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京雪 发表于 2020-1-4 09:09:25

茵陈蒿汤,三仁汤——经方解读(十三)

茵陈蒿汤,三仁汤——经方解读(十三)点击关注👉 易医流芳 昨天
茵陈蒿汤——经方解读
      【组      成】茵陈六两(20克),栀子十四枚(12克),大黄二两,去皮(6克)。
      【煎 服 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讲      解】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亦称阳黄)的主要方剂,其病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主证,此证病机乃是湿热蕴结脾胃,蒸蒸肝胆所致。故治宜清热利湿为法。方中茵陈、山栀、大黄均为苦寒之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其中,茵陈善于清热利湿,退诸黄,为治湿热黄疸的专药,故为君药。栀子入三焦,可清利三焦的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为臣药。大黄通泄淤热,使湿热从大便而去,是为佐药。三药合用,通泄淤热,清利湿热,使邪有所出路,则黄疸自除。
      方中用大黄之义,不全在攻下,主要取大黄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活血化瘀,给邪以出路,邪去则正复。因此,本方证中有腹满便秘者,故然可用,无腹满便秘者,亦可应用。
      【临证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其症见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黄赤,口渴,大便秘结,腹微满,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有力。
      如主证病机不变,兼有其他症状可以随证加减。例如,往来寒热,头痛口苦者,加柴胡、黄岑以和解退热;胁痛、脘腹胀满甚者,加郁金、枳实、川楝子以疏肝行气止痛;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者,加竹茹、半夏、神曲和胃消食止呕;大便秘结,可加枳实、虎杖或重用大黄以泻热通便;小便短赤选用车前草、泽泻、滑石增强清热利尿作用;热重者选加黄柏、龙胆草加强清热作用;黄疸甚者选加秦艽以利湿退黄。
      若本方去茵陈、大黄,加黄柏、甘草名为栀子柏皮汤。主治身黄发热,并兼有心烦懊恼,口渴苔黄等证。
      阳黄兼有表证者,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麻黄二两,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现用桑白皮代替),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三方均治湿热发黄。其中,茵陈蒿汤治湿热并重者,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栀子柏皮汤治热重于湿者,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湿热发黄,兼有表证者,通过发汗利小便,使湿热之邪外透下泄。
      若黄疸阴证,身黄晦暗如烟熏,则宜用茵陈四逆汤治疗。
      【文献摘录】柯韵伯:“黄有不同,症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症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症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淤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仍合引而竭之义,亦阳明利之奇法也。”(《伤寒来苏集》)
三仁汤——经方解读
      【组      成】杏仁三钱(12克),正滑石六钱(18克),白通草三钱(10克),白蔻仁三钱(10克),竹叶三钱(10克),厚朴三钱(9克),生薏苡仁六钱(18克),半夏五钱(10克)。
      【煎 服 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讲      解】本方源于《温病条例》一书,为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其病以恶寒头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主证。湿温初起,湿热留恋气分,交蒸不解,形成湿遏热伏之象。此时治疗,若仅以苦辛温燥之品化其湿,湿虽去而热愈炽;若单用苦寒之剂以清热,热虽清而湿仍留,惟宜投以芳香苦辛,轻宣淡惨,宣畅气机之品治疗,使三焦气机宣畅,湿热分消,而病可痊愈,尤其对湿重于热者,最为恰当。至于暑湿而用此者,亦属同一机转。
      方中用杏仁轻开上焦,宣通肺气。因肺主人身之气,为水之上源,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芳香苦辛,具有行气化湿之功,可宣畅中焦而和脾胃;薏苡仁甘淡,能渗利湿热,以疏导下焦,共为君药。配半夏、厚朴苦温除湿,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共为辅佐药。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则诸证自解。
      运用本方有三忌:一、忌发汗。不可见其头痛恶寒,误以为伤寒而汗,汗伤心阳。二、忌攻下。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三、忌用滋阴。更不要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以润之,滋阴助湿,更使湿热滞着不化,锢结而难解。
      【临证应用】本方多用于湿温、暑湿,湿重于热者。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其身热不扬,舌苔白腻,口不渴,脉弦而濡,或缓或沉弱。
      若卫分症状明显者,可酌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往来寒热者,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挟秽浊者,可加佩兰、石菖蒲、豆卷以化浊辟秽,湿热并重者,可加黄芩、滑石、连翘以清热。
      此方还可用于治疗水肿、淋证、痹证、霍乱吐泻等,属于湿热者,尤其湿邪较重,效果更佳。
越鞠丸,四磨汤——经方解读十
天台乌药散,橘核丸—经方解读(十一)
四君子汤,四物汤——经方解读(八)
六味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经方解读(九)
天王补心丹.玉屏风散——经方解读六
一贯煎.生脉散——经方解读七二陈汤.补肺阿胶汤——经方解读(之四)
归脾汤,金匮肾气丸——经方解读(之五)
理中丸,保和丸——经方解读(之三)
补中益气汤.小活络丹——经方解读(之二)
经方解读之荆防败毒散,小青龙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茵陈蒿汤,三仁汤——经方解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