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 发表于 2023-11-8 11:56:51

2023年11月8日北京八宝山送别余老,《中国中医药报》当天整版纪念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11-18 17:47 编辑

满腹文章推巨擘一身清气见精神——沉痛悼念国医大师余瀛鳌《中国中医药报》编者按:11 月2 日,国医大师余瀛鳌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91 岁。余瀛鳌是中 医临床文献学科创始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余 年,主张辨证辨病相结合,提出了“通治方”临证思想。本版撷取部分其友、学生的悼词悼 文刊发,以表缅怀。余师瀛鳌先生千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王 琦上联:大师治学皓首穷经学海泛舟满 腹文章推巨擘下联:先生为人儒雅谦和抱朴含真一 身清气见精神
悼余瀛鳌师诸国本小序:惊悉余瀛鳌先生仙逝,不胜悲痛 。余瀛鳌先生是当代国医大师,著名中医文献专家 。其祖父余奉先是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之一,为人安贫乐道,刚严不阿,对郑板桥的两句诗“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特别欣赏 。其父余无言是近代沪上名医,对余瀛鳌的中医生涯影响巨大 。余老晚年,我与他过往甚密,曾邀他到浙江丽水和江苏无锡坐诊,对他的饱学谦和、悉心临诊印象深刻。 先生此去,有茫然若失之感 。作小诗一首,以兹道别。大海扬波吊瀛鳌,秋雁西风去不归。翻遍古籍千百卷,时见师影迎面来。汇通中西融在心,通方一曲任化裁。大道希声声讷讷,先祖无言万丈才。书斋逼窄曾容身,学问常登大舞台。风前竹摇低头叶,仰面花非傲骨梅。当日相聚江南雨,共饮乡情酒一杯。今朝送别路太长,天上人间共徘徊。
北中医国学院怀念 余瀛鳌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李良松沉痛悼念国医大师、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临床医学专家余瀛鳌教授。 余老是我三十多年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求学时的班主任,对我十分关心支持 。余老乃贤圣之名师,对学生、 弟子关怀备至。神医驾鹤向西行,善用仙方妙术精。杏苑名师传上道,岐黄巨匠贯蓬瀛。青龙御虎慧根显,朱雀通玄礼义明。人界痛失一圣手,天辰点亮太白星。
缅怀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创始人余瀛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李鸿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卫
秋风萧瑟,草木含悲,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余瀛鳌先生。作为余老师的学生,我们在跟随余老师习经典、做科研、勤临证的 20 年间,受到了老师的太多教诲与提携,老师自强不息、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谦虚严谨、厚德仁爱的大医情怀,永远照耀和激励着我们前行。
襄举事业,开辟学科,励行重道
余老师是享誉医林的中医文献大家,作为我国最早的被推荐成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现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的专家委员,余老师参加过不计其数的中医古籍整理、大中专院校教材编写、中医文化科普、学术专论、名中医临床医案经验编撰等全国性、大型规划项目的审评。几十年间,余老师为中医古籍整理事业奔走呼吁、建言献策,在中医古籍项目的推荐评审、规划立项、学术指导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在余老师积极倡导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学科开辟及相关研究至今已 60 余年,在临床文献的内涵构建、临床文献编纂、整理和研究方面贡献突出。尤其是对于历代临床文献、名家名著、中医传统流派文献的发掘、研究和整理,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60余年中,他抢救整理珍善古籍约有千余种,其中审查医著约 200 余种,编纂医著百余种,发表学术论文约300余篇,成为中医药传承中的精品之作。
余老师的事业心强,事必躬亲。作为《中医杂志》特约编审,《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医文献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医药临床杂志》《中医药文化》《上海中医药杂志》等多种期刊的学术顾问,曾无数次为作者审阅修改稿件,其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严谨态度,令我们后学者汗颜。他不仅著述必是亲力亲为,为他人较优秀著作所作的序言也有近百篇,而且必是在全文泛阅后方提笔写序,绝无别人写好、自己署名之事,不遗余力地提携晚生后辈。余老师从未休过年假,有时候周末也照常去办公室学习工作至很晚。晚年仍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不辞劳苦、砥砺精进,直至重病期间仍然关心新形势下我国针灸事业的国际化传播趋势和路径。
谦谨律己,宽善待人,育才有方
余老师为人谦和,谨言慎行,宽厚待人,严以律己。由于余老师在学界的地位、声望以及父辈的关系,他与各界知名学者、社会名流乃至政府高官皆有交谊。如国医大师朱良春、颜德馨、何任等曾是其父余无言先生的学生,而曾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与他是同班同学,但余老师从不借此以抬高自己的地位。他说“地位应该均是自己做出来的,而不是人为抬高的”。余老师于 1985 年至 1990 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3年任所长,在此期间,他从未为自己的学生谋取过任何职务。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从未在子女就业问题上麻烦过组织。同时,对待自己的学生,也不会因师生关系为其开“绿灯”或是走关系。而对于勤学好问的后学,即使不是自己的亲炙弟子,他亦倾其全力给予帮助和扶持。
余老师认为,立志于学习中医药的青年学子,首先应该热爱这个专业,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就应该以《易经》所说的“自强不息”要求自己,初学时一定要打好学术理论基础,对于必读经典应予涉猎、研究,在学习、临床过程中遇到疑难之处,要多多请教师长、学友。同时,临床经验也不能单单满足于家传或师授,要从诊疗中反复探索、学习、鉴别、积累。余老师经常跟我们提起他的老师秦伯未先生。秦老曾说:“你在今天的门诊或者病房会诊中,如果感到诊疗患者的方治不太合适,或所治病证你比较陌生,就应在其后抽时间查阅文献或请教有经验的医生,不可放任自流,否则你学术经验的增长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诊疗实践中,余老师认为宜重点习读名医名著打基础,同时博采诸家之长和其他名家的方治经验。此外,还应该在突出中医药学术临床的基础上,重视中西医结合,只要是有利于中医诊疗传承和创新的科学知识或方法,都应该予以融会。他希望学生们能在临床中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并强调把文献与临床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古代经典名方与现代创新研究相结合,争取早日成才。
博学约取,德高世范,医教双馨
余老师在 60 余年的临证生涯中,始终秉承着博学广识、慎思笃行的风格,他通过研究大量临床文献,汲取古今名医临床诊疗经验,率先提出“通治方”思想,倡导“主方主证”与“通治”,并通过临证应用获得卓效。他精于内科杂症,尤擅肝肾疾病、心脑血管与妇科等疑难病证,先后创制了肝病、肾病、癫痫等 66 种疾病 75 首通治效方,及其随证化裁的用药经验。其通治方已被载入《名医名方录》《当代名医证治汇粹》等多部医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临床诊疗医学体系。
余老师从事中医诊疗的 60 余年中,时时处处均实践着“医乃仁术”的职业情操。门诊有的患者是不远千里慕名从外地赶来就诊的,他总是为患者着想,在最后为其加号详细诊疗,从不让他们失望而归。门诊有时候从早上7点多看到下午1点多,尽管由于眼底出血造成视力模糊而不得不用放大镜,他还是力求亲自书写病历,不仅主诉、现病史、立法、处方的书写一应俱全,最后还把侍诊学习的学生姓氏均记录在患者病历上,体现了他对诊疗工作的严谨和对患者的尊重。面对患者,余老师总是面带着和善的笑容,不少患者说过,只要与余老说说话,病也会好很多。
除了每周的门诊外,还经常有同事、朋友和学生到他的办公室来求诊,对此,他总是认真细致地满足大家的需求,并拒绝一切礼金和诊费。余老师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新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践行者和开拓者,是一位和蔼可亲、仁慈厚德的医者、师者和长者,更是我们中青年中医人的楷模。他自强不息、精勤不倦、善待众生的大医风范将永远闪耀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文献巨擘良医名魁医界楷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刘学春余瀛鳌出生于 1933 年 3 月,江苏阜 宁人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 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本科毕业 。1955 年,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首届西医学习 中医研究班毕业 。1955 年 8 月,进入卫 生部中医研究院编审室工作 。在于道 济、瞿文楼、秦伯未等名师的传带下,余 瀛鳌主要致力于各类医稿的编订审阅和 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 。1956年,拜著名 中医学家秦伯未教授为师。他倡导文献研究要“学以致用 ”,开 创中医临床文献学科方向,抢救整理大 量中医珍善古籍名著,构建了中医临床 文献学的学术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范 畴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受此学术影 响,均增设了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方向和 研究机构。他倡导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维模式,创立了“通治方 ”的诊疗思想, 创制了肝病、肾病、癫痫等 66 种疾病 75 首通治效方,被载入《名医名方录》《当代名医证治汇粹》等多部医籍,解决了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诊疗诸多疑难问题。他曾获“首都国医名师 ”“全国名中 医”“国医大师 ”等荣誉称号,获中国中医 科学院建院 65 周年突出贡献奖、中国中 医科学院岐黄中医传承发展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突出贡献奖、海峡两岸中医 药学术大会学术荣誉奖。他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 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 工作室指导老师……主持全国中医古籍 整理规划审评,为中医古籍文献事业献 策建言。他对历代临床文献的整理硕果累累 。在《内经类证》《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中医文献词典》方面多有创获。他创建了临床文献研究与临证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曾与国医大师路志正主办内蒙古包头市西学中进修诊疗班, 与全国知名学者马继兴主办 2届高级文献班培训等。作为德艺双馨的中医名家,他在中 医药文化宣传、百姓健康诊疗等事业上 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在弥留之际,他仍对《中医古今通治    方研究集成》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展现    了一代“文献巨擘、良医名魁、医界楷模 ” 的赤子报国之深情 。他最为牵挂的依旧    是学术研究与传承、中医临床文献的学    科建设 。他与时俱进,用毕生精力与热    情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我们永远怀念他!
送余公远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卢祥之余瀛鳌先生是当今中国医坛非常令人尊重的老一代医家,也是我最好的师友之一 。我们相识于 1982 年,记得很清楚, 那年夏天,我作为《中医药研究》杂志的首任主编,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邀请余瀛鳌先生支持、赐稿 。之后两年暑期连续开办的全国名老中医学术论坛上,刘渡舟、路志正、张镜人等都一起莅临参会。余瀛鳌先生说中国历史上对中医文献整理有三次高峰:第一次是宋仁宗执政时期;第二次是在清代康熙晚期,就是由陈梦雷、蒋廷锡领衔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三次,就是现代大规模的重新和整理中医文献 。余瀛鳌先生的分享启发了原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张灿玾, 今天中国中医文献得以奠基和取得重大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占有的重要位置都和他密不可分。余瀛鳌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其高祖即为医,康熙年间便行医乡里 。其曾祖父余赞襄,也是名重一时的名医,《族谱》说他“熟读经典,旁及历代名著”,而且很早即悬壶问世,“诊治富于胆识,经方、时方择善而用,于伤寒、温病及内妇科疑难杂症多所致意,效验卓著,名播乡里”。其祖父余奉先, 是晚清“苏北三大名医 ”之一 。40 岁时,因诊治当时省提督重症伤寒而获得佳效,于是受聘于都督府,主持诊疗 。嘉庆中叶阜宁及邻近诸县疫病流行,遂回籍为乡民诊疗疫病,取得很好疗效。余奉先的长子,就是余瀛鳌的先父、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医学家余无言 。余无言学术上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强调“仲景之书,重在证候, 依症立法,依法立方”。这些学术思想给余瀛鳌影响极深。余瀛鳌先生在学术上更大成就是中国历代医学文献的整理、重新编订和诸多著述 。他认为,中医药学从古到今传承、 发展,并不断地产生新的学术流派,是历史的必然 。历代医学家之所以尊崇《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早期医学典籍,是因为在这些经典医籍的推动下,中医学才能不断地获得传承与发展 。他认为,张仲景的学术临床基础,源于《内经》、本于《内经》, 历代名家或学术流派,无不受其启悟、影响 。治学,必须重视古今“学术流派 ”,这些“流派 ”,是推动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的主心骨,也是必备的基础,是昭示历代中医名家、名著中学术经验不断丰富、 发展的精粹内涵,也是中医药历代传承于世守正创新、百花齐放的生动体现。余瀛鳌先生仙逝,是中国中医药事业 的巨大损失 。但先生精神不死 ,著述常 青,他的名字,永远隽刻于中国历史。高天陨星举世皆哀,凭吊医坛大家余公;精神风骨嘉德文章,绝世俊才万口同声。余瀛鳌先生千古!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11-8 11:59:29

2023年11月7日,河北中医药公众号,刊登了曹东义写的怀念文章:



怀念国医大师余瀛鳌,关爱河北中医育后人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余瀛鳌先生,2023年11月2日13点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不胜悲痛,我通过重温余老对我个人和河北省中医界的关爱,深切感到这位长者的离世,不仅是全国中医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河北中医界难以再遇的机缘。

誉满杏林,泽被燕赵

《中国中医药报》曾经介绍国医大师余瀛鳌先生的突出贡献,说“他抢救整理的中医药珍善古籍名著约有千余种,其中编纂医著100余种,发表论文300余篇,还担任了200余种临床医著整理出版的主审专家。这些书籍成为当代抢救发掘中医药文献精华的代表性著作。”这些学术著作,也是燕赵中医后学得以进步的重要参考。
余老“成功开创了中医临床文献学科,构建了中医临床文献学的学术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范畴。他编撰了大量中医临床文献,倡导传统理论与现代方法并重互补,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融合互证。”这些研究方法的开拓,为燕赵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开辟了道路。
余老在“辨病”“辨证”方面,提出了“通治方”的创新思路。采用“主方主证”与“通治”治疗方法,先后创制了针对肝病、肾病、癫痫等66种疾病的75首通治效方。
余老也为河北中医界培养了很多相关人才,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潘树和先生,当年虽然是承德市中医院的业务院长,但是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就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原所长孟庆云先生介绍可以去跟师的专家。孟先生经过考虑,认为可以带名中医跟诊的老师不好找,就介绍他跟师当时的首都名医余瀛鳌先生,由此成就了他们的师徒缘。2021年,70岁潘树和先生出版《中医临床辨治实录》,余瀛鳌先生题词鼓励说:“在辨证、辨病施治中,循法守度,不违经旨;但对若干疑难重症,又能遵循现实而予以变通、创用新方。”
2005年余老受邀参加邢台市在内丘县举办的首届扁鹊文化节,发表重要学术观点。2018年潘树和先生代表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专委会,邀请余老在承德为200多位后学讲课,深受大家尊敬。
我38年前作为余瀛鳌先生的硕士研究生,不仅读学位期间得到余老的悉心栽培,毕业后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很多指导。余老教育后学如润物细雨,既诲人不倦,又不让人感到居高临下。他对我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很多往事,已经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了我为人做事的准则。
往事在心,年深日久,有些细节已经逐渐模糊,但是留下来的片段内容,重阅一遍仍然让我激动不已。
请允许我把一些经历分享给中医同道,以此让大家一起感受余老的大家风范。

初入高等学府,仰望余老日理万机

我1985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了余瀛鳌先生的研究生,当时他和医史文献研究所的几位老师,都在大白楼西头的五楼办公,走廊两侧都是顶天立地的玻璃书柜,每个屋子里都堆着很多书籍,并且这里还有一个图书资料室,藏书很丰富,“充栋”绝非夸张。
我们虽然与老师都在大白楼,属于楼上楼下,但是并不能经常到老师的办公室里去,他经常深埋于各种书籍之中,担负着很多繁重的校订书籍、修改文稿、撰写论著的事情之中。余老对我提出了很多必读书和浏览参考书之外,几乎是“无为而治”的教育,对于我选什么课题,如何完成课题研究,完全不加干涉,而是海深凭鱼跃。
我先选了《肘后方》,后来毕业论文却改成了《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探要》,有几万字,写在毕业大稿纸上,交给余老审阅,他逐字逐句批阅,我再抄写一遍送过去。很快就得到了余老的批改,又有很多错误之处,我用一个星期再抄一遍送上去;拿回来的时候,又有很多修改。如此往返,我没体会老师的烦恼,却觉得抄写太浪费时间了,就贴纸条,“加在某页、某行”,余老看后对我也不作批评,仍然“听之任之”。

支持研究扁鹊   奠定日后方向

我毕业之后回到河北,接受了一项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这期间得到余老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为课题报告出版《神医扁鹊之谜》撰写序言,加以推荐。他说“曹东义等中青年专家,通过多年来广泛涉猎古今有关扁鹊的图书资料,并予较为全面和深入细致研究,他们主要采用文献考证结合实地考察的方法,力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析疑义。其所论述的内容,阐发了较为客观和相当精辟的见解,使上述诸方面的考证、分析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对医史文献研究,弘扬中医学术和振兴中医事业,均能起到促进作用,而扁鹊为医之精益求精及其辉煌业绩.永远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我在余老的鼓励下,日后不断有所研究,陆续出版了《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医宗扁鹊》等书籍,2018年退休之后还担任了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的院长,主编《扁鹊学术思想研究》等,在这个领域一直不断探索。

走过非典看新冠   前人经验不能忘

经历了三年多抗击新冠,我们大家都有了很深的感受。笔者认为,没有20年前的中医战非典,就不可能有当今在新冠防治之中的优异成绩。余老在非典初期,发表过重要文章,为大家指出中医治疗传染病的依据和特色。
2003年5月12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余瀛鳌先生的文章《近代治疫名家——余奉仙》,其中说建国后,在河北主管的一所大学王书记用其“辟邪丸”治疗,周围的疫情很快获得控制。蒲辅周先生也很赞扬(见李兴培主编《蒲辅周研究》一书)。
我在2003年非典爆发后,曾经先后主持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课题研究,并且在研究生论文基础上,编写了《中医外感热病学史》这本书,得到余老的支持与帮助,他不仅为这本书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而且作序推荐说“该书符合时代需求”。
我按照余老的指导意见,把书名由《中医外感热病与寒温论争史》改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改作“《素问》《灵枢》不以‘伤寒’名篇”;“伤于寒与感于温热病因说的优劣”,改为“伤于寒与感于温热病因说的比较”;“中医外感热病学说大显神威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了,今后也不会再出现众多的外感热病学家了”,改为“中医外感热病学说大显神威的环境已经改变了,今后也难再出现众多的外感热病学家了”等等,其他地方,也做了较为细致的修改,在责任编辑伊广谦先生的帮助下,2004年初得以正式出版发行。
2006年,我主编的新书将要出版之际,再次得到余老的鼓励和支持,他说:“书中面对SARS的病证所属和中医对SARS在辨证结合辨病的认识,对寒温统一论,和伤寒、温病、温疫的病证特色和区别要点进行了阐介。尤为重要的是,全书将中医学术思想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故在学术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传承发展与实际应用方面,均堪称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具有申报奖励的优越条件。”
新冠爆发后,我曾经在网络之中撰写和发表了很多文章,也把《温疫论译注》与2020年进行再版,还讲了20讲《承先启后瘟疫论》视频课,有关图书正在出版流程之中。
2022年10月之后,国家由防感染到防重症、保健康战略转化之后,求治于我的患者很多,已经不是2020年准备带着民间中医去武汉,或者仅仅是网络问诊,支援武汉、法国等国内外患者抗击疫情了,是面对面诊治患者,或者给他们开药、煎药、寄药,所以也学习余老“通治方”经验,根据发烧为主、咳嗽为主、恢复期为主,或者密接预防感染,也提出了四五个方剂,煎好备用,来了就可以取走的策略,既帮助了很多患者,也避免了混乱。
因此,“通治方”在大面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这也是很重要的指导方针。

旁听余老接受采访,他曾忧心“根基不厚”

2006年一股反中医思潮沉渣泛起,《告别中医中药》由网络发文到登上学术期刊,再到万人签名取消中医,这样的闹剧不断升级,余老与很多老先生一样心中愤恨不平。我于2007年撰写的《捍卫中医》一书之中,介绍了余老“选择中医”的事迹。
2006年3月24日下午,奥地利的时黎纳(Lena  SPRINGER  mag..phil)女士采访余老,他担心很多年轻中医专家中医在学术与临床方面的根基不厚,古书读得少,临床实践少,是很危险的。博士导师不看病,不会看病,需要下工夫。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对于中医学要“发掘整理提高”,现在还没有做到。思维方法存在问题,学术临床重视不够。
余老还说,中医界内部对中西医结合看法不一致,他说中医要发挥主要作用,不然何必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主要是辨证论治。因为西医的病是明确的,需要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否则只用西医治疗就可以了,何必结合?
我把有关内容收录到《捍卫中医》一书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追求大道从简,智者一通百通

学习和应用中医,随着时光的积累,会达到一个由博返约的境界,这就是古人说的大道从简,越是复杂的事物越需要快捷的路径进行解决,余瀛鳌先生关于“通治方”的研究和推广,为中医临床提高水平,开辟了道路。
余瀛鳌先生继承家学,又有感于教材对于疾病分型过多、方子名称多,反而令初学者不好学的弊端,提出了多种疾病的通治之方思路,治疗一个病有一个基本的方剂,在此基础上加减变化,达到抓住病机好学好用的目的。
余瀛鳌先生的弟子李鸿涛,整理出版了《余瀛鳌通治方验案按》的专门著作,分上下两编,介绍余老的通治方学术思想和“辨病辨症—通治方—通治法—应证化裁”的临证模式;下编整理余老临床各科常用通治方60首及常用加减法,充分展现了余瀛鳌先生的临床创新,也使读者阅案以识方之用,览按以明案之效。
余老走了,他留给世人的思考很多,他的业绩非常丰厚,是杏林同道共同的财富。
他由中医而学西医,再由西医学习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看病,都是造诣深厚的名家,为人处世,都是后世的楷模。
他就像老子说的身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但是“不敢为天下先”却成为大师、楷模,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启迪,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年11月8日北京八宝山送别余老,《中国中医药报》当天整版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