鲁公为他施行“火针”,即用一种带有棱角的针烧红后直刺患处,脓水大量外流,其苦顿失,烧退炎消。上述两个案例,由于有立竿见影之效,故给颜老印象很深,给颜老很大触动,体会到“医乃仁术”,施救夭横,足以活人。渐渐地颜老立志学医,“不为良相,则为良医”,颜老决心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 _, O8 J. t# Z
为了实现学医的志愿,颜老抓紧每分时间,每次机会。白天每逢父亲临诊,颜老就侍诊一侧,一面看父亲怎样治病,一面帮父亲抄方子,聆听父亲教诲。有空余时,则逐屉逐格熟悉药物,学会碾药、包药、敷药、摊膏药、搓药线等。晚上则把父亲的方子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内科、儿科、妇科、喉科、外科整理了几十本。亦鲁公对于脾胃学术之研究,造诣尤深。其在理论上倡导“脾胃既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的观点,认为脾统四脏,脾病可波及四脏,四脏有病,亦波及脾,故临床有心脾、肺脾、肝脾、脾肾同病等病证。在临床上重视健脾益气,扶正法则的运用,常从脾论治,灵活化裁。在用药上也有独到之处,擅发挥“苍白术”等药物功效,燥湿健脾,扶正固本,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临床遵此,每可应手获效。这对以后颜老学术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此攻读数年有余,熟读了《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原著,颜老逐渐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基本知识,为今后继续学习打好了基础。
. {' X! X9 q$ x! u! P$ d! ^; Z博采众家 孜孜不倦
0 P8 S" G/ {  r. g3 r在父亲身边学医数年,谨承庭训,然而视野毕竟有限。父亲鼓励颜老要多跟师临证,广开学路。于是在1936年,颜老16岁时,考进了上海中国医学院,插班上海中国医学院一年级下学期,当时校址在老靶子路河南路口,校长是薛文元先生。从家庭走进学校,那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学校,不但要学习传统中医理论,而且名医荟萃,流派纷呈。颜老曾先后随程门雪、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郭伯良、单养和、费通甫、祝味菊、章次公、张赞臣、高芷频、严苍山、许半龙诸中医大家学习,以临床疗效为标志,汲取各家长处,提高了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水平。在学习过程中,颜老认为各家各有所长,自成特色,合读则全,分读则偏,但接受在我,应用在我,变化亦在我,应以自身为主体,择善而取之,方能学得真谛。
) c4 }& A' J8 _& Z8 ?颜老对功课很认真,课外活动亦很活跃,办联谊聚餐,研究中药植物、建立药圃,讲演比赛,还当了校刊编辑。开始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并知道了马克思、恩格斯和《资本论》,带头拒上“党史”课。在进步思想感召下,重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毕业以后”、“女人、女人”等进步话剧。在校研究植物提取,颇饶兴趣,与同学戴星搓创办“康宁制药厂”,生产中成药“肝胃宁”、“康她宁”、“康儿宁”。其间还主办了“康宁医刊”。
; `& o  y/ l1 @. t; t& }诸师中,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师均出自丁甘仁先生门下。丁先生为清末名医,学识经验丰富,不仅擅治温热病,对内伤杂病的辨证立法也颇有创见,常采用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相结合的办法,在方药上则经方与时方综合运用,打破成规,独出心裁。颜老从丁派弟子游,学习其“胃以通为补”、“宣肺气以疏肝”、“补精必安神”等法用于临床,疗效确显。此外徐小圃在儿科及高热病人中灵活应用附子之胆识,盛心如善于辨证、善于发掘之思维,高芷频工巧严谨之医案,单养和抢救小儿急症之绝技,祝味菊德艺双馨之医家风范,对颜老影响深远。
; U+ s5 w3 b" A, I程门雪、秦伯未、盛心如、张赞臣、章次公、严苍山除医术高超外,诗词、书法、绘画亦具风韵,当时与余鸿孙、陈存仁等并称为“经社八才子”,有书画文稿传世,如程门雪之梅花、严苍山之鱼虾图等不逊画师。颜老兼收并蓄,在诗、书方面亦深受其薰陶,常与医界同道赋诗联句,赠送唱和。颜老历来认为医者涉腊宜广,最好兼通些琴、棋、书、画,孔子所谓游于艺,可以提高修养,怡悦性情,从中获得悟性,对做学问是大有帮助。
7 }( R" ~  N9 m- C医之为术,学之易而精之难,行之易而知之难,要实现良医济世救人的愿望,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当时,中医是国民政府歧视的对象,且“文人相轻”,多数医生不愿传道。而当时上海名医程门雪、盛心如却被誉为“医之医”,他们读书宏博,学术渊深,经验丰富,乐为青年学子析疑解难。颜老年轻时在诊疗过程中也常遇到一些疾病无法解决,记得曾治一大咯血患者,盈盆盈碗,经投犀角地黄汤而不效,意颇惶惑,思索再三而不得解,遂求教于盛心如。盛先生云:可于方中加生军三钱,当愈。投药果然效如桴鼓。又治一久热不退之患者,汗后遍投攻腑、化浊、育阴等法都不为功,请益盛老,嘱以小柴胡汤加甜茶叶、马鞭草,两剂热退。后将此法用于多例不明原因之发热,皆有效验。一药之师,感德不忘。颜老经“医之医”教导而得益者,尚有石楠叶之治头痛;天竺子、腊梅花、凤凰衣之治小儿百日咳;白茅花蒸豆腐之治大咯血以及附子的振衰救绝等等,沿用至今而不废。数十年来颜老承先贤遗风,乐于课徒,循循善诱,以报先师。# X7 o5 ~) v# G6 R
熟读经典 汇通诸家
0 O. z1 r* c" f, Q. |, [学好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颜老的学习方式,是以自学为主。凡在临诊时遇到疑难问题,颜老常从书本上寻求解答。利用业余时间,颜老先后学习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七十二种》、《本草备要》、《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等书。这些经典著作,构建起了中医自己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理论体系。此外,颜老还广泛阅读各家学说,尤喜名家医案医话,因为这类书通常是前人临床经验总结,带有鲜明的学术个性,读时每叹其独具慧眼和真知灼见,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于西方医学,颜老亦粗涉范篱。1 x) R. I3 U# F: C: E4 b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滞。如《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典籍,集古代医学、哲学理论之大成,吸收了当时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农家、兵家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其中阴阳、五行、六气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颜老认为其中还记述了大量疾病学的知识,对疾病从病因病机上作了分析,提出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消渴为例,《内经》中有“消瘅”,“膈消”,“消肺”,“消中”等不同名称,并强调五脏虚弱是消渴病的主要病因,故《灵枢&#8226;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内经》还把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并沿用至今,这些对现世仍有指导意义。% }1 H2 f& A! t! v* x
又如《伤寒论》,其以六经为纵轴,从证为横贯,发微而见隐曲。对于六经辨证,历代医家阐幽发微,立论精详。然颜老觉得书中鲜明的方证内容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明。其实,《伤寒论》中诸方组成严谨,配伍精当,不仅适宜于外感疾病,而且可广泛适用于内伤杂病。如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重阶段,其虽有寒化和热化之分,但以寒化证为少阴病本证,故少阴病脉证总纲为“脉微细,但欲寐”。由于脉为心之府,心脏一旦病变,其病理变化必然反映在脉象上。因此颜老尝取其中少阴病的方剂治疗心血管疾病,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慢性肺心病、附子汤治冠心病、通脉四逆汤治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等,疗效颇为满意。
* H: V. t$ n. b& D9 S) S) o对颜老影响较大的还有张介宾的景岳学说。景岳学说里有不少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和制方,颜老在临床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景岳首创阳火与阴火异治,他说:“夫火之为病,有发于阴者,有发于阳者。发于阴者,火自内生也,发于阳者,火自外致也;自内生者五志之火,宜清宜降者也,自外致者,为风热之火,宜散宜升者也。”临床体会殊深,如治血证,多取法于清降而获效,治内科杂证亦多验案。曾治一喉痹男子,患病多年,疼痛不禁,兼有便行不实,易汗,面白,多方医治无效,脉数,沉取无力,舌淡苔薄腻,育阴泄热,清化痰热俱不为功,乃悟景岳阴火之说,遂予“理阴煎”(熟地、当归、甘草、肉桂),仅三帖,其痛苦消失。另景岳制方,用之得当,多有神效。如“神香散”(丁香、豆蔻),治脘腹胀痛,兼治口臭,“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治阴虚牙痛,“玉泉散”(石膏、甘草)治消渴,“胎元饮”(人参、当归、杜仲、乌药、熟地、白术、陈皮、甘草)安胎保胎皆效。这些经验颜老一直应用于临床而获效。. y) L1 }% _* H% ~5 \3 ?# k: n
步入医林 着重实践% [5 V" R' [% s9 g6 W- f, g
从学校毕业后,颜老便随父亲悬壶于丹沪之间。在丹阳的一段时间里,颜老凭着自己的医学知识,一边行医一边为当时的《新生报》、《中山日报》、《丹报》分别主办了三个医药副刊:《民众医药》、《医琐》、《中国医药》,传递信息,通函问病,深受读者欢迎。但在解放前,条件落后,加之政府对中医的轻视,纵有志愿,也难以施展。有一次,颜老去一家外国人办的医院给人治病,给外国人认出,被斥之为“末代郎中”,这深深刺痛了颜老的心,颜老更矢志要发扬中医药。3 ^! M- |, w( f
1949年建国后,人民政府执行保护和发展中医、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中医事业如枯木逢春,迅速复苏。1953年,颜老与詹伟瑛、谢一飞等人合作创办了黄埔区第一联合诊所,颜老任院委主任兼副所长,诊所规模日渐扩大。1956年4月,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指示,加快中医事业建设步伐,上海市卫生局成立中医处,市区各级医院陆续开设中医科,并设立中医病房,同时吸收大批中医到国家医疗机构工作。应卫生局要求,颜老结束私人开业,于1956年5月1日奉调进入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任中医科副主任。8 F! A# J) E! n- q
当时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科尚未正式成立,颜老一面着手筹建工作,引进各路人才,另一面负责全院各科会诊。在会诊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患者时,颜老运用中医理论深入分析,辨证论治,潜心用药。如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在西医频用利尿剂无效的情况下,颜老遵循中医“治水者,当兼理气”之旨,以散剂治标,汤剂治本,一般三日即见小便增多,利气通阳而不伤正;遇小儿风湿热,予六神丸、甘草粉及宣散清热之方治之,6剂而愈。还有一次,一位外科护士长发热数日不退,西医治疗无效,邀颜老会诊。颜老见其朝热暮凉,伴有形寒神疲,面白气短,脉大无力等症,于是在治疗上采用甘温除热法,连服3剂,热退。颜老会诊屡有获效,中医辨证施治的精妙理论令西医折服。于是各级医师纷纷要求学习中医,应大家的要求,颜老在充实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医院开课讲授《内经》,并无私传授治疗经验,听课者上至医院党委书记、下至普通医师护士,在医院里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医、运用中医的热潮。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颜老被评为当年上海铁路局先进工作者,光荣参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大会,并加入农工民主党,担任农工闸北区委副主委。
' a+ j( [/ ]' s" w+ {  n在医院中医科建设进入正轨之后,颜老开始潜心研究活血化瘀疗法,尤其是其对于血液病的治疗。在临床研究工作中,颜老认识到中医辨证论治较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更为确切。辨证论治细致具体,特异性强,治疗的针对性更为突出,西医对症治疗则较为机械雷同。但是中医对病的认识有不够确切的地方,因此颜老在编写白血病中医诊治常规时,以中西医结合为原则,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治有机结合,采用西医名称分类,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制订诊疗措施,奠定了中医对白血病诊断治疗的总体思路。根据中医理论,颜老把白血病分为6个类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阴阳两虚型、瘀血型,同时大胆使用雄黄,对患者进行分型治疗,转不治为可治,取得了满意效果,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而后总结发表论文数篇,如《白血病的辨证论治》、《白血病的综合治疗》、《白血病发病机制试探》、《白血病证治》等,颇得同道的重视。其中,《白血病证治》一文荣膺中华医学会国庆十周年纪念文章。上世纪60年代,很多医院在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时,颜老都积极参与,多次在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参加会诊,指导治疗,深入探索。1 N- t8 c2 ]. r; P
1958年的中医政策,使中西医团结合作,掀起了广大人民的献方运动,使过去一些不能医治的疾病也能得到治疗。当时高血压已成为临床工作中常见疾病,虽然其病因病理研究有很大进展,可是理想的治疗药物未得到解决。颜老和同事曾连续以茯苓、丹皮临床观察,效果皆不满意。在献方运动中,颜老们在民间单方中选用了车前子单味药治疗高血压,观察疗效满意,后又发表了《中药车前子治疗高血压临床初步观察》论文。同时,颜老还开始中医治疗肾病进行研究。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肾阳虚、肾阴虚、湿热型、瘀滞型、低蛋白水肿、尿毒症、肾性高血压、蛋白尿、贫血、血尿等分别列方用药。还对激素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激素不适宜于阴虚或热性病患者;知母、甘草、生地可以抗柯氏症,用全鹿丸或右归丸可以代替激素等。" |3 l7 \1 }  T- O; Y5 N/ y) h
鉴于上海市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科突出的科研及临床业绩,铁道部特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批准成立科研小组,由颜老任组长。医院将内科一、二病区均改为中西医结合病房,并补充了陈舜儒、余怀勤等医师加入。
% _. {' }! D2 ~, C6 f0 T" ~* `正当颜老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颜老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迫停止诊务,下放到“五七”干校锻炼。在“靠边站”的十年中,劳动异常艰苦,除了肉体上的折磨,还有不断的批斗和精神上的打击。在那“横扫一切”的年月里,他家三代行医积累的医案、秘方被毁龄一旦。面对磨难,有人逐渐消沉,有人却能从中汲取力量,颜德馨就是后一种人。就在那些痛苦的岁月里,颜德馨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深夜,家里常常响起轻轻的敲门声,一些病人找上门来请他看病,他们只知道他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来求医的,有工人、有干部、也有职工家属。有一次,造反派在门诊大厅批斗颜老,诬蔑他是“卖狗皮膏药”的,此时好多病人马上反驳道:“你们不要瞎讲,我们就是相信颜德馨!”还有一次,颜老在路上行走,突然一位行人走到颜老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颜老,是您救了我啊!”病人的支持给了颜德馨极大的鼓励,他想,既然人民信任我的医术,我就应该给广大的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他那伤痕累累的心灵得到了安抚,其献身祖国中医事业的决心益加坚定了。他明白了:病人需要我,技术不能丢,为患者解除痛苦的权力是谁也剥夺不了的。于是颜老白天劳动,晚上静心研读,反复浏览《儒门事亲》、《血证论》、《医林改错》、《类证治裁》、《医门法律》等经典医著,潜心医业,思考总结既往经验。 “人所欲为,譬如穿池;凿之不止,必得泉水”,这段艰难经历使颜老对中医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I: R0 i- G; N8 K
全国中医第一楼3 g, u! j% R6 f/ ~# k4 D; v% f6 m
文革结束后,颜老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开展中医科研及临床研究。在颜德馨看来,中医要发展,已不能满足於搭搭脉、看看舌苔,而必须建筑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要有适合的土壤,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中医。为改善中医科研条件,颜老萌发了建造中医楼的想法。为此,颜老多方呼吁,积极筹划。为募集资金,颜老还捐出了家传的十余幅字画,并曾8次往返奔波于北京铁道部与上海之间。! f  ?! L1 @2 j) P2 P
终于在1991年,全国中医第一楼在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落成,成立典礼于11月28日隆重举行,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傅志环,上海市卫生局施杞副局长、著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夏振亚等各界代表百余名参加了典礼大会。该楼为3030平方米的五层建筑,设有12 O张中医病床及资料室、实验室、电脑室等设施。同时建成的上海铁路中医技术中心设在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楼内,时任铁道部长李森茂亲笔题词“铁路中医技术中心”。中医楼内中医实验室设施先进、仪器一流,中医病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底楼中药库品种齐全。依据著扎实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各种实验仪器,颜德馨带领中医科开展了更加深入的医学研究。原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的中医科研人员、医生和研究生都会永远铭记颜教授的功德。
4 p. v% H% v% O3 |后来,这幢全国中医第一楼成为全国铁路系统的中医技术中心,颜老曾在此为铁道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举办多次学习培训班,为弘扬祖国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有一次,一位来自北京的中医科主任,见到有这样功能完备的中医楼,联想所在医院中医科床位不断缩减的情况,不仅感慨万分,澘然泪下。
: M3 X2 y$ _* [; O为适应铁路中医工作的开展,加强中医队伍的技术培训,进一步继承老中医丰富学术经验,颜老还组织创办了《铁路中医》杂志,为各级医师建立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交流中医科研成果的平台。许多医师从中汲取知识经验,获益匪浅。
% C1 w' }; J4 ?( N, c; F  u% q* r颜老为铁路中医事业的发展竭力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鉴于颜老为铁路卫生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2004年,中国铁道学会评选颜德馨为“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卫生学科带头人”。颜老一生获奖无数,但这一奖项在颜老心里却是最为弥足珍贵的。# r, u5 F: ?0 a5 F( I
谙熟医理 法中求法6 h: m- V* P  L
总结这几十年的临床实践,颜老逐渐发现各种疾病都与气有关,尤其是久病、怪病等疑难杂证。虽然颜老从小崇拜父亲的成就,但通过长期观察发觉父亲的健脾学说不尽完美,父亲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亦为诸病之源。但事实上诸多疑难杂证并非源于脾胃而是源于淤血。为了寻找理论依据,颜老和同事曾对565例疑难病症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实验,结果证实这些病人都有血瘀阳性指征,经治疗好转后,实验室指标也相应好转。于是,颜老深感“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临床意义重大,由此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新观点,进而提出了“衡法”的治疗法则。& B% A7 I5 C4 @  z8 w0 M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曾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理论,这在当时对继承总结中医治法起了推动作用。但沿袭至今,中医治疗学已大有进展,“八法”已不能包括中医所有治法。颜老认为人体气血循经而行,环流不息,濡养全身,若因各种原因而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瘀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瘀。瘀阻脉道内外,既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又干扰气机正常出入,以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衡,遂疾病丛生。“衡法”即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气血,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平衡阴阳,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所谓“衡”者,《礼记&#8226;曲礼下》谓,“大夫衡视”,犹言平。《荀子&#8226;礼论》谓:“衡诚悬矣”,系指秤杆。可见衡有平衡和权衡之义,能较全面反映其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作用。王清任曾谓:“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在治疗上,“衡法”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辨治各种病证,以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等药味为主,或从气治,或从血治,或气血双治,处方用药当多从“通”字着眼,以调气血而安脏腑为治疗原则。可归纳为10种配伍方法,灵活运用,疗效卓著,适用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种疾病,尤其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效验。2001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颜老作为该中心学术带头人,目前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1 f9 G1 s3 h
临床根据“衡法”治则,采用活血化瘀法常能治疗疑难杂症。1986年1月20日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一则医案。有一19岁少女从小患左上肢血管瘤,左手背、手指、前臂肿胀、疼痛、不能劳动。左前手臂周径为39厘米,左手背周径为28厘米,青筋暴露,需着袖口特大的衣服。X片显示:左前臂及手背血管瘤,尺骨中下段增粗,尺桡远端关节脱位。院外会诊认为已无法保留,拟予截肢治疗。颜老用清热化瘀,软坚清瘤之法治疗,二年后左前手臂周径缩小为26厘米,能穿着普通衣服,避免截肢,恢复劳动力,分配在某无线电厂工作。; H' h, N$ g8 j9 H, ^$ S7 w
又如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22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5克,白细胞2800/立方毫米,网织细胞0.1%,骨髓穿刺结果:骨髓部分抑制。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齿衄,巩膜及眶周色素沉着,脉细缓,舌淡红,苔薄腻。一般认为是气血、肝肾的亏虚,而颜老认为乃因瘀浊胶滞,而使生化无权,应先以宣畅气血为第一步。处方用的全是活血化瘀之品,七帖后,红细胞310/立方毫米,血色素8.3克,白细胞5000/立方毫米,血小板8000/立方毫米,又服21帖后获致缓解。
% g# \- ~; f, ]0 C2 W运用衡法出奇制胜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应用温阳活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使不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减少硝酸类药物剂量,有些患者甚至停用西药。如王某某,女,60岁,冠心病心绞痛频繁发作1年余,经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改用温阳活血法1月后,心绞痛基本消失,以往所服扩冠药也逐渐减量。颜老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介入疗法后再狭窄,为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徐某,女,海外华侨,因患冠心病回国做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依然频发,经用上法后心绞痛明显减少,活动后也不发作。* R" T  v) I; L  J: V
以上许多医案都被收载于余所著的《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8226;颜德馨卷》等书中。这些临床经验还转化为科研成果并通过科研鉴定,多次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
$ @  Y* u2 {9 k: r% `& K. @" A后来,颜老又将气血学说和“衡法”治则应用于抗衰老领域。颜老认为衰老的本质为气血失调,气虚血瘀,其中“虚”是现象,“瘀”是本质,“虚”是归宿,“瘀”是原因。因为任何一种病因和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首先出现气血失和,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存在,气血失去平衡,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化功能受损,脏腑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加重气血失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腑功能衰老以至死亡。且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阻滞,形成一种“虚实挟杂”、“气虚血瘀”的局面。& `7 `6 F3 l, W( _% b# x  |
所以,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要因素,欲谋长寿之道,必需消除导致衰老的因子——瘀血。消除瘀血最妥善的方法是“固本清源”,清源者正所以为了固本,固本者也所以为清源服务,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瘀。临床所见,人体进入老年,都有明显的瘀血存在,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都是典型的瘀血体征,而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血病理的体现,也是最常见的导致衰老和致死的原因。经过临床证实,应用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能治疗许多传统上认为是“肾亏”的阳萎、脱发、耳聋、眩晕等等,也可反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1989年,颜老主持的“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提出了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新观点,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曾刊载于人民日报头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该科研成果摄成《抗衰老》科教片,曾向全国放映,反响热烈。
, P, s7 m7 \* f; B5 i1 n抗击热病 中医尤效
  _, N. {+ W( a5 b3 d& t6 \急性热病是指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病,常见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笔者为孟河马培之学派传人,先太师贺季衡以善治温热病而著称于世,其用药多有独到之处,收效特著,使颜老深受其益。如三石汤之退热存阴;薄荷与石斛同打、豆豉与鲜生地同用,辛透与甘寒同用,透邪而不伤津;玉枢丹之内服外敷;辟瘟丹治湿热交蒸;桂枝龙骨牡蛎法之治阴阳离决;四磨饮子在温热病之应用以及洋酒白兰地内服外敷,因证施治,均有独到之处。2 R% C1 |0 Y1 C/ L2 C/ U1 d* s
对于热病的治疗颜老主张卫表先汗,注重透邪,倡导寒温并用,创羌英汤(羌活、大青叶、蒲公英)发汗退热,投之辄效;邪入气分,传变速,变化多,治疗需审度时机,或通腑,或化湿,或泄热,或化痰,及时杜其发展;病入营血,重在清营泄热,药用鲜生地、鲜菖蒲、大青叶等,如有血瘀征象,参入化瘀之品,其效益彰;热入血分,伤津耗阴,疾病后期保阴尤需重视,取皮尾参、麦冬、芦根、竹叶、鲜石斛等,常可使气阴得复。对于里热始盛者,即用生石膏,剂量宜大,因为急性热病的主要病机是:毒随邪入、热由毒生、热毒相搏、瞬息传变。石膏能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热势的蔓延。石膏用量可达90克至250克,热淫所胜,非此莫属。
6 z7 i3 U2 y" n* [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流行,中医药学在与非典的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颜老有幸亲自参与这一特殊战役,特别在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治疗中,颜老发挥运用贺太师之经验,获得意外之效果。颜老认为“非典”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流行区域不同、患者体质差异以及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因而不尽相同,所以必须“有是证,用是药”,坚持辨证论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早期注重透表、宣达,逐邪外出,慎勿失表。方可选银翘散。病将由表入里,则用麻杏石甘汤。中期重视兼邪的论治,如痰、瘀、湿的治疗,提倡用葶苈子清热豁痰以治疗呼吸窘迫。生半夏也为习用之品,其经验表明生半夏与生姜先煎30分钟,非但无毒,而疗效远胜制半夏。活血化瘀则有助于炎症的吸收,如清热化瘀之赤芍、丹皮、丹参等。对“非典”发病中产生的肺纤维化,则倡用化瘀软坚法治疗,认为虫类搜剔之品可获一定疗效,药如生蒲黄、穿山甲、生牡蛎、海藻、昆布等。治湿则赏用苍术,量常用至15g。并多配伍黄连、厚朴、菖蒲、佩兰等品。若正治不效,可试用旁治之法,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虽不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症,也可用五苓散旁敲侧击。后期则需根据邪正相争的变化而扶正以达邪。湿盛者多易伤阳,热盛者多易伤阴。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益气养阴,清热化湿,用于后期患者多能中的。若阳虚厥脱,当机立断选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两虚厥脱则宜生脉注射液。实践表明这些经验和方法在治疗“非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s4 _5 n" _' q7 L( R0 o4 t7 A1 [$ }2004年2月吴仪同志在全国中医药会议上,肯定了中医在抗非典工作中的成绩,要坚持继承创新,决不能丢弃好的,也不能拒绝新的。中医诊治急性热病是个宝库,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日中青年中医由于种种原因已很少接触到包括急性热病在内的急症,但非典的教训告诉我们,完全有必要培养中青年中医师处理急性热病的能力,并将一批具有较好辨证论治水平的中医师组织起来建立中医治疗急性热病应急网络,全面介入,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m' v1 B2 z% T6 U
一个观点 三个倾向
/ t% B3 j$ h8 L2 V# O常有青年医生询问颜老诊治之诀窍,颜老认为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既要遵循“整体观点”和“辨证施治”原则,又要力求用“一元论”的观点分析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及其在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症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确定治法和用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或许诀窍就在这里。高明的医生,贵在审证明而用药准。然而,人体多奥妙,脏腑不能言,正如张机所说:“人禀五藏,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然凡病情复杂、隐蔽、或多方面相互牵涉时,必须有一个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症状,而其它症状都是随着这一症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这一症状的转变而转变。“一元论”思想的根本特点是从现象的不同组合来判断现象系统征候的特异性质,临床思维渐进的踪迹,基本上先有演绎,再有归纳,其中互贯着“一元论”思想。“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里病机分析是为医生提供症状间相互联系和寻找到起决定作用症状的最有效方法。曾治疗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时神昏谵语,实验室检查蛋白比例倒置,钡透示食道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诊断明确门脉高压症。经输血、中药治疗,出血遂止,旋即出现高热、浮肿、腹水、并迅速加剧,空腹血糖13.8mmol/L,用保肝、降糖、利尿、放腹水等综合治疗,病势有增无减,会诊时已腹大如瓮,脐凸足底平,奄奄待毙,总的印象是实不耐攻,虚不受补。用东垣天真丹出入为方,轻补缓攻,立足于助气化、展气机、药后颇合病机,二便畅利,腹笥渐松、精神、胃纳转佳,改从丹溪大温中丸法启脾阳,逐凝聚、宣经气、利腑道。连服43剂,腹水消失,血糖初平,肌肉渐充,一改枯索之态。又治一遗尿患儿,多夜间遗尿,在顽皮或兴奋后发生。曾2次哮喘发作,均使用平喘喷雾剂治疗,未找到过敏原。胃纳一般,大便偏溏,有时夜间盗汗。颜老认为肾主二便,遗尿多责之少儿肾气未充,阳不用事。加之遗尿多年,便溏溲清,面色不华,显属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复患哮喘,故从“一元论”观点出发,认为二病同出一源,当责之肾气不足。方用巩堤丸合玉屏风散,用之取效。由此可知,每一种症状都有一定临床意义,而真正能反映这许多症状本质的乃是三焦气化失司,而并非是脾虚或水湿内停,若一味补气健脾必致壅满更甚,一味逐水又将耗气伤正。从症到到证候的认识是中医系统辨证的结果,症与证本质之间的联系,全靠一元论思想统率,攻克主要矛盾,其它便迎刃而解了。' l$ `& _/ j7 ~3 B
颜老从医70余年,诊治疾病数万千,于临床治疗中摸索出三条思路,颇有收获,今向同道供一得之愚,述之如下。其一为“振奋阳气”,阳气之与人体强弱有密切关系,对久治不愈的证候,辄加附子,往往能获取意外效果。曾治一肾小盏结石患者,已服中药数百剂,专科医学认为其结石嵌顿,部位属不易移动处,非手术绝难奏效,但患者体气赢弱,不愿手术,遂一反常法,投温阳利气、排石行水,用附桂石苓汤加莪术、王不留行,7剂后排出黄豆大结石2枚,复查肾盂积水消失,肾功能恢复。盖取气化不及州都义,其效如响斯应。其二从“血为百病之胎”立法,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攻克疑难杂证,亦多殊功。王清任讲“气通血活,何患不除”,唐容川谓“一切不治之症皆因不善祛瘀之故”,征诸临床,确有至理。曾治一持续3年不愈之呃逆患者,遍用常法不效,投通窍活血汤2剂而瘳。其三谓“脾统四脏”,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皆赖脾胃之转输水谷精微,脾荣则四脏皆荣,脾衰则四脏俱衰。有一老年患者久病内脏下垂、低钾症、肺气肿、备尝补肾、补肺、补脾之药、终鲜有效,遂于前医方中加入苍术、升麻、荷叶、粳米、颓象一举而振。于是得出结论:实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四季脾旺则不受邪。1 Y( _& F7 d1 y& f9 A- _0 F
膏方经验 以供参考4 i9 K/ f. U: X
在冬至到立春之间服用膏方进补,是颜老国人民的传统,在江南特为盛行。孟河派处于鱼米之乡,尤多问津。家父为马培之再传弟子,颜老少时曾经涉猎,后负笈申江,随秦师伯未,专攻进补之道。
; m' o; M# l6 k1 K4 I膏方俗称膏滋药,是将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再加辅料而成的膏状制剂,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多种作用。膏方一般由三十味左右中药组成,服用时间较长。因此,制订膏方更应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即应该根据病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目的。颜老的经验是:4 ^2 _) ]* x3 u6 J4 G
1、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  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医家应从病者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分析其病因病位,正气之盛衰,病邪之深浅,探求疾病之根源,从而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这套理、法、方、药的中医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病者服后,肯定弊多利少。- @, x/ l9 O8 b, `
2、分析体质差异,量体用药  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导致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体质每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异,故选方用药也不尽相同: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活血行气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理气之药;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本品,十四岁之前以健运脾土为主,十四岁之后也仅宜六味地黄丸之类。先师秦伯未先生开膏方,总以白术﹑山药为君,先严亦鲁公不轻易为孩童开膏方,偶尔为之,也不过以南沙参﹑白术加六味地黄为主,均具法度。
: y+ y% L4 w" P4 E& z% y3、调畅气血阴阳,以平为期  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最基本的主体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由于脏气渐衰,运血无力,而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对此若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行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理气活血之品,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
( O5 ]( X& x/ t' l; O4、运脾健胃,以喜为补  膏方内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粘腻难化,若纯补峻补,每每会妨碍气血,与健康无益,故配伍用药,至为关键。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谓:“胃以喜为补”,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言补,故制订膏方,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一升一降,以升清降浊。临床尤其喜用苍术一味,其气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粘腻之性,而起赞助脾运吸收之功。中医习惯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5 b/ z+ l/ @4 f
5、通补相兼,动静结合  民间常有以驴皮胶加南货制膏进补,造成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静药”,必须配以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临床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辨证选用“动药”,例取附子温寒解凝,振奋心阳;大黄、决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净化血液等,与补药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  4 W3 ?! T+ s! [" V, C( [' U
治学心得 寄奉后学0 r2 [  a/ [% x% e' d" [
从古至今,诸家名医治学方法众多,颜老体会最深的主要有四:
! m6 i( F& I! l' j) b- Y! ^1、创新必须与继承相结合:中医药学有著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还远远未被阐明和发扬,要在学术上有所创新,首先必须立足於继承。颜老不同意一谈继承就谓之守旧,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现有科学的发扬和延伸,丢开中医的理论体系,去侈谈发扬中医,无异是舍本逐末。要认识和发展中医,首先必须学习它,研究它,了解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及其内在规律,决不能凭主观臆断而斥之为糟粕,只有通过探求未知使之成为己知,才是正确的治学方法。颜老根据自已学医的实践,把继承方法归纳为“猛火煮,慢火温”六个字,所谓“猛火煮”,就是强调要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通过泛读强记,打好理论基础的根底;所谓“慢火温”,就是读书学习一定要独立思考,反复研习,学习前人的著作,决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必须深思苦悟,才能有所收获,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颜老常要求学生在学习古代医籍时,不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要多开动脑筋,多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分清瑕瑜,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X# N  X6 R7 Z1 Q9 U3 F2、理论研究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多读书能扩大视界,开拓思路,多临证则能辨别是非,增长学识,因此只有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创新。颜老自幼跟家父学医,以後又在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博览了众多的先贤名著,还先後向徐小圃、秦伯末、盛心如等名家请益,从医70馀年,始终不渝地坚持参加临床工作,由此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学术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在临床实践中酝酿新理论,新观点,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例如中医素有“百病皆生於气”之说,但颜老在临床上却发现诸多疾病与血瘀有关,尤其是一些久病,怪病息者都有明显的瘀血指证,通过临床观察及甲皱循环、血液流变性等实验,证实这些患者确有瘀血存在,於是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论点;我根据“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说,验之於临床与实脸,发现活血化瘀疗法确能改善机体内环境,消除体内积瘀,纠正脏腑虚衰,使机体由不平衡状态达到新的平衡,因此提出“衡法”理论,并以此法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疗效。
( t. X. p4 q( [0 T, q0 G3、科学研究必须与中医特色相结合:数十年来,颜老参与主持了多项科研工作,如《瘀血与衰老的关系》、《怪病必有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衡法冲剂对久病、怪病的疗效观察》、《消瘤丸治疗血管瘤的临床研究》等。颜老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药学是一门具有传统特色的医学科学,有著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具体表现在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辨证论治的完整性,理法方药的系统性。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能否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发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是其成败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实验室到实验室的脱离实践的做法,坚持选择符合中医药学特色的实验方法,借助这些实验方法来阐明其医理进而对传统理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瘀血与衰老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工作就是从发掘中医特色开始的。当时纵观文献,论述人体衰老均谓脾肾虚损所致,但颜老与科研小组却发现人体进入老年後,普遍出现皮肤粗糙,巩膜混浊,舌质紫暗等瘀血现象,一些常见的老年病的发病也都与瘀血有关,结合中医的气血学说,素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正平,长有天命”之说,于是大胆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在于气虚血瘀”。经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等一系列研究,证实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为延缓人体衰老提供了新的途径。
! {7 O% S  {8 q3 C4、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中医学流派众多,应善于学习历代各家之精华,不论派别,兼收并蓄,取诸人之所长,去诸人之所短,绝不应闭门自守,有门户之见。为医者,自当谦虚谨慎,牢记“满招损,谦受益”之古训,事败不推卸责任,功成不掠人之美才是。
, k% b: U/ f$ V! q, V0 z6 \+ {! T7 H结语7 G' k& y) C5 l! ^6 q4 ]
回首歧黄路,悠悠七十年,人生有涯而医无涯。中医学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颜老的感触是:要学好中医,首先必须要有献身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决心,志不坚则智不达,如果对一门学问没有信心,又怎能学好它呢?其次学医要边读书,边临床,既要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又要具备开拓思想及实践创新精神,要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的治学态度,刻苦专研,锲而不舍,如此则临床疗效必能得到提高,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愿后学诸君勤勉奋斗,实现中医学术的发展与提高。
  e6 T$ Z" u- `5 M- D3 v3 y' i" {- ^- v9 `

% E1 c$ K4 l( D/ H- R9 q: o/ d2 B( p% D2 b' I2 F

8 R( o. Q7 n% [& i' O5 T3 {# [(韩天雄 邢斌整理); S! s5 _4 R% l' B( @; I#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