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有专家介绍章太炎先生的医学贡献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10-24 11:29:36 | 阅读全部
思想家、学者,医论家章炳麟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2-21 21:04:17)转载▼. }' t! d5 ~$ _  E
标签: 健康 教育 师承 文化 中医       
7 O3 O- R! D% v思想家、学者,医论家章炳麟6 U4 I3 Q. N3 Y' a* D5 v+ l; E( W

. `3 @8 V& T, _5 e, p章炳麟先生,字枚叔,后因仲甚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生于公元1869年(清同治七年),殁于1936年。幼年曾从外祖父朱左卿学习,21岁时从德清俞樾习经学于诂经精舍,交游渐广,并开始政治活动。1903年,因给邹容《革命军》一书作序,又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激怒清廷,在上海租界被捕,羁押西监达三年。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中对章氏鼓吹革命的檄文评价很髙。章氏不但为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亦为近代著名医论家。在他晚年定居苏州期间,受聘任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章氏的医学活动,从本世纪廿年代初开始,至他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为止。他演讲《伤寒论》,评价金元四大家及近世叶吴学派于苏杭二州国医学校,发表在《山西医学杂志》、《三三医报》、《中医杂志》、《绍兴医药月报》、《上海国医学院院刊》、《中医新论汇编》等刊物的医学论文达数十篇。章氏与医林诸贤,如唐慎坊、王慎轩、陆渊雷、章次公等交往甚密,“辄引与论医,竟日不倦”。陆渊雷曾撰文回忆说:“而游其门,相与上下议论者,又皆一时之俊”。章氏和当时中医界著名学者,如范文虎、恽铁樵、余云岫、王一仁等均有书信来往,切磋讨论诸如伤寒、杂病、脏腑等方面的疑难问题。章炳鳞先生十分重视医德,生前给苏州国医学校亲笔书写了“诚敬勘朴”四字作为校训。章氏贯通中西,疏通滞义,一时无二;先生于学,精思冥悟,片辞只语,有发千古之复者,故深受医林之敬仰,被当时中医界誉为“国医革新之导师。- g4 {2 i* ?: P6 E

# Q  O$ i& @& F; r, j; k4 n# q4 |6 w经典伤寒学派的重要人物# b( S( v: t+ R$ A2 \: g; a- g8 p4 D

) I8 p  V+ ?2 u. a章炳先生把张仲景奉为祖国医学之圣人,尝曰,“医之圣者,莫如仲景”。对仲师所著的《伤寒论》一书推崇备至,谓:“它书或有废兴,伤寒论者,无时焉可皮者也”。根据章氏已刊行的数十篇医论著作分析,他对外感热病的看法受晚清陆懋修的影响最深。章氏系民国时期经典伤寒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惟章氏有关论述《伤寒论》的许多见解,尚未引起近年研究;仲景学说学者的注意。在评价伤寒和温病流派、例举其代表人物时,则因为章氏非临床医家而遭遗漏,可谓憾事。今将章氏有关《伤寒论》研究的见解简介如下:
8 b' G  L& `# P0 y  C4 e: v% S! e$ l% w! m; v. P
章氏对张仲景《伤寒论》一书研究有素,认为仲景所说的伤寒是广义的伤寒,并非专指发热恶寒一种。他在杭州中医学校所作的《伤寒论演讲词》中,对唐以来,以狭义看仲师所著《伤寒论》的错误观点提出异议。如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以为《伤寒论》—书,不过三方:桂枝、麻黄、大青龙汤为伤寒所设,其余均为救逆之方。章氏力斥其非,举“小青龙汤亦岂为救逆者乎”为例,纠正孙氏之说。又如金•刘河间提出:“伤寒只论伤寒,与温病无干”章氏又举《伤寒论》提纲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条文,指出刘河间的错误,并例举仲师所立的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等均为治疗温病之良方。章先生认为,“外感症法,悉自《伤寒论》出,可无疑义“然《伤寒论》所说,本为广义伤寒,中风、温热,悉在其中,故不通《伤寒论》,即不能治温”。# c2 a0 A5 \' J. A2 V# |! Q' }# H

! R# c% R! m' ?: {4 Z" e# O试将章氏有关文字和陆懋修的论述作一比较,可以看出章氏和陆氏恪守《伤寒论》,否定后世温病诸家的观点如出一辙。陆懋修谓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说的温热,“不过小小感冒,即俗所谓小风热、小风温,如目赤颐肿、喉梗牙痛之类”;章氏亦有“然银翘、桑菊等方服而即愈者,恐亦非真温热,不过小小风热、或少阳之游热耳。如真为温病,此等方亦不能治,必《伤寒论》中栀子、白虎等汤,治可奏效,陆懋修阐发“胃热神昏”之说,以为“从来神昏之病,悉属胃家”,竭力驳斥叶天士“逆传心包”之论,批评当时某些医生效仿《临证指南》,以犀角、紫雪、至宝之类药物,将本来未入心包之邪,一举而送入心包”。章氏也说:“更有以为温病药总寒凉,每令服犀角,而反致神昏谵语者比比……阳明病原有自汗,今反以犀角收之,于是将邪逼入肠胃,神昏谵语,自然起矣。人每不明此理,以为神昏谵语,总是邪入心包,因此犀角之误服,终不瞭然。对于伤寒和温病究竟如何分别,他说,“前人论伤寒温病,混淆太甚,后人论伤寒温病,分别太繁,惟陆九芝阳明为温病之薮一语最为切当,盖病至阳明,则伤寒与温病无异。并且发挥陆氏之说,“其实伤寒与温病,不能截然分别。凡病至发热不恶寒、口渴心烦者,既可以称为阳明病,亦可以称为温病,不必强为划分也。不然,岂有一日服麻黄、桂枝之时,则为伤寒,次日服白虎、承气之时,即变为温病乎?诚然,近年对以陆懋修为代表的经典伤寒学派的评价贬多于褒,但笔者以为,陆懋修和章炳鱗先生对伤寒和温病的关系及治法的某些见解,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7 X; t6 `& f( E# F7 K/ q0 N+ C3 \& R. V& b4 A7 ^+ q
由于章氏受陆懋修影响较深,故对仲最以后医家,除尤在泾、柯韵伯、日人汤本求真等少数者外,评价均持偏见。如在《伤寒论演讲词》中就有,“河间已逊仲景,叶吴辈更不如河间远矣,在评论叶天士和徐大椿时又说,“叶氏自作聪明,徐氏志在复古。在《苏州国医学校讲词》中也谈到,“降及金元,有四大家之学说,更属各偏一端矣……故子和之攻、东垣之补、河间之凉,皆属偏也。惟朱丹溪立方平稳,无关痛痒,又曰:“有明一代,良医极少,大抵均拾四大家之唾余,其能网罗诸家之学说,而自成一家者,惟薛立斋而已,其后喻嘉言堀起于江西,所著《寓意草》持论严正,尚堪师法,惟渠好苛论,若尽遵彼之《医门法律》则医亦不可为矣。清代医学,鲜有特出,如张路玉、王孟英等,其医名虽盛,亦仅偏执一端耳在《劝中医审霍乱之治》文中,也提及“近代徐灵胎、王孟英辈,竟谓霍乱不可以热药疗,热药入口即死……医者何不信经方,而信徐王之歧说耶众所周知,金元四大家和薛立斋、喻昌、叶桂、吴瑭、王士雄、徐大椿、张石顽皆为一代名医,学术上备有建树,对后世均有一定影响。所以章氏对他们的评价,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求全责备,未免失之偏颇,言过其实。9 V/ j" `% [( t# C* _. s( H6 q8 E

9 n; P/ H  Y1 p! a% k, z/ F. V脏腑经络学说的考证研究* Z) F0 |4 ^7 V( r% X  s8 n; C0 i
5 {1 I$ B# u& D: [
章炳麟先生亦十分重视对脏腑经络本质的探讨。如三焦本质,《内经》最早提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没有明确指出其形状《难经•三十一难》指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又指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无形也没有指出三焦为何物。以后医家或主有形,或主无形。至淸•唐容川汇通中西两说,首次提出三焦即解剖学之大网膜。章炳麟先生不囿此说,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进一步明确指出三焦即西医所说的淋巴腺,其中胸管部分即上中二焦,其在下之淋巴管即是下焦。这是三焦一淋巴学说的首次提出。章氏此说,为当时中医界名流所接受,如祝味菊、包衡村、王慎轩先生均赞同这种观点。
) f$ z' ~% G% D, x
( U/ w$ x7 N/ ^7 [章炳麟先生在《与余云岫论脾脏书》文中,对脾脏的考证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余云岫先生曾给章氏一信,言及胰子油即古之所谓聛脏,而左胁下的脏器,日本人所谓脾者,古籍何以不见记载?章氏接书以后,通过文字学和对古籍记载的考证,得出胰子油(今胰腺)和《华陀别传》所称的脾,亦即左胁下脏器,江南称夹肝者(今脾脏),古人皆名为脾。故古籍或言在胃下,或言在胠空处,或言磨化水谷,或言用以为淆,已混二物为一物。故章炳鱗先生肯定说,“且藏营统血,与磨化水谷,分明是两种作用,则亦必是两种器宫。两器皆称脾,此古人命名之失。考证可谓详密,解答亦颇中肯。
( G/ N1 M* f9 Z+ E& L) Q5 A3 [9 G; A6 B  z& ~- f7 ?2 i/ c
对于经络之研究,章氏也有个人的见解。他认为十二经脉即体内之动静脉。关于奇经八脉,认为体内的大动脉和大静脉即中医所说的冲脉,这种说法和祖国医学“冲为血海暗合。督脉即脊髓神经,任脉在男子即输精管,在女子即输卵管,带脉不详何物,而阳跷脉、阴跷脉、阳维、阴维皆足膝之筋章氏对经络的看法,在当时来说可谓不拘成见。
7 F; k: u+ t5 ~+ v
; F8 Z: v  Z, J' B+ Y0 \3 S3 g在医学方面的独特见解思想家、学者,医论家章炳麟2 Y/ \; \$ F: C: T0 H
, I2 u4 ^$ Q( I( t+ l6 Z

6 C# k  |$ a# _章炳麟先生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诸方面也有许多独特见解。& h1 O( W8 S  n4 c

7 Q1 T3 I% g) V! r+ |4 Y2 K力废五行学说。章炳麟先生对中医五行学说,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如他在《伤寒论演讲词》中提到:间及五行学说,特犹算家之以甲乙丙丁代数耳,在《中国医药问题序》—文中也说,“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章氏认为古人对五行和五脏的配属关系本来就有矛盾,《论中医剥复案与吴检斋书》一文中谈及,“五行之论,亦与哲学何与,此乃汉代纬候之谈”且五行配五脏,尚书古今文二家,已有异议。郑康成虽从今说,及注《周礼•天官•疾医》云:肺气热配火,心气次之配土,肝气凉配金,脾气温配木,肾气寒配水,则犹从古说也。以此知五行分配,本非一成”。并且痛斥庸医以五行生克妄谈病理,糟塌中医。章氏大声疾呼:“五行之说,妄言生克,晚世庸医籍为口诀,则实验可以尽废,此必当改革者也,而对张仲景在他的著作里不言五行,以六经辨证为纲予以高度赞扬,谓不袭脏腑之伪,不拘五行生克之论者,盖独仲景一人耳。章氏从一个侧面提出了五行学说欠缺之处。4 }  V+ @3 H( t1 b9 i
4 Y5 n6 A  W! T7 V( G; Q8 V) J
二、方剂和药物学的研究。章炳麟先生虽非临床医家,但对于方剂和药物的应用,亦有较深的造诣。如论柴胡、大黄,本经皆谓推陈致新;黄连、石斛,本经皆谓厚肠胃。章氏认为:大黄之推陈致新在破积攻坚,而柴胡则疏泄淋巴之瘀阻也。黄连之厚肠胃,有收敛止泻之功;石斛之厚肠胃,有润燥护腐之力。在《与田桐书》一文,谈到胃瘤(恐系胃癌)的治疗时,章氏对攻法和补法的关系以及小建中汤等方剂的分析颇能令人折服。文中有:“贵恙经徐衡之、章次公二君诊治,其初以为缓中补虚,应服大黄廣虫丸,而兄意欲服参,故改用小建中汤,其中白芍、当归,原有止痛之效,但于此证尚非的对。后闻改用大黄牡丹汤,尊意犹疑不敢煎服。其实胃中有瘤,非攻破之药断不能治,如大黄牡丹汤等,亦尚是轻剂耳。近曰本西医用中药者,对于胃癌有用抵当汤法,乃大黄、桃仁加水蛭也。中土旧法,欲攻肉积,必用水银、硇砂等。水银不敢轻试,硇砂则不妨试之。若既不肯剖割,又不肯用攻破,有形之积,何能消去?迁延稍久,大命必倾。愿勿以攻破为忌,而专以补药养痈也”。近年应用硇砂等品治疗消化道瘤,其疗效已被临床所证实。章氏在《桃核承气及抵当汤之应用》一文谈到,日人以桃核承气为新瘀,抵当汤治久瘀,并非确论。通过考证,得出“桃核承气汤乃治热结膀胱,抵当汤乃治热瘀小肠”的结论。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章氏对《伤寒论》一书着力之深。. r5 ^& R6 S8 O
: N% o- @8 [9 E, i, s9 |0 O5 G7 n
三、对中西医学的评价。章炳麟先生对中西医学的评价很为客观,在数篇医论中反复阐述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藏腑锢病,则西医愈于中医,以其察识明白,非若中医之悬揣也,在与友人通信的言辞之间,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如他在1928年给恽铁憔先生一函中就写道窃观脏腑锢病,以中医不习解剖生理,自让西医独步。唯彼中伤寒治疗,至今浅陋无胜人处,而吾土伤寒论辨析最详,即入手桂枝、麻黄、大青龙、小柴胡诸方,变化错综,已非彼土所能梦到。在《中国医药向题序》中,亦有,“中医之忽略解剖,不精生理,或不免绌于西医也。独伤寒热病之属,其邪浮而无根,非脏府症结比。自仲景以来,论其脉证独备,而治法亦详,中医能按法治之者,率视西医为胜,同文批评西医“冰囊却热,犯水潠之戒;炀火逼汗,有火逆之禁”。
, M  e. H7 G) F1 t! u2 t" z6 ^4 g0 e
; a9 z, g* [9 g% W章炳麟先生作为民主主义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竭尽毕生精力,深为民众所敬仰。
5 v: y7 G& R4 V7 g* I$ e. }5 }2 T* {; [/ j; {5 N. j

- O8 S; J2 }/ y3 f$ |* W! R) V版权声明:* \6 O$ N% f/ \8 Q

4 [$ n+ {" n% V' P% U, v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z% D. q2 m1 ^
& x: y+ [" r2 N: |. _5 a
分享:
# C* }- j5 Z  a1 s/ a+ O2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10-24 11:34:01 | 阅读全部
《中医剥复案》是近代噱叟编著的一部中医著作。医案医话类。约刊于1929年。
6 x+ E! E3 l  u: K本书系针对余岩(云岫)有关否定中医议案进行驳斥的论文集。全书编选了署名噱叟的《余岩旧医学校系统杂驳议》,《驳余岩氏中医不能列入医科系统议》及杜亚泉撰《论中国医学》等。是一部有关中医废存斗争的珍贵文献。 [1]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12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