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2 07:10:57

陈家功先生建议: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5-26 14:09 编辑


中医守正人才,是中医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医事业振兴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要素,其培养需要符合自身固有特点、走独立自主教育之路。创新制定中医守正传承人才的教育制度,旨在保障中医教育、服务、研究、传播等独立自主的权力,包括承认中医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尊重中医守正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层次性,维护中医教育模式、方式、方法多样性的合法性,从体制机制矫治“以西律中”制度性剥夺中医独立自主权的弊病。中医百年衰落,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西方文化话语权”、“‘以西律中’管理制度”和“中医人才匮乏”三者的共同作用。半个多世纪,中医受教育者难以建立阴阳观念和体用思维,成为中医院校教育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造成这个难题共性因素是,“中医理论西化,院校制教育模式,受教育者西方文化先入之见”。


确如爱因斯坦所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西方文化科学思想观念,建立了我国医药卫生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中医药便一直处于这种体制机制管理之中。事实证明,西方文化话语权、科学思想观念、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制造了中医药的问题。以西方文化话语权、按照科学思想观念、囿于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近年出台系列扶持中医药政策,试图解决中医药问题,实际效果却极为有限,其原因便在这里。笔者注意到,西方文化话语权制定的扶持中医药政策,自居体制优势地位,彰显“恩赐”中医药心理,抽象地“扶持”中医药,具体地“西化”中医药。因此,“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必然要求摆脱西方文化话语权制约,“悬置”西方文化科学思想观念,突破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中医药管理独立的体制机制。

创新制定中医守正传承人才的教育制度,基本思路,承认文化多元性和医学多元化事实,坚持传统,尊重国情,面对现实,在当下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之外,建立一套新的独立机制,与既有体制机制“并重,并存,并行”。

01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意义

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法律法规,以西医学理论为依据制定,适用于西医药管理,以此管理中医药不适当,或者说,目前中医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其大前提存在原则与方向的问题。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缺失中国元素;《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表示,中医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领袖曾经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健康体系,笔者认为,内涵必然是中医药与西医药“并重,并存,并行”,即中医药元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保障机制,则是创建二重双轨制。第一重双轨制,指的是中医药与西医药管理的双轨制,实施“中医药与西医药”分业管理;第二重双轨制,指的是中医药再分为“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医药”,实施双轨制分类管理。建立二重双轨制的重点,则是保障传统中医药独立自主生存发展权。因此,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赋予“经济特区”创新制度的权力,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革重大举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制度创新安排了“双轨制”过渡期,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以行政区划为对象设立经济特区,如果称为“地域性改革试验区”,那么,以功能独立、特征明显某行业为对象,譬如,传统中医药行业,设立“行业特区”,可以称为“行业性改革试验区”。赋予“行业特区”创新制度的权力,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是一个全新的改革方向,是国家层面改革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性改革试验区”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尚未开展触及的领域和方向,与设立“地域性改革试验区”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

“地域性改革试验区”创新制度,适用于社会宏观管理调整行业与行业间利益再分配,解放生产力。“行业性改革试验区”创新制度,尤其适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明显行业,保障其独立自主生存和发展,譬如,传统中医药行业,传统教育行业,还有传统音乐、绘画、书法、武术、建筑、餐饮、服饰,民俗等领域,保障这些行业或领域的独立生存权,自主特色发展权,释放和发挥中医药工作者及传统文化从业者的积极性。

中医行业与经济现象,分属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经济以“实体”为对象,医疗卫生行业则以“服务”为对象,属于非单纯“实体”领域。医疗卫生改革,目的是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医务工作者,如何发挥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则是医疗卫生行业改革创新制度的核心。释放和发挥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首要的是尊重医务工作者独立性。现实中,西医药管理制度特征是内部封闭式监督,将医务工作者作为管理的对象,“以西律中”管理中医制度,使得中医工作者失去独立性,捆绑了中医的手脚,压缩了中医生存的空间,阻碍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中医行业的改革核心与方向,当务之急是创新制定中医教育、服务的管理制度,解放和松绑中医,释放和发挥中医工作者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改革经验和思维,并不适用于中医行业改革;并且,尚未见到国家层面改革理论研究者和决策者,对此加以区分的公开明确态度。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法律依据,《宪法》规定和党中央“中西医并重”方针;事实依据,中医是独立的医学体系,与西医具有本质的区别;现实意义,中医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保障中医独立性,释放和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为建设健康中国、维护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提供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培养制度”,具有以下六个方面价值和意义:

——依《宪》治国,贯彻党中央“中西医并重”方针,落实领袖关于中医药重要指示。

——建设性创新制度。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培养制度”,是对中医药教育原则的调整,由一个原则调整为两个原则,即保留国家承办中医药院校制教育原则,增加保障中医药独立自主教育、服务、研究、传播原则,而非对既有原则的技术性修补。新增加的原则,目的是恢复传统中医药教育,开启获得“传统中医执业资格”的通道(《中医药法》增加的“专长中医师”资格考核,并不能够有效开启“传统中医执业资格”的通道),初步构建中医药管理、教育、服务、研究、传播的双轨制;在中医药行业率先实施双轨制,实施传统中医——以“儒医”“道医”为代表(广义包括非西医的民族传统医学,如臧医、蒙医、苗医、佛医等,以下同),与“术医”——现代中医(吸纳西医观念和方法)“并重,并存,并行”;进而逐步推进“中医药”与“西医药”分业管理的双轨制,建构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二重双轨制,最终目标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健康管理体系。
      
    ——颁发《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解决传统中医从业者准入资格问题。《中医传承人才执业医师资格证》与《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同属于中医执业类别的两种类型资格证明,二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中医传承人才教育。“教什么”,以“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为原则,重新设置;“怎么教”,重启传统中医教育模式,培养守正传统中医,宽进严出,宁少勿滥。假以时日,传统中医队伍自然壮大,逐步解决其人才匮乏的问题。

    ——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规定。师傅资格认定,通过新制定的国家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许可招收徒弟。

   ——西方文化科学思想观念制定的法律法规,建立的医疗市场规则与秩序,保护和强化的是西医药市场垄断地位,造成中医与西医处于明显不平等的市场地位,严重制约中医“传承发展,守正创新”。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保障传统中医的独立性,建立中医与西医的平等市场地位,弱化西医的市场垄断地位。

02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目标

中医守正人才的培养,包含三项基本内容,分别是“传承什么”、“如何传承”和“谁来传承”。使受教育者,建立传统中医阴阳思想观念,掌握并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技能,从而提高中医整体服务能力和质量,释放和发挥中医药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其前提是恢复重建东方文化话语权,旨在保障中医药事业回归东方文化语境和立场,实现传统中医教育独立自主,以改变中医药教育单一院校制为主体格局;从“教什么”、“怎么教”、“受教育者”三大要素同时入手,基本原则,“民间培养,国家录用”;必修内容,“中医经典,文言语言文字学,东方传统文化”;策略与路径,“宽准入,严准出,合格录用”。

(一)传统中医的界定

中医概念内涵庞杂,其学术意义或法律意义,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所要保障的“中医”,有必要作一般性的界定。

有学者以历史依据和内涵依据划分,中医包括“道医”(古中医)“儒医”和“术医”,其中,“道医的立足点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之内来统筹考虑,涉及人精气神三宝。而儒医体系,只是精研人体精气的问题,研究范围变成了人体的上中下小三才”(《沈谦益古中医传讲录》);“术医”指的是民国以降吸纳了西医思想观念和技术的中医,相当于通常称谓的“现代中医”。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所保障的“传统中医”,当是限定为“道医”和“儒医”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医学,其思想观念集中体现在中医药经典。

笔者以医学理论内在文化结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为依据,给出一种界定,具备“心物一元生命观,体用方法论,五行、干支、八卦认识论”特征的医学理论,则称为传统中医;或者,以“医学生命观”、“医学对象”和“医学思维”为依据,给出的界定,以“心物一元”为生命观、“身–心”关系为医学对象、“体用”为思维的医学理论,即为传统中医。

(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原则

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原则,“民间培养,国家录用”,不问教育过程,国家只购买教育结果。传统中医教育应该同样遵循这个原则。

西方文化观念主导下的全民族教科书教育,内容是西方文化,模式是院校制,过程由国家承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教育观念存在原则的区别,这个区别告诉和提醒我们,西方文化的教育观念和院校制模式,不在传统中医教育的适用范围。譬如,东方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传道授业解惑”,人格培养,小学模式是私塾,大学模式是书院,技艺传授是师承言传身教;西方文化教育观念,传播知识,培养生存技能,知识技能与人格教育分离,模式是规模化、标准化院校制,而技艺言传身教传授方式缺如。概而言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及其教育体系,类别不同各自独立;受教育者,接受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以其自身独有的教育方式,尊重不同文化及其教育规律。

(三)传统中医教育“教什么”

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人生命现象的具体体现和典型代表。中医思想观念、认识方法、思维方式、医学对象原创特征显明,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独立的标志是其阴阳思想观念,而中医思想观念,则是东方文化建立的。中医思想观念,以“道”为核心,主要由以下抽象的思想名词建构:“道”、“阴阳”、“体用”、“五行”、“干支”、“精气神”、“藏象”、“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在东方传统文化语境,道,有五个义项,中医学之道,指的是那个无名无相、不可言说形而上的本体,和形而下事物的法则。

传统中医教育,使受教育者建立中医阴阳思想观念,理解并掌握这些抽象名词的意义,从而实现传统中医理论流传不中断。观念决定意义,本体论决定观念,东方传统文化本体论是以“道”为核心“阴阳观”,传承与守正,指的是完成中医理论抽象名词意义“保真”传递。

本土东方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以儒道为代表(秦汉之前以儒道墨为代表,后世以儒道释为代表)。学习东方文化的意义,在于建立阴阳观念、体用思维和五行干支认识论,这是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阴阳观念在儒道经典和中医经典,而经典都以文言正体字记载,文言正体字是阴阳观念的“原装”载体,掌握文言语言文字学,同样是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语言独立标志是其思想,体现为内在结构。文言与现代汉语是一套文字系统、两种语言体系,对此,中医药院校教育并未加以区分,而是以现代汉语教授中医药理论,其结果难以建立中医思维。因为,文言语言文字,承载、传递的是东方文化阴阳思想观念,而现代汉语语言文字则是自我西方文化殖民化科学(实体)思想观念。

中医传承人才培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受教育者接受的是现代汉语教科书西方文化教育,东方文化缺失,文言语言文字学空白。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现代汉语及简化字,其实是一个不被察觉的无形大象,如同一道隐形墙挡住了中华文化大门,构成中医院校教育底色障碍。因此,受教育者学习中医经典理论,既要“悬置”西方文化先入之见,还要补习东方传统文化、文言语言文字学,拆墙方得入门。

(四)传统中医教育“怎么教”

传统中医教育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多层次性、多种学习方式、多种入手途径。西医教育则是单一院校制标准化模式。

按照沈谦益先生的看法,传统中医教育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从业资格获得”、“学习独门技艺”和“得到完整的学术体系”,相对应的“师”分别称为“老师”、“先生”和“师父”(《沈谦益古中医传讲录》)。

学习中医的方式,主要也有三种,分别是“拜师”、“访友”和“自学”。拜师之师包括“师父”、“先生”和“老师”。“访友”要求,“法内才可交流”。“自学”要求,“一门深入,先薄再厚”。

传统中医入手方法,常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从药入手药中寻理”、“从方入手方中找法”和“道医证悟修练、法本吟诵”。

传统中医教育,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途径特点。相应地,传统中医服务社会,建立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健康指导;体现为“自助,互助,助他”;防病治病,“身—心”同治,医患协作。传统中医教育与服务社会互为体用。中医学价值特征,是乡土医学、大众医学、生活医学、生态医学、人性医学。这些都可以视为中医自己固有特点。西医学价值特征,是城市医学、职业医学、商业医学、标准医学、科技医学。持证上岗,是西方文化社会管理一项基本手段,适用于工业化、商业化社会结构环境。持证上岗,也是西医药管理的重要手段,证,是西医合法从事医药活动的资质凭证。“以西律中”管理中医,持证上岗规定,直接而严重忽视和抹杀掉传统中医教育、服务社会特色与优势。西方文化法律法规建构的工业化、商业化现实社会软环境,制约了传统中医教育“怎么教”。


03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建议


制定“中医传承人才培养制度”,是一项“行业性改革试验区”创新制度改革,笔者提出的是一个框架建议,抛砖引玉。


(一)组织

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成立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中华传统中医传承发展学会”,赋予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的权力;依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2014修订)》,中华传统中医传承发展学会,成立“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传承人才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由相关领域学者组成,负责“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传承人才自学考试”工作。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在当下中医药教育、服务管理制度之外,建立一套新的独立机制,与既有体制机制“并重,并存,并行”。打个比方,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相当于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框架内划拨出来一块“自留地”,赋予“种植”(培养)传统中医传承人才的合法性。

(二)准入

准入,包括“师傅”的准入和“徒弟”的准入。师徒关系的确立,双向自愿为原则,协议或加公证书为证据。

中医传承人才的准入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与所学专业种类限制,均可依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2014修订)》的规定,参加“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传承人才自学考试”。

师傅的准入条件

在传统中医里,同为“师”但存在类型的不同,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类,分别称为“师父”、“先生”和“老师”。这样,师傅的准入条件,应该是有差别的三个标准。

传统中医观念,师父,传授的是完整学术体系;先生,传授的是独特技艺;老师,提供的是行业准入资格,三者可以统称为“师傅”。师父和先生的标准,个体化特征显著,这两类的“师傅”,隐居于民间较多,准入标准,需要延请体制内外具有相关资历和学养人士另行单独制定,或者沿袭传统,官方不作规定。

“师傅”的准入条件,不受国籍、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与所学专业种类的限制,自愿申请“师傅”资格考试。

(三)准出

中医传承人才的准出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与所学专业种类限制,自愿申请“出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与所学专业种类限制,自愿申请“师傅”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

必考内容

“师傅”与“出师”考试,内容相同,难易程度区分,包括三部分,即“东方文化,文言语言文字学, 中医药经典”。东方文化,以四书五经、道家等经典为主要内容。文言语言文字学,以“训诂学”和“文字学”为重点。中医药经典及各家学说,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医宗金鉴》等为代表。

建立试题库

延请相关领域学者研讨拟定试题,逐步完善。每类同级别试卷,保持5~10套不等,随机抽取使用。

(四)录用

“民间培养,国家录用”。教育过程,中医受教育者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费用自理。国家不问教育过程,只购买教育的结果,以《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和《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为凭证,国家给予证件获得者一定额度的财政补助,类似于农民种地直补。根据中医药服务工作的需要,取得《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和《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者,公立医药机构、民营医药机构均可以聘用,也可通过规定方式许可自办医药机构。

(五)管理

《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和《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作为《中医传承人才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注册依据。取得《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并注册,跟师学习经历不少于一年,取得《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并注册,采用备案制许可独立执业,执业自主,取消按照西医学临床分类划分执业范围的规定,按照中医传统分类明确执业主要方向,许可中药自采、自制、自用。

制定《中医医师法》,制定《中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修订《中医药法》。

结束语

制度,是中医传承人才“育”、“用”和“留”的保障。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旨在培养传统中医“守正”与“传承”人才,保障传统中医独立自主生存权,释放和发挥传统中医服务社会潜在、独特价值,为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留住传统中医传承人才,包括“空间”上留住和“时间”上留住两个维度。“空间”上留住,支持鼓励传统中医传承人才本土化与属地化,保障其合法行医用药权益;“时间”上留住,赋予传统中医传承人才合法身份,保障其可持续生存空间。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力图提供这个保障能力。解放中医管理,开放中医教育,广招社会中医传承人才。取得《中医传承人才执业医师资格证》并注册者,独立自主执业,取消“以西律中”管理中医制度性限制,改变照搬西医药行业管理内部封闭式监督,开放传统中医药管理,实行社会自主选择和监督。

致谢:陈其广,杨步月,张南,张小敏,潘晓川。

作者简介:

陈家功,男,1962~,辽宁普兰店人,中医学本科学历,西医学专科学历,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课题编外研究员;多篇文章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医药文化》《中国中医药报》《经济参考报》《第一健康报道》等;现为瓦房店陈家功中西医结合科诊所主治医师、中医执业医师、西医执业医师。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2 07:16:14

陈家功:
[链接]名家|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的建议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谢谢,我转发到燕赵中医网

陈家功:
曹东义老师好!谢谢您的支持鼓励!

陈家功:
事实证明,西方文化话语权、科学思想观念、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制造了中医药的问题。以西方文化话语权、按照科学思想观念、囿于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近年出台系列扶持中医药政策,试图解决中医药问题,实际效果却极为有限。因为,西方文化话语权制定的扶持中医药政策,自居体制优势地位,彰显“恩赐”中医药心理,抽象地“扶持”中医药,具体地“西化”中医药。确如爱因斯坦所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必然要求摆脱西方文化话语权制约,“悬置”西方文化科学思想观念,突破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中医药管理独立的体制机制。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链接]陈家功先生建议: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来自:燕赵中医]

陈家功:
[作揖]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新提醒】中医头上三座山,禁锢国手二百年,可以“超越”难“推翻”[来自:燕赵中医]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77&highlight=%B3%AC%D4%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22 07:17:15

中医头上三座山,禁锢国手二百年,可以“超越”难“推翻”
曹东义 发表于:2023-3-24 06:46:1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阅读数:1708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3-30 17:19 编辑


复兴中医,必须深入认识历史成就、脚下道路、未来目标,有道是:

复兴中医战略


曹东义

中医头上三座山,禁锢国手二百年。
解剖吓到王清任,病名蒙蔽上工眼。
化药泛滥成灾难,医者融合亮宝剑。
理论自信出疗效,五医传承是关键。
2023、2、24

名词解释:
三座山:解剖、病名、化学制药
五医:医疗、医药、医保、医教、医政

专家观点丨曹东义:中西医应从“求同存异”转为“求异存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需要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各界给力、大众欢迎。
  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必须“求异存同”(尊重差异为第一义),才能做到中西医并重,并逐步走向复兴。过去强调“求同存异”(追求一致为第一义),造成了中医学术内涵的不断萎缩,比如在西医病名之下辨证治疗,中医就处于发现不了目标,也评价不了结果的尴尬地位,就不能“卓然自立”。
  毫无疑问,西医的学术体系,对于中医来说,有强大的技术壁垒,比如解剖生理、疾病名称、化学制药,中医药如果不能在学术原理上突破这三大壁垒,就难以找到学术自信的基础,也难以获得发展的广阔空间。
  结构决定功能具有局限性
  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是以“构成论”为指导的学术,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它主要研究明物质,是“从有出发”,“以有为本”。
  现代物理学认为,世界上的明物质只占6%左右,大量存在的是暗物质、暗能量,因此,“结构决定功能”的西方医学,具有明显的缺陷,生命的结构是一个不稳定结构,都来源于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化,是牵一发动全身式的网状互联结构。所有的细胞代谢,都必须依赖整体环境的支持,需要相对恒定的温湿度、酸碱度、渗透压、生长因子、黏附因子、激素、微量元素等微生态的调节,而且克隆技术、基因研究,都提示了细胞核具有“同质化”的普遍性,这就从学术原理上决定了“结构决定功能”只是相对正确的初浅知识,不是唯一正确的学术原理。
  中医学以“生成论”为基础,主张有无相生,世界不存在“真空”,所以既研究明物质,也研究暗物质。中医“从无出发”,研究生命与健康,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自然整体生成的,最高的层次是精神,心神是复杂巨系统整体涌现出来的功能,精气神不能在局部找到相对应的结构实体,疾病也是“从无开始”逐渐生成的,无论多么努力生命也总归会消失,疾病治疗的目的,也是促使其“由有变成无”,因此,中医是“以无为本”的学术体系。
  自然生成的生命有结构,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中医学术能包容西医技术方法,尽管目前看来西医很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程度很高,但是从学术原理看,中医未来必将成为世界医学的“显学”,西医必将用中医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体系。
  中医是会看病的哲学,也是充满智慧的医学。东西方医学的差别,是因为它们指导理论的差异,决定了其技术方法、临床经验的不同。在交流之中,通过互相争鸣、碰撞,有可能会逐渐融合。
  中医的疾病观强调暂时性和可转化
  在临床上,中医与西医分别抓住了不同的东西,西医看重病灶,把它当作“构成”来研究。中医依据生成论来辨识证候,认为所有异常结果都是生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始构成因素。可以说,证候与病灶分别反映疾病的侧面,证候包容病灶,而不是单纯由病灶决定证候表现。
  比如,冠心病的诊断必须依赖病理检测,有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看似属于很明确的“白箱病灶”,但是其纤维帽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冠脉事件”,不仅与病灶形态有关,而且与饮食、情绪、气候、劳倦、感染、血脂、血糖等都有关系,是一个随机而动的“黑箱控制”过程,并且不容易消除这个病灶。
  临床医生即使是控制状态,也不能笼统地说什么药是治疗冠心病的,而只能说选择的药物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某个受体阻滞剂、激动剂等,需要说出分子靶点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在具体治疗过程中,病理解剖的“白箱病灶”已经太粗略了,病灶既不能精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甚至不能精确地指导现在的治疗,因此,“白箱病灶”诊断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灰箱”。
  推崇“精细检查、精准控制”只是西方医学的理想,找出来“慢病高发难治”的世界难题,很多疾病是不能彻底治愈的,只能是保留病灶,控制症状,甚至是终身服药进行控制。很多人有许多慢性病,可以干预的靶点布满全身,因此,也就存在着“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的恶性循环。
  中医的诊断“以无为本”,强调疾病的暂时性和可转化性。中医的疾病名称,都立足于“破字当头”,都是为了让病灶、症状消失,即使还有病灶存在,也可以做到“有病无害、有病无痛、带病延年”,有尊严、有自信地走完人生道路。
  尽管中医的治疗是“黑箱操作”,但是,我们看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是紧紧抓住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综合状态,是大道从简,执简驭繁,而且通过反复实践,以中医理论贯穿起来的中药、针灸、按摩等都可以为帮助病人由疾病向健康转化,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整体医学。它往往能够解决西医所解决不了的复杂病情,取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非药物疗法”是一个歧视性称谓
  《黄帝内经》推崇“圣人杂合以治”,认为针刺、艾灸、按摩、导引等与药物治疗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说“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千百年来一直把毒和药并称。《神农本草经》也是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等,认为药物有毒,但是可以治病。历代的中医学家,都善于化毒为药,充满“有毒无害”的大智慧。
  西方医学认为化学分析是金标准,靶点治疗是精准控制,对于其他疗法有等而下之的歧视态度,并且认为不能用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说明的疗法,都属于不精准的疗法,一言以蔽之蔑称为“非药物疗法”。这种霸道的“精准”未必是世界本来的面目,并且化学制药的产品,往往是大自然的异物,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吃进去污染身体,有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必须尽快排泄出去,否则就会蓄积中毒。
  中医属于“道术并重”的医学体系,一百年来“重术轻道”,逐渐走进衰落难逃的怪圈;在面对西医的时候,如果只是“求同存异”,就容易“丢了自己”。只有坚持“道术并重”,与西医“求异存同”,彰显中医个性,才能逐渐走向复兴。
  “中医之道”有不同层次的表述
  中医靠整体生成之道,生成的生命,从无开始,“以无为本”;生成的生命有结构,与天地万物的环境因素紧密相关。
  中医有形神一体之道,认为五脏是“五神脏”,主张“形神一体”,凡是有皮脉筋骨肉的地方,都与五脏有关,也就是形与神密不可分,是一体两面。
  中医擅“多元并存、整体和谐”之道,认为五脏之间的关系,与天地自然相应,其规律除了有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之外,还有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克制,生克制化的关系,不能一脏太过,一脏太弱,更不能去掉某个脏腑。
  中医说“内外相关”之道,依据内外相关的整体性原则,可以通过人体色脉气味,反应人体健康状况,不需要深入人体的内部去进行检查,因此,“内病外诊”属于中医独门绝技。“内病外治”是在体表、肢体远端施治,解决内在疾病的问题,比如针刺、艾灸、按摩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即使是喝汤药,也是借用中药的四气五味与脏腑、气血津液、血脉经络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中医是“杂合以治”之道,中医的治疗措施之间,经常是多元并举,帮助患者自身恢复健康,可以也应该形神兼备,衣食住行、内服外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措施的特点,“千方百计”“活法巧治”是中医推崇的,绝对不是长期使用一种不变的方法,让人“终身服药”。
  中医有“用象代数”之道,立象尽意是古人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自古以来,古人就了解到世间万物都有数有象,是象与数的统一体,《河图》《洛书》《周易》《老子》之道,生命之学都是这样,都有数,是天地自然之数,也是“大衍之数”,分阴阳,有五行,讲生成。
  中医的辨证论治这个词语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神髓早就化生于张仲景的“随证治之”。其背后深刻的原因,是立足于疾病状态的不断变化,外感病有六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内伤病也因为饮食起居情志变化而起伏,随着日月阴阳运转而不同。辨证论治不是“分型治疗”,辨证的过程,就是运用医学理论的过程,“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中医是扶正祛邪之道,发病的原因多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留邪,久瘀成毒,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发挥,就出现了各种病证。“扶正祛邪”,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活法巧治,是中医智慧的体现。
  国家推进自主创新战略,中医药已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使中医有了彰显个性的保障。发展中医学术,必须有理论自信,才能扬长避短,做到中西医并重,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家功先生建议: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