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0-29 21:35:15

儿科第九讲 咳嗽

咳嗽是以咳嗽阵作为主证的肺系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咳嗽的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关于小儿咳嗽的记载,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该书对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病位等进行了论述,认识到小儿咳嗽多由外感风寒之邪引起,病位主要在肺。小儿时期,许多外感、内伤性疾病及传染病都可兼见咳嗽症状,如果咳嗽不是其突出的表现,则不属于本病。咳嗽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气管支气管炎。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最高。任何年龄段的小儿皆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临床以外感咳嗽多见。病因病机:病因: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以感受风邪为主。内因责之于肺脾虚弱,痰自内生。小儿肺常不足,容易感受外邪,所以外感咳嗽多见。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于脾,病机关键为肺失宣肃。1,感受外邪,主要是感受风邪。肺为娇脏,属金,非扣不鸣,风邪侵犯肺卫,壅遏肺气,肺失宣肃之令,肺气上逆,发生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容易夹杂其他邪气致病。若风挟寒邪,风寒束肺,肺气不宣,则见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液清稀;风挟热邪,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2,痰热壅肺,小儿肺脾常不足,气虚不能化津,痰易滋生。如果平素脾胃积热,或心肝火热,或外感邪热稽留不去,炼液成痰,痰热互结,阻塞气道,肺失清肃,则咳嗽痰多,痰稠色黄,不易咳出。3,痰湿蕴肺,小儿脾常不足,容易被乳食、生冷所伤,脾失健运,酿湿成痰,上贮于肺,阻碍气机,则咳嗽痰多,色白而稀。4,肺脾气虚,小儿禀赋不足,肺脾素虚,或久咳不愈,耗伤正气,致肺脾气虚,肺虚气不布津,脾虚运化失司,痰液内生,阻碍气机,则久咳不愈,咳嗽无力,痰白清稀。5,阴虚内热,小儿肺脏娇嫩,喜润恶燥,如果咳嗽日久不愈,热伤肺津,或素体阴虚,内热滋生,灼伤肺络,则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声音嘶哑。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1),好发于冬春二季,气候变化是常见诱因。(2),病前多有感冒史。(3),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啰音或不固定的粗湿啰音。(5),X先检查: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模糊,肺门阴影增深。(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病原学检查:鼻咽或气管分泌物标本做病毒分离或侨联酶标法检测,有助于病毒学诊断。血肺炎支原体抗体IgG、IgM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痰细菌培养,可作细菌学诊断。2,鉴别诊断:(1),肺炎喘嗽,以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为主证,双肺听诊吸气末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X先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及斑片状阴影。(2),原发型肺结核,以低热,咳嗽,盗汗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有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气道排出物可找到结核菌,胸片检查显示原发型肺结核改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明显的支气管结核病变。(3),支气管异物,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X线检查可见纵膈摆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确定诊断。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咳嗽辩证以八纲辨证为纲。根据起病方式、病程长短及临床症状以区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发病急,病程短,伴有表证者,多属于外感咳嗽;发病较缓,病程长,兼有不同程度里证,多属内伤咳嗽。一般外感咳嗽多实,内伤咳嗽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实证者,咳声高亢,气粗有力;虚证,咳声低微,气短无力。寒热辩证主要根据痰的色泽质地辨别。咳嗽痰液清稀,多属寒证;咳嗽痰黄粘稠,多属热证。2,治疗原则:首先需要分清外感、内伤。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基本法则,根据寒证、热证的差异,治以散寒宣肺,解热宣肺。内伤咳嗽应该辨别病位、病性,辨证论治。痰盛者,按痰热、痰湿的不同,分别治以清肺化痰、燥湿化痰。气阴两虚,按气虚、阴虚的不同,分别治以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养阴润肺、兼清余热。需要注意的是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治疗时不宜过早使用滋腻、收涩、镇咳药品,以免留邪。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0-29 21:35:42

3,证治分类:
(1),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证候:问诊:咳嗽频作,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闻诊:声重。望诊:痰白清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指纹浮红。切诊:发热,脉浮紧。
辨证要点:冬春季发病,风寒袭肺而致。以起病急,咳嗽频作,痰白清稀,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为特征。
小儿疾病容易传变,风寒袭肺容易转化为热证,如果风寒挟热,证候可见声音嘶哑,恶寒,鼻塞,咽红,口渴。转化为风热证,可见咳嗽痰黄,口渴咽痛,鼻流浊涕。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华盖散加减
药:炙麻黄、荆芥辛温宣肺;杏仁、白前、远志止咳化痰;陈皮、紫苏子燥湿化痰;蝉蜕、桔梗、甘草祛风利咽。
加减法:咳嗽重,加紫苑、款冬花;痰多,加法半夏、生姜;恶寒头痛,加白芷、川芎。风寒挟热,方用杏苏散加大青叶、黄芩。
风热犯肺:
证候:问诊: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望诊:痰黄粘稠,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浮紫。切诊:发热,脉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型由风热犯肺或风寒袭肺转化而来。以咳嗽不爽,痰黄粘稠,鼻流浊涕为特征。
肺热重,可见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风热表证重,可见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风热挟燥,可见干咳频作,无痰或痰少黄稠难咯,咳剧胁痛,甚则咯痰带血,口干欲饮,舌质红干,舌苔黄,脉细数,指纹紫滞。风热挟湿,可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指纹紫滞。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桑菊饮加减。
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辛凉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黛蛤散、浙贝母清化痰热;大青叶、牛蒡子清肺利咽;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法:肺热重,加金银花、黄芩;咽红肿痛,加射干、土牛膝、蒲公英;咳嗽重,加前胡、枇杷叶;痰多,加瓜蒌皮、天竺黄。风热挟燥,加北沙参、麦冬、百合,咯痰带血,加焦栀子、藕节炭、白茅根;风热挟湿,加法半夏、陈皮、薏苡仁;风燥伤肺,去黛蛤散,加南沙参、百合、麦冬。
(2)内伤咳嗽:
痰热壅肺:
证候:问诊:咳嗽痰多,色黄粘稠,咯吐不爽,咳剧气促,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望诊:痰量多,色黄粘稠,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切诊:脉滑数,发热。
辨证要点:本证多由邪热灼津成痰,或脾胃积热,或心肝火旺,炼液成痰,阻碍气机,导致咳嗽。以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咯出为特征。
热重: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痰重:喉间痰鸣,甚则喘促,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清化痰热,肃肺止咳。
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药:桑白皮、前胡、款冬花肃肺止咳;黄芩、栀子、鱼腥草清泻肺热;浙贝母、天竺黄、桔梗化痰止咳;麦冬、甘草润肺止咳。
加减法:痰多色黄,粘稠难咯,加瓜蒌皮、天竺黄、胆南星;咳嗽重,胸胁疼痛,加郁金、青皮;心烦口渴,加石膏、地黄;大便干结,加瓜蒌子、大黄。
痰湿蕴肺:
证候:问诊: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乏困倦。闻诊:喉间痰声辘辘。望诊:痰量多,色白而稀,形体虚胖,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沉滞。切诊:脉滑。
辨证要点:本症多见于素体脾虚湿盛患儿。脾虚生痰,壅阻气道致病。以咳嗽痰壅,色白而稀为特征。
湿盛,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脾虚,神乏困倦,形体虚胖,纳食呆滞。
治法:燥湿化痰,肃肺止咳。
方: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药:炙麻黄、杏仁、白前宣肺止咳;陈皮、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甘草和中。
加减法:痰涎壅盛,加莱菔子、紫苏子;湿盛,加苍术、薏苡仁;咳嗽重,加款冬花、紫苑;纳呆,加焦六神曲、焦山楂。
肺脾气虚:
证候:望诊:面色少华,痰白清稀,舌淡嫩,边有齿痕,指纹淡红。闻诊:咳嗽无力,语声低微。问诊:气短懒言,自汗畏寒,食少纳呆,平素易感。切诊: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本证常为久咳,或由痰湿蕴肺转化而来,以咳嗽无力,痰白清稀为特征。偏肺气虚,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风;偏脾气虚,面色少华,痰多清稀,食少纳呆,舌边有齿痕。
治法:补肺益气,健脾化痰。
方:六君子汤加味。
药:党参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法半夏燥湿化痰;炙百部、炙紫苑宣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法:气虚重,加黄芪、黄精;咳嗽重,痰多,加远志、款冬花;食少纳呆,加焦山楂、焦六神曲。
阴虚肺热:
证候:问诊: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闻诊:声音嘶哑。望诊:舌质红,舌苔少,指纹紫。切诊:脉细数。
辨证要点:本证常为久咳,多由痰热壅肺转化而来,以干咳无痰,喉痒声嘶为特征。阴虚重,口渴咽干,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热伤肺络;咯痰带血。
治法:滋阴润燥,养阴清肺。
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南沙参、麦冬、地黄、玉竹养阴清肺润燥;天花粉、甘草生津保肺;桑白皮、炙款冬花、炙枇杷叶宣肃肺气;蝉蜕、五味子利咽敛肺。
加减法:阴虚重,加地骨皮、玄参;咳嗽重,加炙紫苑、川贝母;咳嗽重,痰中带血,加虎杖、白茅根、侧柏叶。
其他疗法:
1,中成药,辩证施治的指导下选择使用中成药治疗。
2,针灸疗法:针刺取穴:天突、内关、曲池、丰隆。肺俞、尺泽、太白、太冲。每日一组,两组交替使用,一日一次,10—15天一疗程,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用于肺脾气虚证。
3,推拿疗法:略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经常到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增加小儿抗病能力。
(2),饮食忌辛辣刺激,过甜过咸。
(3),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预防感冒。
2,调护: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室温以20—24oC为宜,相对湿度大约60%
(2)注意休息,保持环境安静。
(3),经常变换体位及轻拍背部,有助于排痰。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咳嗽时防止食物呛入气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科第九讲 咳嗽