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杨思远:治疗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三方
曹东义 发表于:2018-9-14 08:54:0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659
治疗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三方[color=rgba(0, 0, 0, 0.298039)]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039)]牛哥 杨思远 [url=]翰林国医堂[/url] [color=rgba(0, 0, 0, 0.298039)]前天
- [" J$ x4 B+ p( p- N* x! _
治疗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三方
(经方解密)
杨思远20180912
6 h: Q  p" W! A6 D
人人都知道,痛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难治。其实,非不可治也,未得其术也,治不得法也。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在两千年前就在他的《伤寒杂病论》给出了治疗方法,药简力专效宏,疗效确切。
但因时年代久远,现代很多人不读经典或读不懂经典,致其埋没。其原因,一是有的不知道这些经方的用途,因为当时张仲景著书用的是医古文,所用词汇或为历节,或为脚气,而现代人只知道西医名词痛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说的是同一种病,于是也就不知道使用这些经方了。二是有些人不会用经方,现代人已习惯于按病名寻方,而不会辩证论治。而真正的中医从来都是辩证论治,有时一病用多方,有时一方治多病,而不是辩病论治,一方对一病。而经典著作讲的都是证,虽有时说病名也和现代病名含义不同。按现代病名去找方肯定找不到。三是不敢用经方或不愿用经方,中医之秘在方更在药,贵在因人而宜,对证治疗,不敢用者多因经方只给出一个基本量,实践中可能因用量失误造成不良反应,下面要介绍的三方都存在这个问题,用量不足可能引起反激,使患者觉得更疼更重,用过量可能使患者难以承受,于是不敢用。还有的不是不懂,只是不愿用的,是因为要赚钱,三五付药治好了怎么赚钱?给你点去湿活血止痛的药,病情有缓解但就是去不了根,可以长期赚钱。这三种类型的医生实在可怜、可悲、可恨。
为更好地解除患者痛苦,现将治疗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三个经方介绍如下:
  • 1.治痛风方:甘草附子汤

    ; ?' O" Z- @+ U' R$ I: I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如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这段文字,既说明了痛风的致病原因:风湿相搏。即风和湿是致病因素。又说明了此病的主要症状和诊断依据: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同时给出了药方和使用方法,简单明了。
所谓疼容易理解,痛风的突出特点就是疼。而所谓烦,则易致误解。这也是现代诊断易犯错误的地方。所谓烦,一指心烦,疼故心烦;二是指热。《伤寒杂病论》中多处用到烦字,如躁烦,烦痛、痛烦等,其意皆为热。痛风患者一般都会觉得患处热,摸起来也确有热。因此许多人将此断为热病而用寒凉药,因诊断错误只能是越治越重。其实这是真寒假热,里寒外热。因为里寒重,寒湿瘀阻,阳不入阴,所以摸起来是热的。因为疼的严重,所以汗出短气,内有寒湿相阻,水气不得升化,故小便难,怕风怕凉,重者出现身微肿。
综合上述分析,痛风的致病原因就是风、寒、湿。原因找到了,治法自然出来了,那就是除湿、去寒、祛风。此方只有四味药,白术能收湿除湿,炮附子能去寒止疼,重用桂枝为君药,能解肌去风,畅达下肢,使风寒湿自汗而出,给邪以出路。因前三味都是辛热燥烈之品,故用甘草缓和药性。同时,桂附甘草相伍,能壮心阳,增强心脏博动能力,使气血能畅达寒湿瘀阻之处,甘草之用又能顾护心脏不使其过速,同时以其药性缓和使药效持久。此方配伍之严禁,用药之精当,史无出其右者。
在用量上,四味药比例为2:2:2:4,汉代一两相当于现代15.6克。在实践中,根据患者身体强弱重情轻重,一般为前三味10-30克,桂枝为10-60克。一般根据药量用三到六碗水煮取一到三碗,分三次一日服尽,如用量得当,一剂既可治愈。可谓神效。此方亦可用于治疗轻度风湿关节炎,如膝部疼痛略有红肿者,包括膝关节增生、积液、滑膜炎、半月板受损等。
  • 2.治中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 j: c( M" a7 S# o4 r1 e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原文如下: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2 e' e6 Y1 h$ q; d" O    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段文字,讲了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原因和病机病理,既汗出入水中或酒后汗出当风是致病原因。此病并非当风即病,而是有一个较长的发展积累过程,风寒湿邪伤人,初当如伤寒(感冒),未得治或误治,则致风寒湿邪入里,伤及筋骨血脉,并在关节处聚积成病,致使关节疼痛,下肢红肿,头晕短气。脉诊,寸口沉而弱,趺阳脉浮而滑。其病因仍是风寒湿,但已伤及心肝肾。如不治,久则入脏并致器质性损伤。
辨证已明,治方自出:
: f1 L5 ]) F  k' l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因病较前已重,此方共用九味药,是经方中的大方。其中,桂枝、白术、炮附子、甘草即前甘草附子汤方,在此基础上加麻黄解表利水,开通肺气,加大发汗力度,加芍药平肝缓筋,疏通经脉,加知母除烦清热以佐制麻桂附之燥烈,加防风增强去风利水能力,加大白术用量以增强收水除湿能力,加生姜以增强辛散之力,同时和胃止呕,以解温温欲吐之证。其用药思路同上方,但加强了药力。此方对中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有良效,如用量得当,可做到一剂知,三剂愈。此多为医家秘而不传之方,但对手指骨节痛作用不明显。现代用量参见上方。
  • 3.治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方:

    6 N* z) y9 w, q& V) E
此方出处同上,是治疗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至关节严重变型的经典方,也是医家多秘而不宣之方。原文如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此段文介绍了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病机和严重程度,说明风寒湿已严重伤害了筋骨血脉,致营卫虚损,三焦不通,四肢气血不通,手脚寒凉难以行动,已形成器质性损伤,其病名既为历节,又作脚气。但此脚气并非香港脚,而是说脚血脉不通寒气上逼。所给之方思路未变,但是进一步加强了药力。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此方较前两方不同之处,一是用到了黄芪,黄芪性热,性活窜,能通十二经脉,可使诸药通达身体各处,兼能补气。二是用到了川乌,川乌亦称乌头,是附子的主根茎,附子即乌头侧生之根茎,一年收,乌头三年收,乌头较附子药力更强,更加热窜,有不可阻挡之势。但乌头有毒,故加蜂蜜以解其毒。此方虽无白术,但麻黄黄芪乌头并用,湿虽重亦无可留,故不再用。黄芪乌头白芍同用,无不可通之筋脉。虽药仅五味,但药力巨大,攻无不克。
此方既为重方,亦为险方。用量和炮制服用方法应特别注意。现代用法如下:乌头50克,用1000毫升水煮一小时取200毫升,去渣加蜂蜜200毫升,再煮,取200毫升。另用水5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加芍药、黄芪、甘草各45克,再煮取200毫升。将乌头汤与其他药汤合并,首次服一汤匙,每隔半小时再服一次,每次加量一汤匙,如出现心慌则减一汤匙,一日服尽。一剂服尽不愈者,可膈日再服一剂。一般一至三剂可愈,变型关节将慢慢得到修复。
此方中麻黄量大力猛,有心脏病者慎用。如服后心跳加快心慌者,应减量。若对此方不受者,可将前四味药以桂枝汤代替,既桂枝汤加乌头汤。
(经方解密)
" ]) [1 q+ o; l7 z1 g3 E* W/ Y/ R9 w
杨思远20180912
3 G1 K( a- C& ~" C8 d
人人都知道,痛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难治。其实,非不可治也,未得其术也,治不得法也。汉代医圣张仲景,早在两千年前就在他的《伤寒杂病论》给出了治疗方法,药简力专效宏,疗效确切。
但因时年代久远,现代很多人不读经典或读不懂经典,致其埋没。其原因,一是有的不知道这些经方的用途,因为当时张仲景著书用的是医古文,所用词汇或为历节,或为脚气,而现代人只知道西医名词痛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说的是同一种病,于是也就不知道使用这些经方了。二是有些人不会用经方,现代人已习惯于按病名寻方,而不会辩证论治。而真正的中医从来都是辩证论治,有时一病用多方,有时一方治多病,而不是辩病论治,一方对一病。而经典著作讲的都是证,虽有时说病名也和现代病名含义不同。按现代病名去找方肯定找不到。三是不敢用经方或不愿用经方,中医之秘在方更在药,贵在因人而宜,对证治疗,不敢用者多因经方只给出一个基本量,实践中可能因用量失误造成不良反应,下面要介绍的三方都存在这个问题,用量不足可能引起反激,使患者觉得更疼更重,用过量可能使患者难以承受,于是不敢用。还有的不是不懂,只是不愿用的,是因为要赚钱,三五付药治好了怎么赚钱?给你点去湿活血止痛的药,病情有缓解但就是去不了根,可以长期赚钱。这三种类型的医生实在可怜、可悲、可恨。
为更好地解除患者痛苦,现将治疗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三个经方介绍如下:
  • 1.治痛风方:甘草附子汤

    9 S* v5 N: J- q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如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这段文字,既说明了痛风的致病原因:风湿相搏。即风和湿是致病因素。又说明了此病的主要症状和诊断依据: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同时给出了药方和使用方法,简单明了。
所谓疼容易理解,痛风的突出特点就是疼。而所谓烦,则易致误解。这也是现代诊断易犯错误的地方。所谓烦,一指心烦,疼故心烦;二是指热。《伤寒杂病论》中多处用到烦字,如躁烦,烦痛、痛烦等,其意皆为热。痛风患者一般都会觉得患处热,摸起来也确有热。因此许多人将此断为热病而用寒凉药,因诊断错误只能是越治越重。其实这是真寒假热,里寒外热。因为里寒重,寒湿瘀阻,阳不入阴,所以摸起来是热的。因为疼的严重,所以汗出短气,内有寒湿相阻,水气不得升化,故小便难,怕风怕凉,重者出现身微肿。
综合上述分析,痛风的致病原因就是风、寒、湿。原因找到了,治法自然出来了,那就是除湿、去寒、祛风。此方只有四味药,白术能收湿除湿,炮附子能去寒止疼,重用桂枝为君药,能解肌去风,畅达下肢,使风寒湿自汗而出,给邪以出路。因前三味都是辛热燥烈之品,故用甘草缓和药性。同时,桂附甘草相伍,能壮心阳,增强心脏博动能力,使气血能畅达寒湿瘀阻之处,甘草之用又能顾护心脏不使其过速,同时以其药性缓和使药效持久。此方配伍之严禁,用药之精当,史无出其右者。
在用量上,四味药比例为2:2:2:4,汉代一两相当于现代15.6克。在实践中,根据患者身体强弱重情轻重,一般为前三味10-30克,桂枝为10-60克。一般根据药量用三到六碗水煮取一到三碗,分三次一日服尽,如用量得当,一剂既可治愈。可谓神效。此方亦可用于治疗轻度风湿关节炎,如膝部疼痛略有红肿者,包括膝关节增生、积液、滑膜炎、半月板受损等。
  • 2.治中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 L7 C) }, ]* `: L& `5 e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原文如下: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6 q+ ?/ B% s( K0 Q$ v( i- l    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段文字,讲了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原因和病机病理,既汗出入水中或酒后汗出当风是致病原因。此病并非当风即病,而是有一个较长的发展积累过程,风寒湿邪伤人,初当如伤寒(感冒),未得治或误治,则致风寒湿邪入里,伤及筋骨血脉,并在关节处聚积成病,致使关节疼痛,下肢红肿,头晕短气。脉诊,寸口沉而弱,趺阳脉浮而滑。其病因仍是风寒湿,但已伤及心肝肾。如不治,久则入脏并致器质性损伤。
辨证已明,治方自出:2 _# U- j" N2 ~2 j  l9 Z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因病较前已重,此方共用九味药,是经方中的大方。其中,桂枝、白术、炮附子、甘草即前甘草附子汤方,在此基础上加麻黄解表利水,开通肺气,加大发汗力度,加芍药平肝缓筋,疏通经脉,加知母除烦清热以佐制麻桂附之燥烈,加防风增强去风利水能力,加大白术用量以增强收水除湿能力,加生姜以增强辛散之力,同时和胃止呕,以解温温欲吐之证。其用药思路同上方,但加强了药力。此方对中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有良效,如用量得当,可做到一剂知,三剂愈。此多为医家秘而不传之方,但对手指骨节痛作用不明显。现代用量参见上方。
  • 3.治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方:
    6 r; A4 ^- G, `, b
此方出处同上,是治疗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至关节严重变型的经典方,也是医家多秘而不宣之方。原文如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此段文介绍了重度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病机和严重程度,说明风寒湿已严重伤害了筋骨血脉,致营卫虚损,三焦不通,四肢气血不通,手脚寒凉难以行动,已形成器质性损伤,其病名既为历节,又作脚气。但此脚气并非香港脚,而是说脚血脉不通寒气上逼。所给之方思路未变,但是进一步加强了药力。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此方较前两方不同之处,一是用到了黄芪,黄芪性热,性活窜,能通十二经脉,可使诸药通达身体各处,兼能补气。二是用到了川乌,川乌亦称乌头,是附子的主根茎,附子即乌头侧生之根茎,一年收,乌头三年收,乌头较附子药力更强,更加热窜,有不可阻挡之势。但乌头有毒,故加蜂蜜以解其毒。此方虽无白术,但麻黄黄芪乌头并用,湿虽重亦无可留,故不再用。黄芪乌头白芍同用,无不可通之筋脉。虽药仅五味,但药力巨大,攻无不克。
此方既为重方,亦为险方。用量和炮制服用方法应特别注意。现代用法如下:乌头50克,用1000毫升水煮一小时取200毫升,去渣加蜂蜜200毫升,再煮,取200毫升。另用水5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加芍药、黄芪、甘草各45克,再煮取200毫升。将乌头汤与其他药汤合并,首次服一汤匙,每隔半小时再服一次,每次加量一汤匙,如出现心慌则减一汤匙,一日服尽。一剂服尽不愈者,可膈日再服一剂。一般一至三剂可愈,变型关节将慢慢得到修复。
此方中麻黄量大力猛,有心脏病者慎用。如服后心跳加快心慌者,应减量。若对此方不受者,可将前四味药以桂枝汤代替,既桂枝汤加乌头汤。

& h' B# P: F+ X" V7 O. ^  q
. y. s8 w- P) V

) f, `. W7 z3 ?, h[color=rgba(0, 0, 0, 0.298039)]阅读 454% s, a$ q: @  s. u' U0 w
17

4 W. \* \1 l; _6 s2 W% x
0 W" C. F+ Z( R  j( Y
: d. ~# L) R, J: l
# E2 A. |% R4 h: j+ H, V" ?6 w8 I" ^2 k. l1 l- f

) I) {+ m7 ?1 u9 Z7 R; L* t1 @+ ]
' o7 ~( x8 C6 V4 c; o6 c
" y" B2 E; Z9 ]$ @8 F. E" @4 ]

/ u) Z( s4 W& ]. S4 i! z* a. Q4 p& r: k

6 ?0 C+ b' }, n* L4 j) L; J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