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李同宪先生希望沟通中西医,他的理论构建值得参考
曹东义 发表于:2023-3-16 12:53:4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058
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
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
' [1 q7 Q6 `/ W3 K" z  z$ y
证态体系
$ T6 [% N# V) B- U4 {* r6 p9 Y- Y
# a# H- S8 H/ Z7 K4 y
李同宪
证,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临床类型类型。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在西医理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圆周率是个无理数,圆周与直径不可通约。这个无理数太重要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取其近似值,就能够实现直径与圆周的换算,圆的面积、体积以及各种分割等,才能够计算出来。中西医融合,就是找到这个无理数的近似值,实现中西医临床层次的融合与沟通。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或者圆周率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证态体系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一)卫分、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1、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2、太阳表虚-普通感冒证态
3、风温卫分-春季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4、暑湿表寒-夏季感冒证态
5、湿遏卫气-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6、燥热卫分-秋季感冒证态
7、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8、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9、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10、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11、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12、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二)气分、阳明病-典型期证态   
1、气分-Sepsis综合征  
1)热入气分-SIRS证态
2)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3)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4)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毒血症证态
5)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6)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证态
2、肺部感染综合征   
1)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2)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3)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咳血、鼻衄证态
3、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1)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2.痞证-胃肠炎证态
3.少阳热迫大肠证-普通肠炎证态
4.厥阴热迫大肠证-痢疾性肠炎证态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2)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5.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
3)黄疸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4、急腹症综合征
1)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悬饮-胸腔积液证态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2)肠腑不通综合征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4.脾约-便秘证态
3)少阳证-肝胆胰感染证态  1个证态
4)蓄血综合征  
      1太阳蓄血-盆腔感染证态
2.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3.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4.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5、痹症-风湿综合征  
1)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2)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3)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4)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5)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6、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1)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2)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3)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4)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5)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6)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7、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证态   
1)卫、表-感冒合并脑功能障碍证态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2.少阳里虚热陷证
2)气分-典型期脑器质性病变证态
1.热陷心包-脑感染急性典型期证态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三)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3、热盛迫血-DIC证态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6、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四)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1、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2、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3、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4、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5、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
6、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7、余热未尽-恢复期证态
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一)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二)水气病-水肿证态
1、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2、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3、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4、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5、石水-肿瘤性腹水
6、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7、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三)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1、悬饮-胸水证态
2、支饮-心衰证态
3、肠间痰饮(水走肠间)-腹水证态
(四)痰证-炎症证态
(五)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六)中风-脑卒中证态
(七)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三、脏腑辨证论治
(一)肺病症
风寒犯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风温犯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寒痰阻肺-慢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邪热壅肺-急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正虚喘脱-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证态
肺痨-肺结核证态
肺阴虚-1间质性肺炎证态;2肺结核证态
肺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肺痈-肺脓肿证态
-支气管痉挛哮喘证态
-呼吸困难证态
       (二)肝病证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肝阳化风-脑血管意外证态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三)心病证
心气虚-神经衰弱证态
心血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心火亢盛证:
心火扰神-焦虑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心火迫血妄行-剧烈情绪打击引起的出血证态
火毒疮疡-皮肤感染,外伤引起的败血症证态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证态
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证态
痰火扰心证-狂躁型精神病及急性中风证态
痰迷心窍-癫痫证态:
胸痹-冠心病证态
水气凌心证-心源性水肿证态
心阳暴脱证-心源性休克证态
(四)脾病证
脾气虚-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证态
脾阳虚-胃肠神经官能症证态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中气下陷-平滑肌、括约肌弛缓证态
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
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湿热蕴脾-非感染性黄疸证态
寒湿滞脾-生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炎证态
(五)肾病证
肾气虚-泌尿生殖神经官能症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肾精不足-发育、生殖功能障碍证态
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功能下降证态
肾阴虚-下丘脑垂体功能病理性升高证态
肾阳虚(阳虚水泛)-心力衰竭、醛固酮调节障碍证态
四、八纲辨证
    表证、卫分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里证-器官系统疾病的典型期证态
    虚证-功能性疾病证态
    实证-器质性疾病证态
    寒证  1  阳虚内寒;2  阴盛内寒
热证  1   外感发热-感染病发热证态
          2   内伤发热-非感染病发热证态
3   实热-器质性疾病发热证态
          4   虚热-功能性发热证态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假热)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里证、虚证、寒证为阴。大致如此。
证态体系衍化出【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中医治疗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西医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成为中、西医交流、沟通的平台。由证态推论出象态,为哲学层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哲学层次的融合,破除了中西医之间的壁垒,建立了新的医学体系,破解了中医经典之谜,圆满实现中国医学之梦。
    中医六种辨证论治,重要节点上的证170多个,在西医临床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形成170多个证态,从临床理论上完成了中西医之间的沟通。
) R5 A: j4 f2 Y# E; K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6 12:56:53 | 阅读全部
李同宪先生说
1 n( W7 P* N( o
: V0 V' J* i5 R1 Y) ^“肾主纳气”的西医解释
8 G/ l3 V: m2 S清代林佩琴的《类证治裁》一书中更具体地提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 气”。在临床上常见到久病或年老之人,由于“久病伤肾”或“年老肾衰”多出现呼多吸少、气息短 促的症状,这是由于肾虚而纳气功能不足所致。中医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原则是“发时治 肺,平时治肾”,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9 H( p; n- \$ ~7 {0 t2 S9 ?+ G- n
《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又说:“其本 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这说明,“积水”、“水气迫肺”而喘呼不得卧其根源在于“肾”。这是 一方面,而另方面,如果“肺气不足”、“通调水道”功能减弱,也可造成“肾主水”功能失常,出现 全身水肿,呼吸不利,喘咳痰鸣等症状。# Y7 W  i7 Q7 I& ^
肾内分泌功能对气体代谢的影响:第一,肾组织产生前列腺素E,具有扩张支气管,增加肺血循 环量及速度,有利于肺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的气体代谢。第二、肾球旁细胞分泌肾素,使血液中形成血 管紧张素I,后者在肺内通过肺毛细血管转化酶的作用,转化为生物活性强的血管紧张素n,使血压 升高,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外周血循环量,改善肺及组织中气体交换过程。第三、肾 组织产生的红细胞生成酶,是调节骨髓内红细胞生成和成熟的重要因素,它可增加血循环中红细胞数 量,促进肺和组织的气体运转。
3 }8 e& c1 X$ S6 S0 d6 y, c0 ~# `5 o“肾”功能包括现代解剖学上的肾上腺的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可 直接影响肾的泌尿活动(即肾主水的功能);雄性激素具有促进红细胞生成,增加血循环中红细胞数 量,雌激素有使组织中水钠潴溜作用,这些作用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肺及组织的气体代谢。肾上腺 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除了促进血循环,有利于肺和组织的气体代谢过程外,还具有扩张肺支气管,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增加肺通气量,改善肺呼吸功能。肾上腺素治疗哮喘是一明显例证。
$ V+ s4 y0 r* W/ U$ {- R) h( J总结上述,可看出肾(包括肾上腺)对人体的肺及组织的气体代谢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或它 们)可通过调节水盐代谢,改善肺及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红细胞生成,增加肺通气量等途径而影响 肺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代谢。这与中医所说“肾主纳气”相吻合。
* n! e: A2 ]% ?  d/ K呼气性呼吸困难是呼吸困难的一种,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听诊常伴有干 啰音。其发生主要与肺泡弹性减弱和/或小支气管狭窄阻塞(痉挛或者炎症)有关,常见于下呼吸道 阻塞性疾病,诸如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等疾病。肾不纳气与 呼气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一致,病因也相同,二者是一个证态。9 Z5 Y) l; \( f/ T3 u* T- Z( t
吸气性呼吸困难是属呼吸困难的一种,临床表现特点是吸气费力,重者常因吸气肌极度用力,胸 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各肋间隙明显凹陷,出现“三凹征”表现,常伴有干咳和 高调吸气性喉鸣。此种表现提示为喉、气管与大支气管狭窄与梗阻,如突然出现考虑异物阻塞(儿童 尤为多见)、喉痉挛、喉水肿;如年龄较大,逐渐出现,并进行性加重,则应考虑恶性肿瘤;如发生稍 快同时伴发热,则应考虑喉炎、白喉等。吸气性呼吸困难在**外伤中较常见,也可见于肺水肿、广泛炎症,与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不一致,病因也相距甚远。
) M. \( N% t9 u& O( A
; p. ^+ f) k) F, r% J* b) ~/ D' u2 v' b9 f
. l. s1 }. K4 h(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6 12:58:03 | 阅读全部
李同宪先生说+ j1 I' }6 j4 \: c, u- z$ U
, x6 \9 P6 z/ u6 P. U6 w; H
          中医理论自《内经开始》,至今大约与2000多年的历史。其基本概念,在不同的著作、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差异的。6 f$ g1 p9 Q& [7 X. t/ o, w( o+ r* ^/ d
          “元气”概念来源于哲学。“元气”一词,始见于先秦道家著作《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考《内经》中无元气之说。“元气”一词,《难经》引入医学,《难经十四难》“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元气”在《难经》全书中仅出现1次,而“原气”一词则出现了3次。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开始把各种气统一于胃气,一方面继承了《难经》”生气之原”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增加和强调了后天之气的成分,认为后天之气也和元气有关,扩大了元气的内涵。以至于明清,元气囊括先后天,张景岳把它分为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元气。元气成了人身之气的总称,可以分化成各种气。' l( L! }, p6 x
               在讨论“元气”的时候,要说明具体的是指那个时期?哪部著作里的“元气”?余类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6 12:59:45 | 阅读全部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简介
  h/ H/ q7 D5 @; ?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是《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与《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的合订本,二书关系密切,放到一本书里,便于相互联系、互参。, Q8 s0 n$ U2 Q/ J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诊疗专著,年代久远,文字古奥,晦涩难懂,导致历代注家众说纷纭,中医学者尚且心无定见,无所适从,与西医沟通更是个世界难题。我没有走“科学实验”研究的路,也没有运用训诂、考证的方法,而是把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一个证一个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逐条逐句,进行中西医对照、沟通。这是目前世界上的第一部,没有见到相类似的著作。; p7 R4 v& E0 K" M. l
              本书是中西医融合观系列丛书:《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中的第五部。第六部《温病条辨现代解读》正在撰写之中。
6 z/ U) r8 w' x- _( A          本书是在前四部书的基础上写成的,在阅读研究本书的时候需要参考前四部书的内容,不便之处,敬请谅解。4 U& h# F0 d' z7 E! P6 D! E
            本书适宜于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西医医生、全科医生参考。系列丛书可供理论界、哲学界、科学界、医学界研究。

点评

中西医融合观是世界观,方**。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顺利出版,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皆可运用让态体系破解其迷。推而广之,中国古代的所有典籍,诸子百家皆可大白于天下,而为世界人民共享。这是中华文化复兴之必由之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3-16 13:0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6 13:00:0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6 12:59( U8 L. z+ X" Y' T8 {$ R$ |' G: T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简介0 q6 k5 J3 B; h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是《金匮要略现代 ...
9 ]7 H) I7 {' j1 l0 V$ D
中西医融合观是世界观,方**。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顺利出版,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皆可运用让态体系破解其迷。推而广之,中国古代的所有典籍,诸子百家皆可大白于天下,而为世界人民共享。这是中华文化复兴之必由之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必由之路。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8 09:45:30 | 阅读全部
            五伦营卫
0 r9 u+ ]* p0 _4 Y0 o; S/ t7 l8 n) y6 r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y$ |0 F5 ?* M3 ~$ c
      3条+ v7 w) E, i% v4 Z
【原文】1 l, O& T$ {1 s& y- B2 ?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4 T# Z: P3 x9 R) ^7 i
  【讨论】3 S. b5 [. Q" g' ~- K: [& n% M/ V
《金匮要略》中风与脑血管病是一个证态;瘾疹与荨麻疹是一个证态;心肺中风与哮喘是一个证态。《伤寒论》太阳中风与轻型感冒是一个证态。这是中医常见的的几种风证。
4 s7 B/ u4 \: N+ s4 W( g《伤寒论》太阳中风,卫强营弱,卫强汗出,汗出则营弱。营与血浆是一个象态,营弱是指血容量血浆减少了。3 Y2 }, p" k1 F5 w" {
      本条“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此处不说营卫的强弱,而是营卫均缓。缓为缓慢、无力的意思,与弱近似。营卫均缓是指气血虚,即营卫气血均虚。在这种情况下外感风邪,“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引起的西医疾病即是过敏性荨麻疹和过敏性哮喘。
* J: x; g4 X5 D      “卫缓则为中风”是指过敏性疾病,卫缓不出汗;“卫强营弱,卫强汗出”为太阳表虚证。
2 |' M7 D- _% R4 l. H4 m      营卫均虚外感风邪,引起的中风是指过敏性荨麻疹与哮喘;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机是:卫强营弱。
3 o1 H+ q4 K5 e) F4 M. x. Q8 R( g1 J# o: Z
     有人说:太阳中风表虚证,病机是卫弱,卫弱了风寒之邪可以趁机而入!看起来符合形式逻辑,但是是不符合中医经典理论。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写了“卫强营弱是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机”,他一定考虑到了《金匮要略》中风证的病机与营卫的关系,前后不能矛盾。这是写原著的时候必须具备的素质,如果在一部著作里,前后出现自己都无法解释的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必然失败成为败笔。
* C1 l* C6 K+ ?. @, B& g     我们在学习中医经典的时候,一定要设身处地到古代的环境、氛围中,不能走马观花,按照自己头脑里潜移默化的西方科学思维瞎胡理解,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当做真理,甚至于信口开河:经典错了,历来所有中医人以讹传讹,都错了。唯我独尊,只有自己的理解是标准答案。吴以岭也是这种态度,他认为《内经》中的经络是错误的,历来所有中医人以讹传讹,都错了。他认为“经络分为经脉与络脉,络脉是血管,经脉是神经”。与现代的修正主义精英们一样,把私营换一个名字“民营”,资本家戴上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帽子,美其名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挂羊头卖狗肉,混淆概念,欺骗老百姓。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都不对,只有他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4 17:17:29 | 阅读全部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2 N' _' K$ K+ I3 c. a6 l" C
       
0 D' C' l6 w+ p3 j; ]+ n1、 中、西医理论体系与参考系
+ l3 o9 b; j* D$ V9 @. | 经典力学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对运动的描述却具有相对性。要确定一个质点的位置,或者要描述一个质点的运动都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彼此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这些被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当把参考系的概念引伸到医学领域时,中、西医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是相对真理,西医是相对真理,现代医学也是相对真理。病人是客观存在,患者就医时首先展现在医生(中医和西医)面前的是一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动态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此时病人只存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分别使用中药或西药,同一病理状态消失,病人痊愈,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一状态所产生的不同表述,是因为对同一状态使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尽管参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内在的联系,可能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参考物。对病理状态(证)的表述,中医采用的参考系是脉象、舌象、症状和体征;西医采用的参考系是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检查,包括各种化验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及遗传学诊断等。可见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1 A5 D9 N; k! }8 y% {
在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处于一定阶段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因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医务人员赖于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感受。体征是医生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中医和西医对于同一症状及体征的表述,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例如:发热、恶寒、腹痛、恶心、呕吐、咳嗽、昏迷、瘫痪、压痛、包块、黑便、黄疸、红肿等是一致的;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医的痞塞、厥冷、脚挛急、脐下悸、身热不扬等,西医没有这类描述,但是可以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厥冷是指四肢发凉、脐下悸是指腹部肌肉跳动、脚挛急是指腓肠肌痉挛等。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可以对常见症状及体征规范化,这样中、西医有了统一的参考物,各个证态才能规范化,中、西医的融合才有可能。
: V/ K. H' p# Y# a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已被许多学者论证。不可通约,按照库恩的说法,是指“能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因而在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是没有的”。就是说,二者“没有共同的量度”。没有用来判定其优劣的一组共同中性标准。从两种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看世界,得到的印象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正是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理论体系都是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集合。“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最大的困难仍然是理论上的……首先是概念上的”。在临床医学范围内,诊断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疾病的诊断在概念的系统流易中形成,在判断的辨证中确定,在推理的绵延演进中告立。这个诊断逻辑过程及所遵循的逻辑原则中、西医是一样的,应当充分认识到的是概念的移易是在自身的概念系统中进行的,一般地说从西医的概念中是移易不出中医的概念来的,反之亦然。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以致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对同一病人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
+ C5 [6 }) U6 }2、中西医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 D) x5 f' j( `3 ?
科学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当今各类科学、各门学科、各种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科学界如此,同属医学范畴的中、西医在本质上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理由不融合,事实上早已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只是在理论即概念体系上没有融合。恩格斯说:一切差别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那么,在中、西医理论即概念体系之间是否存在中间阶段、中间环节?有无共同参考物?能否创造一个中介概念体系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成为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西医之间存在着中间环节、中间阶段,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证态概念体系是二者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能将中、西医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能使中医体系中的证与西医体系中的病理状态逐点融合,使中、西医的概念通过证态这个中介实现相互移易,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中,对中医外感热病学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一文中对证态的属性作了初步探讨,可以看出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成为中、西医的中介概念。在《热实结胸证再探讨》一文中论证了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内科急腹痛与痞证及小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与肠梗阻、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等,都具有相融性,这些证态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感染性急腹症。我们还论证了感染病中的水电解质紊乱诸病理状态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外感热病中的厥证,按照《伤寒论》的定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其实质是组织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其中寒厥诸四逆汤证与低血容量休克的微循环障碍时相变化一致;热厥与感染性发热一致;蛔厥与蛔虫梗阻胆道引起的神经性休克一致;痰厥与消化道积食、食物中毒一致;气厥四逆散证与消化道慢性疾病致营养不良性低血压一致。这些证态构成了一个中介概念体系,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逐点沟通并融合。+ p! Q2 P4 @9 [6 U2 E" L
3、中西医治愈标准的重新定义5 ^8 e2 l) z% e% T" g; Q- n( z& b
症状和体征也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中、西医的标准也不同。中医注重于症状和体征的消除,西医更注重形态学及可测量指标的正常。如扁桃体炎,西医把扁桃体摘除即认为治愈,而术后出现的咽干、咽痒、干咳、咽黏膜慢性充血等则不予考虑;中医则认为疾病并未治愈,而且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再如食道癌,中医药可使症状缓解,认为有效,西医则认为无效。所以,中、西医都有不足之处,都是相对真理。如果把治愈标准定义为:病理形态的消除、可测量指标正常、症状和体征的完全、永久消除,中、西医就有了共同标准,这个标准符合现代医学摸式。这个标准还能使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机融合,例如,对扁桃体炎的治疗,在手术前使用抗菌素或/和中医药治疗,手术后使用中医药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具有普遍意义。& L" @: f9 S8 p( n) d! G) x

; ?, v0 j1 S8 f" Z: j6 F4 B6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5 07:59:33 | 阅读全部
                究竟什么是中西医融合
; m8 r$ {4 Y) f7 A" t; \' p! i
: p2 S/ G  `# a+ a) x9 x" O- Q& M(一)从参考系说起。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螺旋(波纹)形。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
) d/ N9 v: H9 w  [- E
. W/ y3 m  L$ u8 |; ~) S9 [) F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 M5 m' [8 k7 W* j$ f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1 a, k+ \1 n. z9 \# w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N( d2 z6 I7 X# d' H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y0 _' M* T2 u! m5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y% Q9 W, l: k; Z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 L$ V" Y, d, V9 I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0 e- b% V3 K$ G4 R5 D( U* r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P! Y, A/ ~! z: e评论:0 j2 k: c3 t3 D; w5 O! y) J+ L
对影成三人,我舞影婆娑(零乱),李白看来,月亮可以随着诗人的醉态而徘徊运动,影子随着诗人的醉态而零乱,都是以诗人为参照物,观察到的月亮、影子的实际运动。如果三个灯光照着一个人跳舞(而不是一个月亮),三个影子就零乱的不得了了。7 h+ f' H! ]2 W' t6 [
同一棵树,三个灯光从不同的方向和高度照射出三个不同的树影。从不同的方向与角度看同一个事物,得出的结论(影子)是不同的。2 a+ Q9 W" G" H
' \' T5 {1 [" {' s4 X2 P
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中西医对于人体及其疾病的认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产生了不同的认识。6 c7 o9 F. e' l5 z: [1 x

+ w' p% c8 P/ D2 I6 n(二)人类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与三个客观世界7 F! U9 g9 _! P. d; Q
从我们认识世界的顺序来说,“客观存在的世界”有三个:2 v& Y8 o& ~3 s+ g# p- p
       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世界、精神外化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的社会世界,而不单单是自然世界。自然界分为:无机界与有机界。: ]% }- ]* Z6 d3 }( ]% B) N# G
       我们头脑中的“客观世界”,即被我们认识了的世界,称之为:意识、认识、理论、经验、思想、信念等等。在头脑里的认识过程,就是思维。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取象比类,直觉等等。思维以及思维的结果,又称为:主观世界。
! R' }& N  e: ^1 W       运用符号(文字、图形、语言、音乐、艺术等等)表述出来的“客观世界”,即类、概念、理论、真理、道、客观规律、法则、公式、定理等等。语言文字符号是对于头脑中的思维过程的延续,帮助大脑记忆,进行逻辑思维,诸如:推理,演绎,公理,公式,定理,模型,军事地图,作战沙盘……等等。
0 a  B! H( x% P3 C* w把我们头脑中的客观世界(我们认识了的客观世界)运用符号诸如:文字、图形、概念、范畴、理论、语言、艺术等等表述出来的时候,运用符号表述的客观世界与头脑中的客观世界又有了差别,例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符号不可能等同我们头脑中的客观世界。例如:我们用眼睛看到的“象”,是三维立体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四维意象,而运用文字,符号表述出来四维客观世界确是平面的,只可能是二维的,这就是主、客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5 v6 y. {& S6 e% y2 }) ~      还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 @0 v4 v% \; v- g0 P2 n       因此,真实客观存在的世界与运用符号表述出来的客观世界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很难评估。/ i0 k1 c! f$ k" o4 l
概念、规律、认识、理论、真理都是运用符号表述出来的客观世界,它与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出现的差异,就是造成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造成了理论的相对性、时代性。理论的相对性是指: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相对应的适用范围,出了这个范围,他没有任何用处;任何理论都不能够完全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所有问题,总是有例外;因此,任何理论都需要不断地完善与补充、修正。其时代性仍然是相对性,指的是:任何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任何理论都可能出现错误。
7 ?  I  |6 m/ N/ k2 v    符号、概念(名)与真实的客观存在(实)的关系,名,指名称、形式、概念。实,指内容,客观事实。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是“名与实”的关系,“名与实”相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首先是必须名与实相符,不相符,就不能分类,就不能认识客观事物与客观世界;其次要看到“名与实”不等同。因为“名”是符号,“实”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二者之间存在着人类大脑的主观认识过程。
2 Y- l) Z( V% U8 [   (三)“名实相怨”
  H4 y- k1 u' O2 h  ?- J9 k5 [9 I“名与实”之辨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为建立大一统理论做准备。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转型、过渡时代,知识大爆炸,大数据时代,旧概念不能容纳新的事实,旧概念的定义被冲破,概念的新定义还没有出现,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概念的确切定义是什么,概念混乱,即“名与实”不相符合,急需要规范概念,建立统一理论体系的伟大时代,一个进行概念、理论融合、规范的伟大时代。
8 R% ~, O* b* N8 q  G“名实相怨”与库恩的科学革命前后同一概念(语汇)的不可通约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就是矛盾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质变的转折时期。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肝与肝脏,心与心脏……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就是“名实相怨”。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融合以后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医学理论,正是库恩的科学革命。. E4 Z4 ?# }3 W! c* k- w
中医理论发生、发展了2000多年,至今仍然傲立于世界,与西医并存,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本质、内核是正确的,是真理,当然是相对真理,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自信,中医理论是2000多年的医疗实践证实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的并存证明了:1  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相对真理,否定了真理只有一个的机械唯物论;2  不经过自然科学或者未采用西方科学的方法,也能够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发现了西方科学没有发现的医学事实与规律,诸如:经络,肺与大肠相表里,命门之火等等,否定了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真理、科学方法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方法的科学主义唯科学论;3   纠正了解剖结构决定功能的机械唯物论。4   把近代西医、传统中医同时升华为现代医学,为未来医学的理论构架打造出顶层设计是可行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一个与“科学认识”不同的世界。只有充分认识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与真理性,才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
- g, ?, m. B+ `3 f% ~$ R+ o8 Y(四)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统一论) N& j7 e  x, g
“不可通约性”概念是库恩晚年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库恩主要将科学变化的途径与两种变迁方式进行比较。一是与语汇的变化相比较,另一是与一定形式的进化理论比较。在他的“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一文中,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与语汇变化的模式非常相似。古希腊有由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所体现的自然语汇,另一方面,近代早期的欧洲人有另外一种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语汇。两种语汇当然都有“运动”这一平常的概念,但是“运动”在亚里士多德的语汇里与在牛顿语汇里却大不相同。确切地说,每一种语汇里的“运动”都有无法翻译为另一种语汇的因素。因此,在这一比较中,“不可通约性”即意味着“不可翻译性”。中医学中的藏象、证与西医学中的器官、疾病,具有不可通约性即意味着“不可翻译性”。5 _  H8 s0 ^( B6 B8 {7 `, i, M: l
一个系统内的两个要素,只有具有不可通约性才能把他们区分开来,必须具有可融合性才能成为一个系统。中西医同处于医学这个系统之内,所以他们必须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
  s) ^% C2 G3 H1 ?% J8 a不可通约性来源于数学中的“不可通约量”。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在研究1和2的比例中项时(若1:X=X:2,那么X叫做1和2的比例中项),怎么也想不出这个比例中项值。毕达哥拉斯学派用归谬法证明了,这个数不是有理数,它就是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
0 I/ H7 u9 S) U" S7 j7 E, u% J/ a9 W(五)如何实现中西医的融合。7 x8 S+ v4 D+ ?6 m1 p
    圆周率是个无理数,圆周与直径不可通约。这个无理数太重要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取其近似值,就能够实现直径与圆周的换算,圆的面积、体积以及各种分割等,才能够计算出来。中西医融合,就是找到这个无理数的近似值,实现中西医临床层次的融合与沟通。
7 |* M% z. N, E9 M8 v地铁与地面公共汽车不相交,汽车不能在地铁上开,但是二者具有许多共用车站,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变换、交替乘坐地铁与公共汽车,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达到目的地。共用车站就是中西医融合,170多个证态,能够使得中西医在临床层次达到相互沟通。
, m2 r; A- l1 R# M2 ]: w古代琴谱,即就是减字谱,现代人不可能认识,只有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人才能够看懂,并且翻译成简谱或者五线谱。中医经典相当于减字谱,《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温病条辨现代解读》就相当于简谱或者五线谱。
5 ]' r. H1 b, Y/ W" }5 \8 I2 e* [     打虎上山,把西方交响乐与京剧融合在一起,天衣无缝。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等样板戏,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嫁到非洲,把热情奔放的非洲传统音乐与中国缠绵的感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实现了中国与非洲文化的融合。电子音乐把中国古代音乐与西方音乐融为一体,创造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天衣无缝。这就是中西医融合的明天,天衣无缝。7 R) _1 w' i8 ?
(六) 理论创新就是选择一个新的参考系,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成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W9 d* I! q3 u5 n5 I" H
          理论体系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一个理论体系有一个原基概念,由此派生出二级概念、三级概念、四级概念,以次类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思维过程,往往由语言、文字等符合表述出来。) Y- G8 T' g. d3 F
          中西医结合学派没有形成自己原基概念,因此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整合医学也没有自己的原基概念,也没有自己的理论。中西医融合观的原基概念是象态,在正常生理状态为象态,在疾病病理状态下为证态。象态的次级概念是:心、经络-调控系统,肾-泌尿生殖系统,脾胃-代谢象态,肺-气体交换象态,肝-情绪调控象态。证态的次级概念是170多个证态。 - F4 b& K0 h/ a#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26 09:14:50 | 阅读全部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 P- |3 w- K# T1、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从明万历年间中、西医汇通开始算起,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3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许多著名中医主动倡导中西医汇通,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提出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一批西学中高级医学人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结合及证实质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困惑与迷茫的氛围随处可见。学者们有时感到步履艰难,颇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也予示着新世纪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新时期的到来。5 S* M& f; p) m. h
2、证实质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证这一概念来源于辨证论治。虽然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内经》,而张仲景把它具体结合于临床,应该说实践性很强的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奠基的。但是《伤寒》、《金匮》中对病、证、症没有明确区分。由于学派、历史原因及临床需要的不同,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对于证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由此可知证的概念从《伤塞论》开始就没有明确,而且随着时代、学派、临床需要的变化,证的含义在不断变化。40年来对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研究者们认为:"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中医证实质研究必须来一个理念上的清理”。* k* n1 G# V7 ?6 G" w
    再者,给证下个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与西医的诊断单元“病”属同一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同样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至今尚无公认为美满的定义”,既然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对疾病难以下定义,即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难以表述疾病的本质,那么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来表述证的本质,给证下个定义就更困难了。虽然病和证没有公认完美的定义,但并不妨碍对具体的病如肺炎、急性腹膜炎……和具体的证如痰热壅肺、热实结胸……有公认和确切的定义。所以证实质的研究必须具体到某个系统,某个学派、学说中对具体的证本质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成功。
% ]- E: Z3 T, x6 I3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研究中,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范围内,证态有以下特点:
* E4 {. d6 y: p/ a) U5 [9 ?(1)证与相应的病理状态具有可相融性,即他们的临床表现、病机、病因、病性可以相融、沟通或基本相似。如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感染状态(包括急性腹膜炎)、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状态、痞证与胃肠道感染状态、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及感染等……。
2 N8 y  g2 l0 k7 [0 T9 `(2)用证态可以解释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相应病理状态之间的演变关系。如:痞证,大柴胡汤证(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中医认为下之太早(西医认为误用导泻)可以引起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继续演变(局限化)为太阳蓄血(盆腔脓肿)。这种演变关系分别符合中医学及西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实践。# ]& c5 T( J+ A9 E1 U
(3)证态能够解释证与证之间的鉴别诊断与相应病理状态之间的鉴别。如中医认为热实结胸证应与痞证、小结胸证、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热入血室证相鉴别,与之相应的是:急性腹膜炎应与内科急腹痛、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相鉴别,而且其鉴别要点基本一致。
$ |9 I: v* C; E7 B* C(4)证态必须能用相应方剂予以验证。如泻心汤能治疗胃肠道感染,大承气汤能治疗肠梗阻,大陷胸汤治疗急性腹膜炎,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证态是一个诊断、治疗单元而不是单一的诊断单元。《中医证候规范》把证(证候)作为一个诊断单位,与《伤寒论》中的证是有区别的。
! o9 [6 n$ @+ J3 ~(5)证态新概念使原来的证与病理状态的外延及内涵都受到制约或扩展,形成新的内涵及外延。如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系统感染状态相融合后,小柴胡汤证的范围仅限于肝、胆、胰系统的亚急性、慢性炎症,其他如“耳前后肿”、“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治疗就不归属柴胡汤—肝、胆、胰感染证态的范围。另一方面,用证态理论指导治疗急性胆囊炎时,除用抗菌素外还要考虑到对肝、胰甚至Oddi括约肌的状态及调整,形成了新的治疗概念。
9 H7 E) I- D# Y(6)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表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败血症的早期;血分证是败血症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用它可以指导对各种感染病的中医治疗,如对流脑可用以上证态演变关系进行诊治:上呼吸道感染期即卫分证,可用银翘散加减治疗;败血症期可用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脑膜炎期可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加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等治疗,从原则上不会失误。其他感染性疾病都可按证态概念重新分割组合。
' [: w: ]4 S5 Z" \+ U9 A4.  证态新概念的意义8 C0 j6 ?) k: v% m! k4 t) h+ M. ?, o
(1)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患者就诊时展现在医生面前的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即某种病理状态(包括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化验结果等),中医则称为证。证态是可变的,证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证态只是指临床上最常见、比较集中、相对固定的状态,这也是需要医生处理治疗的状态,所以证态更贴近临床,更具有可操作性。
! n  J. g6 S' x) Q, W(2)证态新概念对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对证治药动学的研究,对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对于方剂的开发与研究都会有推动作用,也会得到以上研究成果的支持。
' }. S" _8 L2 E! d$ ^" y) K( d(3)现代医学认为 从健康到疾病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这些有证无态或有态无证的中间状态,随着具体证态新概念的确认,可能成为完整的证态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V; p+ u' a' o4 ~
    证态新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各具体证态概念的确认,也许会发现,我们研究的不是证本质,而是超越证的一个新概念——证态,证态是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 i" m. T' ]( }7 O! F; k: K
& y; f# h% q! M, v- c) H9 G, L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1 v- H! j# l4 g0 Z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28 08:32:07 | 阅读全部
       奔豚气
/ z# s" |$ d' ?6 a9 X: T" B冲气上冲证,为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首先提出,其溯源《内经》他认为:冲气上冲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肝气恣横.""其肝气之暴发,更助冲胃之气上逆."可见冲气上冲证主要是肾虚失藏、肝气恣横、冲胃气逆所致.+ }6 M6 j5 M5 N

9 v' A, i* C$ p4 H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y9 o' }. a/ `* [2 s) c
1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 z4 {1 L' n'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 U- x9 _2 f: {1 S3 h6 ]          【解读】# S" i; ~  |6 g& V. ?" a) D6 ^
          “皆从惊恐得之”,是指奔豚气发作时具有惊恐、恐怖感,是奔豚气的一个症状。只有严重发作时才有恐怖的感觉。' r) T8 S3 ^; H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p9 H+ e: h. m& B+ Q7 j
奔豚汤方:4 M: q2 K, C: A( |: U: Z- X6 E
甘草  川芎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W0 d/ }; ?# s! ?* Q4 ~  Z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1 V$ W8 T" y( g+ P; J/ D) F7 J
【解读】! ^% T7 R8 a8 Y1 k, |, F/ m
奔豚气是指胃食道反流症。
, D4 g8 i1 ?0 g2 D  [2 D* F( o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 H4 a  Q0 d5 C" G+ d桂枝加桂汤方:
# c# `; D, n6 P8 S+ w$ k' c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r; g3 J# Y! B+ z6 [4 d: h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8 V% T: d! L$ c【解读】
' q/ T1 v, R) a6 D% V: ~: F本条是指奔豚气的另外一种临床类型。在外感热病中,由于水电解质紊乱、胃肠逆蠕动引起的反流早期轻型。
- c2 t8 D& ~" k9 `3 k+ g% g" M4 B0 v# w- J: R
4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4 x1 t( P6 r& x. [- x0 y$ _1 P1 U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B' u9 z! A1 V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4 S( K- v0 w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9 V8 x% p% K! a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
' G* r8 N5 q5 D4 X5 L; E0 P【解读】
* u3 H' N4 D9 Q0 F0 X4 q! E% p《伤寒论》117条。是指发汗之后,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钠引起的胃肠逆蠕动以及腹直肌肌肉收缩。* h. n  O, [' o

" d) j" x) G$ S2 T/ l0 }
" R8 x/ f" D+ w, n1 L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第十二
( [5 \  l3 X2 i7 P9 i7 D36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
; O6 [/ |9 R+ {% s3 x4 b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f+ m; Z' u/ O; @4 U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6 L1 {- I1 b4 N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2 g8 \( z% W6 C' a& p! R& R【解读】
: e' c3 g: n7 D" @. n. a" |本条冲气与奔豚气、欲做奔豚相关,但是,病机不一样。本条的病机是支饮或者伏饮,服用小青龙汤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与细辛用量有关。
# X: C) X; L+ |; q- {3 L本条是在服用小青龙汤之后出现了毒副作用之后,使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奔豚气)、苓桂甘枣汤(欲做奔豚)都是治疗冲气的方剂,但是病机不同。三方只有一味药不同,即五味子、白术、大枣;三方都有茯苓、桂枝、甘草。
* o7 M8 U$ }& H6 Q/ ?3 M本条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的适应症是:小青龙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支饮)重叠的副作用,与细辛的不良反应相关,用五味子敛气;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是:轻度的奔豚气(食道反流);苓桂甘枣汤的适应症是:欲做奔豚,即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引起的胃肠逆蠕动。
0 H4 p# I7 q* y: f( p$ _0 }" m+ m& l/ x# }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8 Q2 X; Q! _% f. M/ R/ I/ c
21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j/ Q2 {) O1 _. V# g5 I
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S: {) o" u. S0 l% }
【解读】
& U" F8 s8 [( J3 j' c0 d本条是指原来患有水气病(水肿、腹水、胸水等)的病人,同时具有“胸中痛、气上冲咽喉,咽中窒息好像烤肉块堵塞一样”的临床表现,其病机是寒水相结合(相摶、相博),久病阳虚,营卫不和,引动寒水上逆。经过反复误治,病情发生变化,临床表现和奔豚气相类似,甚至于“气逆上冲,其水扬溢浸肺,则浮咳喘逆”。这时候应当先治“冲气”,不能先治咳喘。
1 E5 X% L7 T9 }* Q水肿病能不能引起反流性食管炎?讨论如下:
1 i9 o0 k* C# D7 V6 X5 L6 u0 }腹内压增高(如妊娠、心衰等引起腹水、呕吐、负重劳动等)及内压增高(如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均可影响LES压相应降低和导致胃食管反流。- Q8 j2 Y4 V& t" ?* _1 C' R
反复胃食管反流能够引起吸入性肺炎,所以本条表现出“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治疗原则是,先治冲气,例如:(心衰附属引起的冲气)先治心衰,咳喘不治自愈。
0 I8 e% Y, {3 }9 C
& Z& i2 I4 D% u/ m; p3 q+ c《难经•五十六难》所称五脏之积
3 c8 S( p; b/ f2 S1 i即心积曰伏梁;肝积曰肥气;脾积曰痞气;肺积曰息贲;肾积曰奔豚。其病由皆由气、血、食、痰、虫等的积滞所引起。
. c, \* ^. x" J五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a. \3 R; O/ S
3 [' q6 c' D6 a0 C0 o) e2 f
0 E5 S7 v( z4 @8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