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 发表于 2016-11-12 11:54:30

药食同源,有相同,也有差异和不同

作者/朱燕中⊙编辑/李剑光

药物有气味,食物也有气味,两者有时交叉使用,有些食物就是药物,例如,山药、薏米、芡实等,两者应该如何区别呢?《内经》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
首先,药物偏性大,所以有“药者,毒也”一说,药物作用于人体,是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的过程。
其次,药物多用于攻邪,食物则多用于补精。药物之气重于味,食物之味重于气。如果将两者对比,药物重于气为阳,食物重于味为阴,经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药物主生杀,食物主长藏。
最后,人们食用药物和食物的目的不同。药物是取其气,而去其形,用以攻邪;食物取其味和形,用以补精。换句话说,人饿了是要吃饭的而不能以药代饭,大部分药物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也就没有营养作用。
为了说明什么是取其气而去其形,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流行着一种日本式的茶道,称为“抹茶”。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状的,并且要用芦苇覆盖的、蒸青的绿茶。
起源于中国的隋朝,在唐朝、宋朝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艺(点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点茶便告失传,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
9世纪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随日本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日本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明朝以后中国人喝茶的时候不再吃茶叶了,只喝茶汤,茶叶经过开水浸泡之后,茶中的气味溶在茶汤中,而去掉茶叶的形。
中药的摄取方法与之相仿,常用的汤剂,是生药经过水煮后,取其药汤,去掉药渣。饮用药汤,即是去其形,而取其气味。食物则不只是喝汤,还要食用其形,目的是补精,《黄帝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喝茶的目的与吃饭不同,是品茶中的气味,而不是以茶叶来充腹。
而有些药物是以丸散膏丹之形,进入人体的,此形不能被人体吸收,但消化代谢的过程会相对缓慢,留在身体内的时间比较长,多用于慢性疾病。
汤剂进入人体后,其气味直接调节人体之气的寒热温凉,升降沉浮,以及阴精的收藏与化气,作用迅速,力量也强。
喝抹茶属于食其形,与药物的丸散膏丹类似,如果已经习惯了品茶的气味,喝抹茶会感到茶的后劲很大,容易出现恶心、头晕、甚至呕吐等症状,我们称之为“醉茶”。这就是药物之气味与食物之精形的区别。
下面了解下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黄帝内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间万物都是以阳生阴长形式生成,天然药材自然也不例外,天之气为之生,地之味为之长。
在自然状态下,天地之四气五味成就了药材之形态及性味。药物经过炮制,或者煎煮,而制作成各种剂型,病人食之入胃,人体摄取药物的气味,代谢药物之形。具有天地阴阳属性的气味,进入人体后,阴阳气味相互转化,试图恢复该药材的本来面貌,从而发挥作用。
以麦门冬为例,我的大学中药老师讲麦门冬的时候说,麦门冬之所以能够滋阴,是因为麦门冬充满汁液,而且其他所有滋阴药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沙参、知母、玉竹等,形态上汁液饱满,含有大量水分。
当时将信将疑,药物的津液如何补充到身体里呢?如果是煮成汤药,并没有吃药物的形呀。如果是因为津液充足而补阴,喝水能补阴吗?
现在就可以解释这些问题了,药物的形态决定于药性,其天之气和地之味的相互作用生成麦门冬的形,人服用后,麦门冬的气味进入人体,两者相互作用,试图恢复麦门冬汁液饱满的状态,在阴阳气味相互作用时,也就储存了身体中的津液,从而起到养阴作用。

【本文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朱燕中著】
【小编个人微博@人卫社编辑-剑怡可乐正在进行转发赠书活动,欢迎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药食同源,有相同,也有差异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